<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绥蒙军区旧址纪念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绥蒙军区曾于1947年一1948年在山西省平鲁区白堂乡窝窝会村驻扎过一段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内蒙古《口述历史》摄制组为拍摄专题纪录片《追忆烽火岁月》走进了这个战争年代的红色村庄。</p><p class="ql-block">这部三集电视专题纪录片是反映内蒙古清水河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老区军民团结一致对敌斗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窝窝会村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白堂乡境内。</p><p class="ql-block">关于窝窝会村名来历,我请教了村里几位老人,但他们说不清楚。只说洪武二年山西静乐县的佛头会组织迁来这里时大概便有了村名。</p> <p class="ql-block">绥蒙军区司令部从1947年3月到1948年7月在平鲁窝窝会村驻扎了一年半时间。这个阶段正处在解放战争我军从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阶段的转折期。其间,军区部队驻扎窝窝会村及周边村庄,部队得以修整训练,发展壮大。司令部所属有教导大队、医院和妇女大队等。这一期间,军区部队向敌人先后发动了20多次进攻,逐步收复了绥东、绥南大部分地区,为解放整个绥蒙地区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6日,《口述历史》摄制组来到了绥蒙军区司令部旧址窝窝会村。</p><p class="ql-block">在这处看上去有些衰败但仍透着豪华的院子里,我们见到了这所房子的主人,一位姓高的八十多岁的老人。</p><p class="ql-block">他告诉我们,他们祖上一直是当地老财人家,这处院子是他爷爷与父亲建筑的。</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姚司令来了,把他们的庄园做了司令部办公地址。</p><p class="ql-block">老高说,当年住在院子里的人很多,干部家属住的地方离司令部很近,由于住的时间长,许多干部子弟就出生于窝窝会村。</p><p class="ql-block">老高至今清楚的记得,姚喆司令员的儿子姚普明住进这个院子时与老高年龄相仿,他的小名叫“小胖子”,时常与小高玩耍。</p> <p>绥蒙军区司令部兼姚喆司令员办公室和卧室。</p> <p class="ql-block">绥蒙军区成立于抗战胜利前夕,是由晋绥军区和塞北军分区合并改称而来。</p><p class="ql-block">组建绥蒙军区的基础主要是来自八路军120师的大青山支队。</p><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奉中央军委命令,120师358旅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姚喆率该旅715团、师部骑兵营的一个连,以及第二战区战动会游击四支队组成的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李井泉任支队司令员,大青山一带称李井泉的部队为“李支队”。</p><p class="ql-block">1938年年底,李支队先后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逐步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并打通了与外蒙的交通联络线。</p><p class="ql-block">为执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意图,1939年1月大青山支队的四个主力连全部改成骑兵部队开赴冀中。</p><p class="ql-block">大青山支队创建骑兵部队是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大青山地区位于内蒙古西部,山峦起伏,村落稀疏。这里的日伪军大都是骑兵和摩托化部队。而当时大青山支队基本是步兵,为了克服向平原、丘陵地带发展的限制,姚喆开始组建骑兵部队。</p><p class="ql-block">饶兴于解放后在《战斗在大青山上》回忆文章中讲道:大青山漫长的低温(最低气温零下35度)有7个月,入冬之后,部队装备难以补充,战士们食不饱胃,衣不裹腹,穿着单衣草鞋。随着漫长冬季的到来,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日本人及伪蒙古军知道我们全是步兵,常常派骑兵袭击我们,使我们在困难中更加被动。若不能变被动为主动,刚刚发动起来的群众会因形势变化而畏缩,粮食、物资、药品的获得会更加困难。支队决定把现有部队尽快改编成骑兵。大青山靠近绥远草原,马匹比较容易搞到。改编骑兵的马匹来源,主要从日伪军和土匪手里缴获,也从当地地主富户那里征用一些。马匹有了就请来当地老乡牧民当教练,部队集中在“大滩”地区开展步兵改骑兵训练。……学会了骑马,还要学习马上射击,马上劈刀,与敌人近距离厮杀作战和马匹管理等。经过个把月训练,我们克服一个个难关,骑术逐步掌握,一支新的骑兵队伍出现了。我们把队伍重新编成了几个骑兵大队,从此大青山支队有了自己的骑兵,一支不屈的铁骑。当时的延安日报对大青山支队“步兵一夜变骑兵”还作了详细报道和表扬。骑兵的优势就是两条腿一天走不到的地方,骑马几小时就到了。当初,我们被老乡笑话“老马烂鞍子,大青山里转圈子”,到后来成为威震敌胆的一方铁骑。步兵改骑兵,是对敌斗争的形势逼出来的,它在开辟、保卫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晋西北事变爆发,中央调李井泉回晋西北工作,1940年2月八路军总部批准大青山支队改称120师骑兵支队,由姚喆任支队长(亦称姚支队),政委张达志,参谋长陈刚,政治部主任彭德大,副主任饶兴。</p> <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日军对大青山地区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1942年1月又推行了第二次,对根据地进行蚕食破坏。</p><p class="ql-block">1942年7月,侵华日军驻蒙军5000余人对大青山根据地绥中地区大规模扫荡,8月中旬又出动了2000余人对蛮汉山地区扫荡,骑兵支队被迫分散行动,支队司令部撤到山西右玉一带指挥作战。</p><p class="ql-block">1942年10月,为统一领导和贯彻精兵简政,晋绥军区决定将大青山支队与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合并为塞北军分区,姚喆任司令员,政委高克林,原五分区部队改为雁北支队,与骑兵支队统归塞北军分区指挥。</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为加强绥远工作,经中央批准,隶属于晋绥分局的塞北工委改组为中共绥蒙区委。6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对大青山进行多路围攻,企图“肃清大青山之奸军”,塞北军分区部队在姚喆指挥下进行了坚决反击。</p><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经中央批准,绥察行署改为绥蒙政府,塞北军分区改称绥蒙军区,姚喆任司令员,政委张达志。下设绥蒙、吕梁、雁门三个二级军区。</p> <p>1948年9月,绥蒙军区主力编为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姚喆,仍留在绥远地区作战。</p><p>而绥蒙军区工作主要由副政委饶兴、参谋长刘华香主持。</p><p>9月下旬,第8纵队配合华北军区第3兵团发起绥远战役,先后解放了绥东重镇集宁以及陶林、武川、乌兰花、固阳等地。</p><p>1949年2月全军统一番号,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8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姚喆任军长。4月第8军参加围困大同,堵死敌军突围之路,迫使守大同国军投诚。5月,中央军委决定绥蒙军区改归华北军区建制。6月22日,绥蒙军区与第8军合并,改称绥远军区,姚喆任司令员,政委高克林,绥蒙军区和第8军番号撤销。</p><p>1952年7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绥远军区与内蒙古军区合并,组成新的绥蒙军区,归华北军区建制。9月2日,经总参谋部批准,绥蒙军区改称蒙绥军区。绥蒙军区番号就此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摄制组全体人员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