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的官阶名称及制度

风清杨

<h3>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上有几十个封建王朝。我们在读历史古籍中都能看到诸如丞相、仆射、尚书等等官阶名称,这些眼花缭乱的官阶名称到底属于什么级别?中国古代又有多少官阶名称呢?</h3></br><h3>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频繁,历代的建制也自然不同。所以,官阶的名称非常复杂,我们只能从中央、地方上的官阶名称入手,窥一斑而见全豹。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官阶名称有多少。</h3></br><h3> <h3>其实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官阶名称,如《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知道的就有“相”和“将”,《荀子。王霸》篇也说“相”是“百官之长”。其次,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周文王分封百十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各有各的官阶名称,如:楚国的最高长官称为“伊”,仅次于武官上柱国,也就如赵国的廉颇一样是将军的职位。</h3></br><h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车同轨、字同文,官员的名称自然就以秦国的为标准,如:皇帝以下设立<strong>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strong>组成中枢机构。丞相从皇帝那里得到旨意佐理国家大事,李斯就是秦王朝的丞相。太尉执掌国家军事事务。御史大夫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长并负责监察。这三个机构中丞相的权利最大,尊称为相国,也叫宰相。</h3></br><h3> <h3>汉随秦律。汉实际上基本是遵循秦律的,但也有少部分的改变。汉武帝以后,丞相的地位虽然很高,权利却逐渐减弱。如;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利就远远大于丞相。西汉末年就把丞相改称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号称“三公”或事“三司”,而且这三司都是宰相。东汉光武帝以后虽然也置“三公”,但“事归台阁”《后汉书。仲长统传》,也就是说又增加了“台阁”这个机构,“三公”只是处理例行公事,台阁成为了丞相府,行使丞相的职责。</h3></br><h3> <h3>台阁,就是指尚书机构尚书书台,后世称为“尚书省”。每个朝代的称谓都不一样,但行使的权利实际上是一样的。如:晋就称为“尚书都省”,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建立的王朝就把一个机构称之为“尚书寺”或“尚书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i)。东汉时期签于尚书台的权利过大,又改为了外围的执行机构,又另外设置了中书监、以令为最高长官的中书省(sheng),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期皇帝鉴于“中书省”的权利过大,又设置了以侍中为最高长官的“门下省”,其实就是对“中书省”的权利加以限制。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王朝中央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各负其责的的制度。如:中书省取得领受朝廷的旨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h3></br><h3> <h3>隋代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侍中省改为“纳言”。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这三省的名称有好几次改变,如:尚书省改为中台,文昌台。中书省改为西台,凤阁,门下省改为东台,黄门等等,三省都是宰相,共同参议国政。</h3></br><h3>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九卿,分别是<strong>(1)奉常,</strong>汉以后改为太常,专门负责宗庙礼仪。相当于现在的礼宾部。<strong>(2)郎中令</strong>,汉以后改为光禄勋,专门管宫廷侍卫。相当于现在的保镖。<strong>(3)卫尉</strong>,汉景帝时改为中大夫令,专门管宫门禁卫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卫排。<strong>(4)太仆,</strong>专门管皇帝的车马。刘邦被项羽追杀,嫌车太慢,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就是太仆夏侯婴又把孩子抱上了车。太仆相当于现在领导的专车司机。<strong>(5)廷尉,</strong>汉代又称大理。是朝廷最高级别的法官。朝臣犯了罪,都是交给廷尉来办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汉武帝时,李广出击匈奴迷了路,廷尉署就出面调查,李广不愿意受辱自杀了。<strong>(6)典客</strong>,汉初沿用此名称,后又改为大行令或是大鸿胪,专门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strong>(7)宗正</strong>,管理皇族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内外部。(8)治粟内史,汉以后改为大司农、大农令,专门管理税赋役,相当于现在的税务部门。<strong>(9)少府</strong>,专门管宫廷总务。</h3></br><h3> <h3>除了这九卿,还有掌管京城治安的中尉,掌管宫廷宫室的少府。汉代还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这些都是散官的名称,只有皇帝单独召见议事时的官名。</h3></br><h3>其次,皇帝的侍卫官称为<strong>郎</strong>,郎分为<strong>议郎、中郎、侍郎、郎中</strong>。议郎主要是皇帝的顾问,其他的郎或掌守门户或是出充车骑。汉武帝还设置期门、羽林等名称的官名,但这几种官名都是中大夫的属官。期门是皇帝微行时的侍从,羽林是宿卫之官,这些都属于郎的一类,如:羽林郎、期门郎等。</h3></br><h3>我们再来说说六部。</h3></br><h3>尚书本来是九卿中少府的一个属官名称,发展成为尚书台以后,事务增多,于是分开办公。隋朝以后,基本定制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这六部属于尚书省,各部的最高领导称为尚书,副领导称为侍郎。各负其责,如:吏部管理官员的任免考核业绩等等。户部(也叫民部)管理国家土地、赋税、财政收入等等。六部机构基本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在以后的朝代中这六部的机构变化都不大。</h3></br><h3> <h3>汉代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如果给这几个官名前面添加一个“加”字,则性质就有了变化,如:</h3></br><h3><strong>加侍中</strong>—就是能出入禁宫,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h3></br><h3><strong>加给事中</strong>—职责就是皇帝的顾问及回答问题,给皇帝提出好的建议等。</h3></br><h3><strong>加诸吏</strong>—就能对宫廷朝臣等进行监察和弹劾,相当于现在的纪委组织机构。</h3></br><h3> <h3>汉代还有中常侍和散骑等官名。中常侍在宫中侍奉皇帝(东汉时改为宦官担任),散骑担任皇帝的骑从。曹魏时期合称散骑常侍。南北朝时期,散骑常侍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h3></br><h3>其次,还有中央集权的监察官和谏官。顾名思义,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监察纠弹,谏官对皇帝负责,对皇帝进行规谏。皇帝还有文学侍从,给皇帝讲述六艺等各种典籍,这些讲课的侍从没有官名,但唐以后设立翰林院,专门是各种文人和卜卦医技术的侍从的处所。不属于中央机构,属于文学侍从,后来专门建立学士院,掌管皇帝的机密诏令。侍奉皇帝讲读的称为侍读或侍讲。</h3></br><h3> <h3>每一个朝代还有史官,专门管理国家图书馆,收藏校订各种图书,监修国史,如我们熟悉的史官司马迁就担任汉武帝期间的史官。宋代还有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官名,实际上这些官名没有实质性的行政权利,只是一种虚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而已。</h3></br><h3>古代还有博士、助教等官。秦始皇焚书坑儒杀的就是这些他骗来的读书人,刚开始的时候都被这些读书人封为博士。</h3></br><h3>古代还有武官的各种称谓。春秋时期就有将军的称号,战国有大将军,后来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如:刘备建立蜀汉,就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汉代还有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刘备称帝后,张飞就晋升为车骑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卫将军诸葛瞻等等,这些官员的地位都很高。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将军名称,如汉武帝讨伐匈奴时封祁连将军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虚名,比将军低一级的是校尉。</h3></br><h3> <h3>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就有地方的行政单位了,但各国有各国的名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把全国封为三十六个郡县,郡和县是地方行政地位的基本组成,各地方的行政官名才固定下来。秦代万户以上的县,最高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最高长官称为“长”。县丞管理县政,县尉管理治安。隋唐县的最高长官称为县令,宋明清代皆称为知县,元代称为县尹,一个县有诸曹掾史,各有不同的分工,组成了一个县的基本行政机构。</h3></br><h3>秦、汉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郡,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掌管军事的叫尉,掌管监察的叫监御史。汉代以后把郡守改称为太守,郡守的下属还设有督邮、主薄等等。督邮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县官吏的工作业绩,并监督治理地方黑社会,可以看出都邮的权利很大。《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就是最直观的体现。</h3></br><h3> <h3>中国古代都是封建社会,还有许多诸侯国,如:汉刘邦分封子弟建立的国,郡和这些分封的“国”的行政权利差不多,分封国中的相都是有国家派遣,这些分封国中的相和太守的权利一样。</h3></br><h3>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配置一名官员—刺史,刺史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属官。别驾随刺史出巡,治中管理文书。刺史的主要工作十监察所属郡国。东汉战争频繁,刺史都掌握兵权,魏晋南北朝的刺史多带将军的称号,并允许成立军府,自配僚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籍上的刺史将军自己在家就可以召开会议,有自己的参谋和属将。以后,刺史就有了两套系统,一套刺史管理监察,下属(别驾、治中),一套刺史管理军事,下属(长史、参军、司马等)。</h3></br><h3> <h3>隋唐以后县以上的单位是州或郡,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郡的最高长官是太守。</h3></br><h3>唐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是派员巡查,称为巡查使、按察使、观察使。又把边境几州合为一镇,设节度史,权利非常大,管理一镇的财务、军政、民政等。节度史刚开始时为边防重镇设立的,后来才遍地开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宋代以后废除藩镇制度。节度史成为了将帅大臣的虚衔。宋代以后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为州,最高领导为知州,州有通判,也就是监州官。宋代也没有太守。元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为行中书省,包括丞相、参知政事等官员组成。明沿元制,有战事时,派朝臣出巡地方,处理军事,这样的官员称为巡抚。如果遇到问题牵连几个省,巡抚不能决断时,中央则派总督处理,,不过,总督是一个临时官名。清代以后,总督巡抚才称为固定的官名。巡抚就是省级单位的最高长官了。</h3></br><h3> <h3>中国典籍中的官员名称随处可见,如蔡东藩的《两晋演义》,我们随便摘录一段就可以知道古代官员名称出现的频繁程度,</h3></br><h3>“进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允为鲁公,尚书令裴秀为巨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h3></br><h3>皇帝登基要给大臣加官进爵,大赦天下。还有晋武帝封“蜀汉郎官李密为太子洗马”的记载,而且这样的记载有好几处,“太子洗马”其实是教太子政事,文化的一种职务的名称。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古代复杂的官员名称,就不会理解古籍中的记载,至少也是一知半解。</h3></br><h3> <p>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每朝每代的官名都不一样,非常的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了解了古代官员的大概基本架构和情况,基本就能掌握和了解古代的官员名称及官员的职责。实际上,这些古代繁杂的官员名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p><p><br></p><p>参考资料《两晋演义》</p><p><br></p><p>《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br></p><p><br></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aco5zm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9gdm0p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太平天国:理想的梦幻</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98kn32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甲午海战”的过程及思考</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7mv9ke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探究"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7cx456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明朝名将蓝玉该不该死</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