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序</p><p> 进入立冬节令,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看着满地的落叶,看到冬的临近,不由得想到已故的母亲。母亲因患哮喘病,凡到冬季都会复发,让她受尽病痛的折磨。在母亲离开的这一年多里,每次在梦中见到她,依然是那么慈祥,每到周末想起她,看到遗物想起她,看到她爱吃的东西想起她,每当家人聚会时想起她……很想写点什么怀念母亲,于是第一次学写了这个美篇。</p><p> </p> <p> 一 乐观坦然战病魔 此去极乐万事空 </p><p> 2 019年4月29日下午,我的母亲彻底摆脱了病痛的折磨,溘然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次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哮喘已经痊愈一月有余,全家人满心欢喜。谁知早上起床后,父亲照顾她正吃早点突然脑梗,救护车快速送到医院,抢救了几个小时,医生说,只有进重症监护室也许有醒来的可能。于是,母亲在重症监护室静静的躺了7天,每天只能在规定时间探视2次,看到母亲全身插满各种管子,像睡着了一样,没有知觉,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祈祷着奇迹出现。最终还是没有等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从2017年起,母亲的哮喘日益严重,几乎间隔一周就要住院一次,由此引发的其他疾病也接踵而至,糖尿病、心脏病……</p><p> </p> <p> 坚强而善良的母亲多年忍受病痛折磨,从没在儿女面前流过一滴眼泪,每次发病,兄弟姐妹们都各尽所能,联系医院的、准备住院用品的、开车互送的,都想着用最短的时间帮她解除痛苦。但是,母亲心疼子女的辛苦,尤其是夜里发病,都要拖到实在受不了,才给我们打电话,到了医院都是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忍着疼痛做完各种检查,有次看着满杯的血尿,我们的心像刀扎一样,都埋怨她怎么不早点说!不管在手上扎多少针,她都不哼一声,病情稍微轻松点,就跟我们唠家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我们做人做事。</p><p><br></p> <p> 每次住院,儿女都悉心照料,日夜守护在身边。尤其弟媳像亲闺女一样关爱有加,母亲每每谈及都赞不绝口,甚是欣慰。</p> <p>二 劳碌奔波自担当 缝衣种田四时忙 </p><p> 母亲生于1942年 11 月 15 日,共5姐妹,她是最小的一个,招赘在家。听母亲说,由于家里没有男丁,常被村里人欺负,辗转在后所村和南营村之间,搬家7、8次,和父亲成亲后,家徒四壁,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自己冲墙、自己码土基,割些山上的茅草,建盖了3间茅草屋,才安定下来。记得小时候,爹妈总是半夜才回家,那时因为穷,买不起木头,所以他们每天从生产队歇工以后,步行到30公里以外的嵩明亲戚家,扛些小竹子回来做楼板,以至于我们家的楼板很特别,全是一根一根竹子连成的,走在上面晃悠晃悠的,小伙伴们都不敢上我家楼板。</p> <p> 母亲把家里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们去田地里劳动,我们几个小孩在家分工合作完成家务,各尽所能,做饭、喂猪、洗碗、菜地里浇水,一样不落下。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手拐部分、裤子膝盖部分、屁股部分都是极易磨损通洞的,哪里破补哪里,经过母亲多次缝补的衣服针脚细致,平整得体。鞋子是他缝好鞋帮后,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锥子一锥一锥上在鞋底上,在当时这是男人做的活。</p> <p> </p> <p> 心灵手巧的她学会了裁剪衣服、上鞋子、编竹箩、编筛子、自己和稀泥做土基……女人做的她会,男人做的她也学会(尤其是在墙头上挪动墙板安装那种重活)。她的能干和善良是村里人公认的。请她帮忙的人络绎不绝,不管有多累她都很热心。裁剪衣服、裤子,她只要用手乍一乍人的身体,在席子上铺上布料,用白泥画一下大概的轮廓,就能剪出合身的衣裤;她还自己削了大小不等的鞋塞,把自己上好的鞋子用鞋塞撑开,美观漂亮,穿起来也不伤脚。但她从不要人家的报酬。</p> <p> 父母生育了我们兄弟姐妹5个,大小差不多相差2岁左右。在60、70年代,要养活我们姐弟及奶奶,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我记得父亲去山上割蒿草交队上做肥料,饿到中午1点多到家也没有米饭,只能吃几个没有油煎的皱巴巴的洋芋充饥。承包到户以后,8个人的责任田,都是父母承担。每当劳累过度,或者到收割季节,灰尘较大,母亲都是气喘吁吁的照样干活。看到母亲身体差,15岁的大姐初中毕业就不去读书,把自己当成了全劳力,帮着父母承担所有的农活,换工,我们几个小的继续读书。</p><p><br></p><p> </p><p> </p><p> </p><p><br></p><p> </p> <p> 到了1980年,村里盖了新学校,父亲和大爹合伙,每家1000元买下了老学校,各分得2间房屋,我们终于住上了瓦房。那时我们姐弟4人都在上学,家里的负担更重了,买5分钱一本的作业本都要去借。头脑灵活的父亲为了还买房的债务,去大队加工厂学做木活,当国家允许个体户经营时,办了营业执照,在家里开了卖副食品的小卖部,赶集时让大姐用谷箩挑到街上摆摊售卖,租小画书给人家看,来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p> <p> 父母很有眼见,虽然我们是女儿,但是他们没有听信村子里一些人的落后思想,毅然供我们姐妹读书。记得父亲曾经说过:“不管有多穷,我就是卖了身上的裤子,也要供子女读书”。就是这一身傲骨,不甘认输的倔强,使我们姐妹都走出了农门,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虽然识字不多,但懂的道理却不少。对我们要求严格,从小教育我们尊老爱幼,姐妹之间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教我们坦荡做人。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从小至今都没有互相争吵过,只有满满的牵挂,帮扶关爱。</p> <p> 三 苦尽甘来享晚年 子欲养而亲不待</p><p> 终于熬到我们姐妹都工作,弟弟成家建盖了新房,父母才过上舒心的日子,二姐给他们找了份临时工,到交警队当炊事员兼门卫,比起种田种地轻松了许多,而且可以发挥父亲的特长,施展他的厨艺。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们最幸福的日子,每天尽职尽责,得到单位领导职工的夸赞,晚上锻炼身体,打打羽毛球、散散步,姐姐还联系旅游团,让他们跟随老年团到北京旅游,大姐亲自带他们去海南,只要有时间就带他们去近处走走看看,父亲对母亲关爱有加,一过马路,马上牵着母亲的手,母亲生病时,父亲都是做好早点,端到床边看着她吃,爱吃什么做什么,每天变着花样,天冷了,不准早早起床,太阳暖和了,给她洗头、染发,村里的同龄人都羡慕母亲的幸福。</p> <p>妈妈带着无限眷恋、悠悠牵挂离开了我们,我只觉得天道不公,妈妈那么善良温柔,朴实无华,待人亲和,本该被生活善待,却被病魔纠缠,痛苦不堪。</p><p> </p> <p> 我亲爱的妈妈,愿您在天堂没有病痛,没有忧愁!女儿永远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