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生成性课程:探秘高楼

已注销用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课 程 引 言</h3> 在户外建构活动中,大班幼儿特别喜欢玩各种各样的建构材料,体验所运用的材料以及堆砌的方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的影响。有的幼儿开始对堆叠积木感兴趣;另一部分幼儿则喜欢搭建高大的建筑,比如:公园、大桥等。对于高楼的聚焦式探究很可能会吸引这些幼儿,当然,所有幼儿都应该被邀请参与进来。当幼儿搭高时,重力、压力和拉力会以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建筑物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幼儿借助多种方式来使用不同材料,体验控制高楼晃动与倒塌的过程。但是幼儿很少有机会去思考他们选择的建构材料以及设计是如何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的。<br>在游戏故事《探秘高楼》中,我以“开放式探究”—“聚焦式探究”—“活动拓展”的思路进行实施。我认为鼓励幼儿以证据为基础进行反思,从而支持他们发展关于“建构材料与结构设计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理论”。为了阐述建构活动是构筑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现以大班建构游戏故事《探秘高楼》的开放式探究环节开始阐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放式探究</h3> <b>活动背景</b><br>该游戏故事以“开放式探究”——“聚焦式探究”——“活动拓展”的实践路径开展的。基于教师的观察,发现幼儿对于“如何搭建出更高的大楼”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该户外建构开放式探究活动具体实录如下: <b>观察记录与分析</b><br>观察实录:详情见课程视频<br>观察分析:<br>在建构游戏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幼儿的学习痕迹,比如:主动式学习、语言、表征、分类、序列、数目、空间关系及时间。在自由自主的建构游戏中,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操作、比较,享受着竞争带来的“追逐感”和“荣誉感”。同时,他们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尝试垒高,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够邀请伙伴一同解决难题,最终找到问题根源,展现了不同幼儿的数学经验,促进了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共同发展:<br>1.幼儿展现出空间认知与测量等数学能力<br>起初,吴豪霆等几位幼儿分别借助“手臂”和“平衡桩”对两座高楼进行测量,显示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测量技巧。但是由于测量工具不一致,双方对胜负僵持不下。于是,我适时点拨,引导幼儿选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最终打破僵局。<br>2.幼儿展现出建构技能与设计能力<br>吴豪霆等几位幼儿运用“网塔式”结构进行围合、搭建,并附有内部的功能性结构,比如:床、桌子等。搭建活动后,他们与同伴分享设计想法,如:高楼周边可以增加游乐场等。<br>3.幼儿展现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br>面对双方幼儿对“高度”这一话题的争论,我适时介入,建议他们借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在我的提示下,他们很快找到合适的测量工具,并得出结论。此外,当面对超过自己身高的“大楼”,他们选用了轻便、结实的平衡桩代替“梯子”,成功解决“够不着”这一问题。 <b>观察跟进</b><br>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根据个别幼儿或一组幼儿的某次热点话题或行为趋向去决定课程的探究主题,而是要基于大部分幼儿对某个主题或现象持续性地好奇或关注。因此,我对该班幼儿的建构主题内容和频率进行了跟进与统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表2</h3> 根据表1与表2的统计显示,我们发现:两周多时间内,幼儿以“高楼”为主题的建构活动有7次,以“游乐园”为主题的建构活动是2次,以“大桥”为主题建构的活动有3次,以“战车”为主题的建构活动有1次。显而易见,某大班幼儿参与“高楼”主题建构活动的频次较高,对“搭建高楼”这一主题比较热衷。基于此,我将他们的开放式探究引向接下来的聚焦式探究活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聚焦式探究</b></h3> <b>活动目标</b><br>1.尝试用形状大小不同的积木以及结构形式进行建构。<br>2.体验各种力(重力、压力、拉力)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br>3.理解不同形状大小以及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br>4.发展科学探究技能,包括质疑、提问、探索、反思以及形成想法和经验。<br>5.发展科学品质,包括好奇心、探索欲以及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渴望等。 <b>活动准备</b><br>1.在户外建构区张贴高楼和其他高大建筑物的海报。<br>2.在班级里投放建筑类相关的工具书。<br>3.提供画架、笔、纸等记录工具。<br>4.充足的幼儿安全帽。<br>5.提供摄像机,以便记录与分享幼儿建构的高楼。 <b>导入环节</b><br>一、幼儿经验分享<br>教师与幼儿讨论与分享关于“高楼搭建”的经验,并提问:<br>1.你搭建过哪些高的建筑?<br>2.你用的是哪些材料?<br>3.你是怎么搭的?<br>4.它有多高?<br>二、讨论安全搭建高楼的方法<br>1.当建筑物高于你的肚子,安全帽会保护你不被落下来的积木砸伤。因此,在建构游戏中,你们的安全帽必须佩戴好。<br> 2.当你够不着建筑物的顶端添加积木时,可以借助安全稳固的工具作为梯子(见图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h3> <b>探究环节</b><br>一、幼儿围绕“高楼”进行科学讨论。<br>我和幼儿一起回顾他们之前搭建的代表性建筑(见图2),并通过适当地提问帮助幼儿注意到:<br>1.针对材料选择,大家似乎只用碳化积木和空心积木,其他材质的建构材料很少使用。<br>2.针对材料属性,相对表面光滑的碳化积木,空心积木有连接元件,更利于高楼的稳定性。<br>3.针对结构设计,“架空垒高”与“网塔式垒高”两种结构出现的频率较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h3> <b>二、挑战游戏:搭建高楼</b><br>(一)游戏背景<br>由于空心积木组合里有很多连接元件,幼儿非常青睐,相对较少使用没有卡槽的碳化积木进行建构游戏。为了鼓励幼儿聚焦以下两个问题:<br>1.关注不同形状的积木以及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br>2.体验各种力(重力、压力、拉力)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br>我避开了带有连接元件的空心积木,鼓励幼儿以碳化积木为主要材料进行建构。<br>(二)游戏环节<br>1.幼儿首次合作搭建高楼<br>幼儿分组搭建各组的高楼(见表3)(视频呈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表3</h3> 2.发现问题:2号楼最先倒塌(见图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h3> 3.聚焦问题,经验分享<br>(1)教师提问:<br>为什么2号楼最先会倒塌?<br>(2)师幼经验分享:<br>幼儿提供经验:1.上一层与下一层积木的边应该对齐。2.风太大,风吹的。<br> 教师提供经验:相对其他三座高楼,1号楼立柱的接触面没有对齐,而且数量也很多,会影响高楼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所以1号楼最先倒塌。<br>4.幼儿第二次尝试合作搭建<br>5.问题再次出现(见图4)<br>桥塔式高楼陆续倒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h3> 6.继续探究问题<br>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幼儿了解高楼的框架结构主要由“桩基础”、“房梁” 以及“立柱”组成,并带领他们走进工地,进行点拨:“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每一座高楼都有很多腿,并且深深地插在土地下面。你们觉得为什么高楼要安装那么多的腿?”<br>7.尝试解决问题<br>基于幼儿的实地参观与教师的点拨,幼儿对高楼的结构形式与材料形状都进行了调整(见表4、图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表4</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h3> <b>三、经验分享</b><br>(一)结构设计与材料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br>设计对稳定性的影响。<br>1.在平铺垒高、架空垒高与网塔式垒高三种结构中,网式塔结构最有利于大楼的搭高。<br>2.在网式塔结构物中,我们发现越多边围拢,地基受力面越大,稳定性越高。<br>材料对稳定性的影响。<br>1.在“软包积木”、“碳化积木”与“空心积木”三种材料中,空心积木的稳定性最强,其次是碳化积木,最后是软包积木,原因在于空心积木轻巧、受力面大,因此,它更利于垒高。<br>2.相对表面光滑的碳化积木,空心积木有连接元件,更利于高楼的稳定性。<br>(二)其他相关经验:<br>1.圆柱体碳化积木是建造大高楼的重要部件。<br>2.轻巧的泡沫积木不适合用作底部支撑物,但很适合用作高楼顶部。 <b>四、活动反思</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活动拓展</b></h3> 在某一次的室内建构区观察中,我偶然发现:在没有互相商量和约定的情况下,大班幼儿各自搭建的建筑物呈现出惊人的共同点:“对称式建筑形式”。不管是否偶然,我认为:通过接触体验、自主设计、亲身操作等方式,幼儿可以拓宽对建筑物的理解与想象。这些经历对幼儿的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价值。基于以上考虑,我将与幼儿一起走进对称式建筑世界,感受不同建筑形式的独特魅力。

幼儿

积木

高楼

建构

探究

搭建

稳定性

建筑物

碳化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