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2px;">同学tom 前几年去西藏在海拔4000多米的那木措湖从藏民羊倌手里买了几块鹦鹉螺化石放在家里观赏,前几天送我一块才见到真容,我回忆起在2017年我在加拿大圣路易斯湖城堡酒店一楼的一家古化石商店曾经看过此类化石,但是那些都是色彩斑澜光亮如鲜如同海螺一样近似玉石的东西,在网上一查原来那是马达加斯加鹦鹉螺化石,属于价值比较高的那一类,西藏鹦鹉螺化石在地质学上很有意义,它见证了沧海变高山的变迁过程,值得收藏。</b></p> <p><b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10月,马达加斯加总统拉齐拉卡赠国家主席李先念。</b></p><p><b style="font-size: 22px;">这件鹦鹉螺化石来自地质古生时代的第二纪奥陶纪,时刻距今大概为5亿年前,至迟不晚于4.4亿年前,重约15千克</b></p><p><b style="font-size: 22px;">鹦鹉螺化石也称菊石,这些在古生代高度昌盛的种群,构成了主要的地层目标。地质学家使用这些存在于不一样地址时代的化石,能够研究与之有关的动物演化、动力矿藏和环境改变,为使用天然,改造天然供给科学的数据。</b></p><p><b style="font-size: 22px;">再有,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终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即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生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排泄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簇新的隔板。在隔板中心,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运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么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一般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休憩,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有必要能够调控,使鹦鹉螺习惯不一样深度的压力。当动物逝世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淹没,外壳则终生流浪海上。</b></p><p><b style="font-size: 22px;">所以,鹦鹉螺的精细结构也是造物的奇观。</b></p><p><b style="font-size: 22px;">还有即是其表面诱人漂亮的价值,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配偶墓的鹦鹉杯以海里稀有贝类动物鹦鹉螺壳为杯身,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天然构成的水车轮片状能够贮存酒,构思精巧,外型共同,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仅有的一件。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稀有,但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稀有。</b></p><p><b style="font-size: 22px;">由此可见,鹦鹉螺及其化石是有相当大的科考价值的,至于一个多少钱,我就不知道了,要根据它的完整性,时代,巨细等等来定价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