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随父亲工作调动四海为家,带着简单的行囊说走就走,没有异乡观念。从记事起,父亲从上海调南京、杭州、南昌、衙前、南昌,最后回杭州共6次大搬迁。年少时只觉得换一个地方,有新风景、新家、新同学,一切都🈶新鲜感;长大了才觉得搬到一个新地方,家人安然无恙才是最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忆最深的是56年从南京搬家到杭州上小学三年级,新学校铁一小就在西湖边,离断桥就一站路,午饭时我和同学们去父亲工作的铁路分局食堂就餐,那食堂距西湖断桥边约一百米,吃完饭沿着西湖边散步回来悠闲自在,特别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桃红柳绿更是赏心悦目让人陶醉;我们的新家安置在二间简陋的小平房一住就是一年多,虽没厨房厕所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好心情。每星期六晚还可以到父亲单位礼堂看电影,5分钱一张票,早去可以自选位置,开心的过个愉快的周末!而且父亲那时在事业巅峰时刻,辛劳八年经常吃住在办公室,到事故多发的南星桥车站蹲点开现场会,和老同事们一起首创了全局安全生产1000天的好业绩,受到铁道部表彰!</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铁路分局大门。</p> <p>这是铁路分局办公大楼,父亲在二楼办公,三楼是礼堂。</p> <p>这是1956年杭州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不愿回忆的的是64年父亲调南昌,我们家虽住进160平方的大房子,但没有上海會文路的新家一半好。父亲年富力强很想努力再为南昌创建一个安全生产1000天的好业绩!可悲催的是不幸66年遇上文革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不仅家被操个底朝天,而且还挤进二家造反派,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今天不知明天事。69年父亲被下放到衙前车站,我们子女护送父母一路无语,不知如何安慰父亲,望着晚上黑灯瞎火只有四趟慢车的四等小站,不知父亲改写的命运何时了?父母住的房子也是车站空余的一间平房,只能摆下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我们子妹轮流去衙前看望父母,顺便带些蔬菜。72年父亲才官复原职回南昌,他怕影响我们工作,不声不响和母亲搬回来了,父母暂住在军管会一间小屋。后来单位建新房分配给回来的干部,可父亲没有要求换房,只在50平方的房子里,一直住到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77年退休后,应杭州老同事的邀请,回杭养老了,搬家时我看见那不到半汽车的家当,忍不住心酸落泪!因为文革,公家出租的家具都回收去了,家里只好买了床和柜子及桌椅,要是没有这几样家具,父母一辈子什么都没留下。难怪母亲感慨的说 :“我这辈子什么都没有攒下,就攒下六个儿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母在家就在,从此我把杭州视为第二故乡。父母亲天天扒心扒肺的期盼我们归来,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享用;离别时,又目送我们不见人影了还不愿离去,那眼中不舍的目光让人心疼久久不能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父母已长眠于钱塘江边,难得回杭一趟,站在父母墓前,痛不欲生,此生一别,各归云泥,再也不见!回想跟父亲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日子,酸甜苦辣尽享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母亲陪伴我们成长!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父亲为铁路事业发展穷尽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退休后不遗余力的补偿对儿女缺失的亲情和父爱!而我们却没有陪伴晚年的父母,让他们在孤独寂寞无人关照中度过,心里有种深深的愧疚!但愿来生还做老爸老妈的孩子,一定弥补过失好好孝敬二老。</span></p> <p>这是64年南昌第一套房子,我家住东头三楼。</p> <p>这是64年南昌全家福</p> <p>父母1977年在南昌八一广场留影</p> <p>这是78年父母回杭州莫邪塘第一套房子(二楼东头)</p> <p>母亲81年走后,孤独的父亲92年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