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湖南长沙桔子洲,岳麓书院,爱晚亭,湖南大学。

彭卫华

<p>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原面积约17公顷,景区整体开发陆地面积达91.64公顷,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中面积最大的沙洲,被誉为“中国第一洲”,由南至北,横贯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十多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p><p>橘子洲有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问天台等景点,史载橘子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为激流回旋冲积、沙石堆积而成。景区内生长着数千种花草藤蔓植物,其中名贵植物就有143种。还有鸥、狐、獾等许多珍稀动物。</p><p>2017年12月18日,橘子洲恢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20年7月11日下午2时,受洪水影响,橘子洲景区按上级指示和防汛工作要求,启动紧急闭园措施。</p> <p>桔子洲头摘桔子,吃桔子。</p> <p>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蒋昌忠教授,校长段献忠教授。</p><p><br></p><p>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p> <p>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p><p>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而题。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p><p>1983年,爱晚亭被湖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爱晚亭所在地岳麓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爱晚亭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1]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p><p>1986年湖南大学宣布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p><p>2005年湖南大学正式恢复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p><p>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千年学脉再次延绵,千年学府再添光辉。</p><p>今天的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大学的文史哲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胜地,更是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