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名画《日出印象》赏析

Baek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曾分别跟随画家布丹和格莱尔学习绘画,后来与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等交往密切,并经常一起到巴比松的枫丹白露森林写生,1872年创作《日出·印象》,采用原色主义、色调分割等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光色变化,标志着印象主义的产生。晚年创作了大量和睡莲有关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奠奈在船上作画》、《河畔》、《垂柳》、《睡莲》等。</h5> <h1><p><b>主题</b></p></h1><h5>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莫奈在这幅画中不再以主流的学院派艺术所推崇的明确而又清晰的轮廓,以及固定程式化的色彩为主题, [6] 不关心画面的主题和社会意义,甚至不注意画面的构图完整和形体准确,只注重画面的色彩关系和外光影响,通过水来体现光色的微妙变幻。</h5><p><b>色彩</b></p><h5> 该画主要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调组成,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8] 在这幅画中,明暗不是主角,主角是色彩。在日光照下,大自然的无穷景象在印象派画中变幻不定。 </h5><b>线条</b><br><h5> 该画不讲究细腻的线条,通过“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和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的美学要求完全相反。具有叛逆性,引起了官方的反对。</h5><h1><b>构图</b></h1><h5> 该画在构图上采用井字形构图,画面中徐徐升起的太阳和海上漂泊的船只都处于画面的兴趣点上,这样构图可以让观者的视线集中在画面主体上。火红的太阳位于井字形的右上角,给人以上升之感。</h5> <h5>《日出印象》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20幅经典画作之一,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br><br> 画面上一片朦胧的水上风光,云雾中涌出一轮光彩夺目的红日,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晕染成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三只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画家把从一个窗口上看到的这一印象收入画布上,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史无前例的,这幅作品震撼了画坛。《印象日出》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准确地描绘了莫奈对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印象。而印象主义画派所追求的正是要准确地捕捉这种瞬间的光色变化,这件作品是印象主义绘画开山之作。<br> 《日出印象》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家展上亮相,艺术评论家路易·勒鲁瓦提出了著名“印象派”之说,正是由此画而得名。这幅作品之所以震撼世界画坛,正在于印象派艺术中所包含的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从而启示着近现代艺术历史转型的历程。<br><br> 画展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然而看惯了学院派作品的人们却无法接受这种画风。整个画展期间,不仅一张画没卖出去,还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人们在画前指指点点、污辱笑骂,甚至向画布吐唾沫。《喧哗》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还发文指责莫奈等人是对“美和真实的否定”,并借《日出·印象》这幅画的题目,称此次画展为“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他大加嘲讽说,这些东西怎么能算是艺术,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幅画!什么《日出·印象》?说它是草图都勉强,最多不过是个杂乱模糊的“印象”,拿来糊墙都不够格。<br>应该说大多数印象派画家的承受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被骂得狗血喷头,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莫奈和他的朋友们一商量,决定跟官方“沙龙”一样,每两年举办一次画展,而且就用这位评论家送给他们的外号“印象主义”做画派名称,以示坚持到底之决心</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