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张在洞庭湖中远眺岳阳古城的历史旧照,引起的关注与思绪 ——<br></h3> <h3> 这张95岁的照片你肯定没见过,因为它从诞生之日起,一直藏于世人不知的深闺中。<br> 此照是中国著名画家陶冷月先生 (1895年~1985年) 拍摄的。当年陶先生(1925年6月)携其妻儿乘船上溯长江初入洞庭,被岳阳古城雄姿吸引,留下了该珍贵镜头。其子于近期捐献给岳阳市政府,为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洞庭渔歌” 增添了厚重史料。<br> 照片上可见:天空乌云滚滚,湖水浩浩汤汤,码头渔船猎猎,岸坡棚户层层,街道徽建排排,巍峨的岳阳楼、慈氏塔屹立其中,显得格外雄伟壮观,熠熠生辉。<br> 然而,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泱泱数千年的洞庭一湖, 吞吐着来自“天府之国”上游和囊括十万大山的生命之水,即孕育着洞庭湖流域的亿万生灵,又随时对犯错的众生灵施以教训惩罚,有古楼的见证,怎不引人感概。<br></h3> <h3> 1912~1949年为中华民国时期。图2是张贴在新鱼巷子标注着 “民国时期的岳阳楼” 旧照的翻拍。图3是市政府投资3.2亿元,于2005年启动, 把原占地仅73亩的园区扩大到了210亩,至2007年竣工的巴陵古城风貌一隅。两照均是以岳阳楼为主体的湖岸角度侧面照。<br> 图中两照以岳阳楼盔顶等同大小为参照比例,从下部红线可见, 今年7月12日的洪水几乎淹没了古城脚下第二道防洪墙的箭垛,如此对照可见,图2 红线下层层叠叠的民居都将经历灭顶之灾。然而,这些民居为何却会有很大一部分能保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这是否具有探讨意义呢?<br></h3> <h3> 岳阳楼是巴陵古城的名片,更是湖南乃至中国的名片。岳阳楼能头顶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桂冠,原因在于: <br>★ 仅岳阳楼是唯一纯木榫卯结构的古楼; <br>★ 仅岳阳楼镇守在唯一具有吞吐长江,调蓄四水之功能的洞庭湖出口; <br>★ 仅岳阳楼伴有江南三大名矶中,唯一扼守三江的城陵矶深水码头; <br>★ 仅岳阳楼有唯一千古奇文《岳阳楼记》,承载着洞庭心胸之博大,古楼建构之神奇,巴人忧乐之精神。 <br> 所以,岳阳楼无愧“岳阳天下楼”之美誉。 图4是2020年7月12日,从湖中向东远眺岳阳楼的照片,画面可见,岳阳古城西门被淹,续巡发现,洪水直逼街河口与下鱼巷子、油榨岭的十字交汇处。 <br> 登陆进入岳阳楼公园,园内最低处的怀甫亭(1962年建)尚可通行,据七里山水文站监测数据显示,洞庭湖出口实时水位达34.56m,是2020年最高水位,新千年以来的第三高水位。</h3> <h3> 当岳阳楼下洞庭湖洪水水位达到黄海海拔34米左右时,连接码头趸船的栈道可全部隐身于湖水之下(图6),如某抗美援朝影片中的防空水下桥梁,仅留有作为指示标志的导向护栏顶部探出水面。为了安全起见,则高掛禁行标识,且有若干安全志愿者巡视。 <br> 但巴陵人心系古城安危,潮涌般来到巴陵广场视察观水,以随时作好抗洪抢险的准备,并探讨: 古人后羿举箭射巴蛇,怎未能镇住巴蛇兴风作浪, 今人运用科技保环境,令洞庭广袤湖盆呑江吐水,意欲破解此世界古今难题。 鲜为人知的是:巴陵广场和雕塑的设计初稿,系笔者和文亢文、刘金风等老师携岳阳市一中学生,于1999~2000年到城区实地考察调研,在《挖掘巴陵历史文化,拓展岳阳旅游经济》一文中提供。该创意获湖南省首届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特等奖。后被市规划局釆纳,修改了当年张昌平书记提出建 “200米高观光塔” 的构想。 <br> 师生在文中还荐言,把岳阳老城区划分成: 1.古城文化区:范围从原北门轮船码头到吊桥。本区域是古代的政治、文化、军事、商业中心,恢复当年的城池、吊桥和徽式、宋式等建筑群。 <br> 2.宗教文化区 :范围从吊桥到吕仙观。这块区域是古城城外,最先是战场,后宗教寺庙基本云集于此,再后来商业从城内才逐步发展到城外,城外贫民居多。 <br> 3.地貌文化区: 范围从南湖到圣安寺。南湖是洞庭湖的横向湖汊,虽然在1964年被人们从洞庭湖中分割成内湖(笔者当年每个周末都来此地义务挑堤),但湖中一龙赶九龟,九龟赶一癞的独特岛链,从内湖一直延伸到外湖,与月山,扁山岛,君山岛交相辉映的地理风貌仍存,加之此地众多民间传说故事的文化底蕴衬托,使岳阳南湖景观与文化远胜杭州西湖 。<br> 然而,当张昌平书记把重建古城的拆迁工程实施得如火如荼之时,却突然被调至厦门救火。继任的于来山书记却把该工程一扔就是5~6年,而华丽转身把视线盯向东南一偶,炸毁了代表岳阳精神的“求索”雕塑和广场,另起炉灶建南湖广场。直到2004年调离后,接任易炼红书记和2011年续任的黄兰香书记,才把古城建设作为首要工程,分区实施续拆、还建、整建,终于给岳阳留下了巴陵古城的印记。 <br> 现在的巴陵广场被确定为岳阳城市原点【东经113度05’18.005”,北纬29度22’36.288”】,即瞻岳门门洞中线与巴陵西路中线的交点(古城吊桥的位置)。并在此设计了直径达15米,连接全市各乡镇的铜质环状树形图,称为“岳阳之眼”,意在近看洞庭,远观全球。 <br> 岳阳楼景区和巴陵广场的落成,给2007年9月12日中国湖南旅游节拉开了帷幕,几千年沉淀的巴陵历史文化,在此将获得传承和发展。</h3> <h3> 在广场的湖边码头上,耸立着刻有“洞庭湖”标识的巨形石碑(图7),外形酷似君山岛。今该石碑被洪水包围,好似穿越了时空,向人们展示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刘禹锡笔下的古代君山岛的自然风貌,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可见如此自然景观。<br> 然而,随着当年政府指导下的 “矮堤灭螺”、“围湖造田” 等社会大生产运动(大跃进),的确抑制了血吸虫病的泛滥,缓解饥荒问题,却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留下了诸多后遗症,君山岛变成半岛就是其中之一,但人们仍魂萦着难以逆转的大自然恩赐。<br> 应正视的是:在解放初期,战败的民国政府卷走了国库资金、民营资本,残军炸毁了工农业基础设施,加之抗美援朝,苏修逼债,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农业产量出低下等多因素的夹击下,初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还要养活六亿人口 ,记得蒋介石离陆逃台时,曾说过 “看毛泽东用什么去养活四万万五千万人”。<br> 在这多重困难时期,在毛泽东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向大自然要地要粮要生存空间” 等催人奋进的口号下,领导全国人民一举战胜了困难,打败了美国鬼子,还清了内债外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全世界都认定的事实,其功绩是不容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篡改和抹黑的。在当时条件下,以人为本是不二选择,虽说留下了一些遗憾,这在客观上难以避免,可尚待后来人用科技手段去修复。<br></h3> <h3> 2020年7月12日,来自潇湘的洪水,充盈了洞庭湖,越过了巴陵古城下第二道防洪墙,包围了防洪墙上状如箭垛的诗词碑(图8),然,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仍挺立于潮头,向世人弘扬着巴陵历史文化之精华。<br></h3> <h3> 洪峰虽淹没了第二道御洪驳岸,入侵到新建的仿古城墙边缘,更激励岳阳人的“求索精神”,“忧乐精神”。照片的表象可见:众渔者收获颇丰,围观者兴趣盎然(图9)。<br> 然而,从渔者的行为和言词中,却透露出另一种情怀:在现场,笔者见渔者把钓上的鱼看了看,取下钓钩后又放回水中,口中念叨着 “你们为了生存,都勇于涉险尝试求新,更何况我们人类......” 的言词举动。由此不难发现,人们来此关注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关注着洞庭湖的存亡,岳阳楼的兴衰,岳阳市国计民生的发展问题。<br> 想当年,市相关单位未接受市一中师生关于: “岳阳楼设西门 (或湖边南门) 为入口,让游客先攀百余级石阶 (参见图4,可令岳阳楼在游客视觉中升高约13.5米),穿过面湖的 “岳阳门” 门洞,再登岳阳楼,全面体验古人的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与领先技艺,然后拜偈廊内保存的文化古碑,最后从东门出园(当时尚没有建南门的设想),游览徽式仿古街群”的荐言。然而,相关人士害怕再遭遇“洪水淹门”,出现尴尬局面而作罢。<br> 事后细细思量,人们的思维可能是被当时的洪水逼宫了,因此:<br> ★ 没预见到,三峡大坝的完工,会让长江水对洞庭湖的威胁剧减。<br> ★ 没有看到,水位到达35米时,处于公园内最低处的怀甫亭仍可通行无阻的现场。<br> ★ 没有想到,假如岳阳楼西门被水淹,也只是不足一月的季节性洪锋期而已,洪峰期可关闭西门,并不影响游客在园内的游览,而洪锋过后的约11月个的时间,游客体验的历史文化却更为丰富。<br> 然而,人微言轻,仅此忧乐一笑,待后如遇有识之士认同,“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br></h3> <h3> 当洞庭湖丰水期的洪锋退去后,洞庭湖逐渐进入枯水期,被淹的南岳坡客货码头栈桥,向人们展示出可随着湖水的涨落,自动完成按需升降功能,这一设计科学的整体结构(图10)。<br> 该栈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阳市水运总公司自主投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如今转型成了巴陵广场连接岳阳旅游码头的风景线。<br> 附录1: <br> 岳阳市水运总公司,办公地点位于老鱼巷子51号南岳坡码头,业务主要波及三湘四水,通江达海的客货运输。前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仅由二十余条木帆船组建的“岳阳县帆运社”,后更名为县水运公司。从八十年代起进入顶盛时期,下设有洞庭、长江、江海等十个分公司,以及造船厂、拉丝制钉厂、轮渡、砂石场、加油站、农场、子弟学校、水上娛乐中心等25个下属单位的大型集体企业。在新千年后,才逐渐衰退,一直挺立到岳阳市国营港务总公司破产之后,2015年左右才淡出水上运输行业。<br></h3> <h3> 图11展示的是1998年,东洞庭湖遇到有史以来最高洪水水位(35.94米)后,在张昌平指挥下抢建的御洪驳岸(长度从南岳坡码头延伸越过原气象台),现在成了古城的第一道防洪墙。<br> 记得当年,市一中师生把防洪墙内水域设计为微缩的洞庭湖景观,西北端筑微缩君山岛,东北端筑岳阳楼模型与之呼应,以便游客们在未登楼前对洞庭湖,岳阳楼,君山岛等景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就有所了解,给游览奠定一些基本常识,以利达到游览加学习的最高层次。<br> 可惜的是: 岛虽做了,却不象君山岛。亭虽做了,却不象含有历史文化故事的朗吟亭或酒香亭。岳阳楼模型虽做了,却放岸上的在核心景区内。没有体现出师生精心设计的初衷。<br> 但当年的设计和施工,为现在的古城复建打好基础,虽毁了一些破败的历史印记,侵吞了少量洲滩,却换来一座崭新的历史古城亮相于世,换来了岳阳市市政的长治久安,这就是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功不可没。<br></h3> <h3> 神奇的自然力量,造就了洞庭天下湖。 人们从毛主席的诗词了解到:汉阳的龟山,武昌的蛇山,雄据于长江武汉段南北两滨(附录2a)。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竣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就是“风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出处。 无独有偶,巴陵古城之南端也有:湖滨的月山、河西的君山把个浩瀚的八百里洞庭唯一出水口,钳制得仅为十里左右。更独到的是,状如一条扁担挑着月、君两山,也象一叶扁舟,横亘于湘江主航道旁的扁山,默默执行着削减天下水之洪峰速度的天遣任务(附录2b)。此三山携手,以确保巴陵古城地貌,在数千年的风雨水袭中安然无恙 (图12)。足可描述为 “月君锁洞庭,扁舟削洪锋”。 如此自然功绩和魅力,却锁在深闺人不知。</h3> <h3>附录2.</h3> <h3> 可悲的是,这些无知的人们,还一度在此炸山釆石,分割湖汊,既破坏了地质结构,撬松了巴陵古城的地基,还缩减了湖盆的调蓄能力,造成水位上升,直接威胁着古城及居民的安危。<br> 当然,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也是一把双刃剑,人的天堑通了是利,鸟的徙路被扰是祸 (原来的核心保护区包括了君山区和采桑湖全境,随着洞庭大桥的开通,把来此越冬的冬候鸟驱赶到了釆桑湖一偶,到目前,人们对此无意的驱鸟之举不但没有认识到,还仍在加剧)。 <br> 因此,必须警醒人们,要看到人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釆取相应的科学的措施,强化善后补救。</h3> <h3> 这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扁山西北端的巴蛇洞,在人们视觉中还展示着“象鼻山”自然奇观,而且是人们观察湖水涨落的物候,有民谚曰:<br> 扁山蛇口盼甘露,今年天旱有近忧,<br> 扁山蛇口涎水流,扬起风帆拔头筹。<br> 不曾想,七十年代初,人们对洞庭湖畔山体的页岩 (7000万年形成的) 垂涎欲滴,只见月山、龟山、扁山等众山头上红旗猎猎,炮声隆隆。于是乎,月山缺了,龟山破了,扁山的象鼻断了 (变成了离岛,图13),君山岛变成了半岛(早期君山岛就出现了一个离岛——香炉山),昔日的地理风貌被破坏,岳阳城池的屏障由此被撕裂,岳阳唯一的象鼻山自然奇观由此被摧毁。</h3> <h3> 扁山西端的象鼻山被催毁了,扁山背水面 (北面)却发疯似的长出巨形长尾(沙洲1),如今该巨尾还孕育出了寄生胎儿(沙洲2),把个楼下湖盆切割成了三条沟渠,大有封堵洞庭出水口之势(图14),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要警醒人们应防范于未然。<br> 不知人们是否想过,是何原因造成的呢?</h3> <h3> 曾记否,上世纪七十年代,去君山岛只有乘座水运公司客轮一个选择,如今乘座公共汽车远比乘座客轮速快省时,众所周知,这是因为君山岛变成了半岛,从陆路可直达的结果。<br> 从图15分析可见:<br> 标注“1”的区域是君山岛,把君山岛变成半岛的泥沙,主要是长江经藕池河输送来的(华容河在1958年封堵了入口调弦口,再无长江泥沙输入),而且把洞庭湖的最低点 ——濠河,给填得失去了桂冠。<br> 标注“2”的粉色区域是麻塘垸,该垸是七十年代初围湖筑堤,创建出了一个春风农场,侵占洞庭湖储蓄丰水期的洪水及泥沙的陆沿湖盆。当年作者也是其挑堤的帮凶之一,如今把原在京广铁路以东,麻布大山脚下的麻塘镇,岳阳县农科所等翻越过铁路,搬迁到了围垦的垸子中。<br> 标注“3”的粉色区域是中洲垸(如今称中洲乡),这是七十年代中期为了建铁山水库,把湘江主航道中的沙洲围出,安置向库区移民的垸子。<br> 记得1977年熊市公社曾令笔者开学校的手扶拖拉机(毛致用特批的),送接筑堤民工、被服、工具等。后来,移民们戏称:他们是 “头上顶着一盆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些山区移民还有不少人感染了湖区的血吸虫病。<br> 标注“4”是在前3个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扁山岛背水面形成的母子沙洲。<br> 另外,随着城市扩建对砂石需求量的剧增,扁山岛上游湖盆就成了人们的“聚宝盆”,东洞庭湖中展现一片“百舸争锚”的景观(“百舸争锚”是挖沙船,锚在中进行挖砂),把个湖底沉积的泥沙搅得湖水变成了泥浆,随着水流进入楼下颈而沉积,加剧了沙洲快速成长。<br> 湘江主航道的洪水汇集了松滋河、虎渡河涌入向长江之水,经西洞庭湖、南洞庭湖进入湘江,以及澧水,沅水,资江,汨罗江,新墙河等洞庭水系也经湘江注入东洞庭湖。当然,如此庞大的水系带来的大量泥沙,无障碍地直奔月山、君山岛所控湖口,遇扁山岛分流成两股,在扁山岛的背水面形成低压区,又加之三江口(城陵矶)长江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而沉积在低压区内形成沙洲。<br> 记得1998年冬季,笔者和潘四保老师携市一中学生乘船分别登上君山岛、扁山岛考察调研:发现君山岛面对东南向迎水面的崖壁崩塌,曾预言摩崖石刻、君山龙口可能难保(如今已成现实)。还发现扁山岛的背水面当时仅形成不足500米长的沙洲,预言沙洲还会长大,可能会直逼岳阳楼下洞庭湖出水口。 然而区区22年的时光,沙洲的前锋就越过了岳阳楼以北湖面,没有想到还怀抱了一个“幼子”。<br> 综合前述分析,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结果。<br> 若干年后,沙洲是否会变成又一个“桔子洲头”? 是否会延伸到三座跨湖大桥? 洞庭湖是否会变成地上湖?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h3> <h3>附录3:</h3> <h3> 洞庭湖形成于7000万年前燕山地质运动,经历了四次以上的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第四纪以来,逐渐演变成了中国面积、容积最大的淡水湖泊。</h3> <h3> 据记载:<br> 1825年,洞庭湖面积达6600平方公里,号称800里洞庭(图16)。<br> 1958年后,洞庭湖面积2160平方公里,较前萎缩了2/3,屈居第二(图17)。<br> 两图比较可见,很大一部分湖盆变成了陆地,其主因是1852年(清咸丰二年),长江藕池区段的江堤溃决,1869年(清同治八年)长江松滋区段江堤溃决(从此形成了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入湖局面),长江洪水夹带大量泥沙直灌洞庭 。<br> 例如:到1874年,淤出了一个“南洲”,冲出了一条藕池河。1895年光绪帝就在此设置了“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后改称“南县”。在历史上戏称,长江给湖南省运来了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最年轻的县城。紧接着松滋口的溃决,把个洞庭湖西北端全部淤废,西南端切割成若干独立小湖,整个洞庭湖失去近六分之一的水面。<br> 丰水为湖,枯水成洲。沙土地也是土地,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金贵着呢。<br> 在旧社会,人们为了生计自发迁移来到洲滩垦荒,无人干涉谁垦归谁,一片混乱。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政府组织下,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对沙洲进行围垦改良,垦出了君山农场,建新农场,钱粮湖农场,屈原农场,大通湖农场,西湖农场等大型国营农场,调去的民工就成了农场的首批职工,从此端上铁饭碗衣食无忧。<br> 自此人们尝到围垦湖区洲滩的甜头,就刹不住车了,例如:岳阳于1971年又围垦出春风农场,继沅江1975年围垦48万亩湖田之后,岳阳1977年再次围垦出了一个中洲乡等等。<br> 记得1987年,水运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画了一幅《围湖“啃吃”的后患》(谐音“垦植”) 科幻绘画,画面上把洞庭湖表现为一片桑叶,该桑叶被若干蚕宝宝啃得千窗百孔,说是,如果继续任其啃吃,这片桑叶就可能只剩下叶脉了,怎能调蓄长江和潇湘之水(该画获省赛一等奖)。<br> 而今围湖垦植虽巳被政府叫停,但房地产商却仍在偷偷蚕食湖泊河道边缘的洲滩和湖汊,建构所谓“湖景花园”“河景花园”谋利,实令人忧虑。<br></h3> <h3> 究其造成洞庭湖萎缩得这么快的原因:<br> 第一. 泥沙淤积:先天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给长江下游的河床和湖泊充当了“挡沙盾牌”,造成洞庭湖湖床升高最主首要的原因。<br> 图中可见,洞庭湖是长江中游上段唯一的最大湖泊,并且有四口与长江相接,丰水期为长江分流泄洪,其它湖泊都不具备此功能。还接纳湘水,资水,沅水,澧水等域内支流的注入,故有“吞吐长江,调蓄四水”的强大功能。<br> 由于洞庭湖仅有位于城陵矶三江口的唯一出水通道,沙随水来,出水受阻,造成水出沙沉而淤积于湖床,而下游且没有“吞吐长江”功能的鄱阳湖等湖泊则无此之忧。这也是城陵矶被誉为江南三大矶之首的第一要素,以秀为主的南京燕子矶,马鞍山釆石矶等均无此功能,座次就只能排后了。<br> 第二. 围湖造田:毁林松散了地表,雨水裹协了泥石,淤积成就了洲滩,洲滩引来了围垦,最终结局是把洗澡盆收缩成洗脸盆。<br> 第三. 切割湖汊:泥沙淤积抬高湖床,枯水期长江水进不来,洞庭湖水蓄不住,季节性干旱,断流式缺水日益凸显,以及消灭血吸虫工程等等,各地在湖汊口处筑坝与洞庭湖割离。<br> 例如:南县1958年割离出大通湖,岳阳1964年割离出南湖,特别是西洞庭湖被割离得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这群醉汉们,趁醉又把洗脸盆分割成了菜碟和小酒杯。俗话说“酒醉心明”,其以疯作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理应自知。<br> 如此,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形成恶性循环,对当年范仲淹先生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的洞庭一湖”,何能逃脱萎缩的命运!<br> 于是乎,短短的一百多年,就让千万年才形成的纵横八百里洞庭,萎缩了三分之二。<br></h3> <h3 > 我们从上坐标图数据中可见:在这195年间,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都处于待续下降之中,且1958年前后降幅最快,就证明了围湖造田的人为因素远胜过了自然因素的危害。<br ></br> 记得,1993年水运子弟学校的三位中学生,经过近两年实地考察调研,完成的《来自洞庭湖的忧思》科考论文,首创提出“挖开垸子,退田还湖”的建议,在全国大赛中被评委认为“会降低人均耕地面积,还要大规模移民,是不现实的”,而未被认同,仅给了三等奖。<br ></br> 直到六年后的1998年,被朱镕基总理翻出来,以“退田还湖”为例,衍出生了“退草还牧、退耕还林......”等系列措施,作为治理修复环境的国策。2005年<multi-find-1-extension class="HL-round-2 HL-light-theme" hl-word="2" title="被 Multi Find 突出显示"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color: black;">习近平</multi-find-1-extension>总书记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此指导各地环保工作,全面造福神州生态。</h3> <h3> 1931年全国大范围遭遇了洪水灾害,从坐标图的数据提示,洞庭湖因面积仍达4700平方公里,水位上升幅度较小,受灾远低于武汉。<br> 而1954年的超大降雨量,洞庭湖的面积相较1931年缩小约 四~五百平方公里,加之城陵矶三江口的顶托作用,岳阳楼下湖盆中的水位一下提升到34.55m,超1931年1.55m,造成岸边诸多民房被淹。1998年降雨远小于1954年,由于洞庭湖面积仅为2470平方公里,水位却上升到了35.94m,2000年以后的最高水位均接近和超过1954年。可见降雨量,湖面积,湖深度是决定水位高低的三大因子,降雨量人不能控制,湖的面积与深度,是可以人为处理的。<br> 诚然,1994年动工兴建,2013年6月1日开始蓄水,2009年全部完工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能有效抑制洞庭湖萎缩的速度,却给洞庭湖流域的人们,出了一道如何孝顺养育他们的母亲湖的长效考题。如何做好可令洞庭龙王爷满意的答卷,监考老师毛泽东先生给考生们早就做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暗示。<br><br></h3> <h3> 笔者:一株生长在东洞庭湖的无根小草,曾荡漾到长江四口,浪迹于环湖十县,漂流至潇湘六水,嘻戏于母亲湖的怀抱,如今望着母亲湖逝水老去,满脸无奈与忧思,何日能开怀畅笑? <br> 2020年12月26日发稿<br> 谢谢大家关注!谢谢大家共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