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学】《∞》——纵横颠倒植之皆生

不不 行素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指导教师:李小斌</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视频制作:传媒 李泽楷 宁奕涵 刘婧文 张文皓 史为民 刘宝桢</span></p><p><br></p> <p>2020年12月,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美文创专业19级同学,在行佳丽老师的《染织艺术》课程中集体创作柳编装置艺术作品《∞峰峦》于山西师大校园内流动组合展出。本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运用有机材料——柳条,编织几何多面体,用以适应室内室外多重环境,以无穷尽的配置方式排列组合,在装置作品中融入行为艺术的交互特性。</p><p><br></p><p>自然形态/材料与几何图形/形体虽然对立,但是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二者不断融合并相互妥协。不论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埃及金字塔和玛雅古祭坛,亦或中世纪的哥特艺术与现代派的有机建筑都是历史上将几何形态与有机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典范。</p><p><br></p><p><br></p> <p><br></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自然与数理的艺术结合</b></p><p><br></p><p>1911年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斯普林格林提出“有机建筑理论”。1934年莱特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东南郊的熊跑溪开始为德裔富商考夫曼家族设计别墅,之后这个被命名为流水别墅(Fallingwater)的现代建筑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成为莱特“有机建筑理论”最完美的诠释。</p><p><br></p><p>流水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平滑方正的大阳台与纵向的粗石砌成的厚墙穿插交错,宛如蒙德里安高度抽象的绘画作品,在复杂微妙的变化中达到一种诗意的视觉平衡。看到这些交叉、重叠像是风格派的几何平面虽让人心里觉得它和“国际主义风格”有视觉联系,但当你流连其间,感受力与反力相互集结的气势,整个建筑更象是盘旋在大地之上,仿佛刚刚从森林瀑布中有机地生长出来。在此自然和数理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有机建筑理论”的灵魂。</p><p><br></p><p><br></p> <p><br></p><p><br></p><p><b>“柳”的情怀与“几何”的哲思</b></p><p><br></p><p>我们把大多数自然生成的材料,称为“有机体”,比如随处可见的“柳条”。《本草》云:“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宋《埤雅》补曰:“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颠倒植之皆生。”可知柳条虽然柔弱,却易生,无心插柳柳能成荫。在古人看来,柳条“柔而易生”所蕴含的哲思,最适合“惜别怀远”,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来矣,杨柳依依。”到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哪一首咏柳词不是“无令长相思”“愁杀行客人”。以柳赠别,寄托了愿良人远游,他乡多荫蔽的美好愿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西师范大学莳英圆园的柳 摄影:山西师大 周红老师</span></p><p><br></p> <p><br></p><p><br></p><p>几何体的概念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各种物体的数学抽象,当人们只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数学性质,而不考虑它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等属性时,就获得几何体的概念。</p><p><br></p><p>几何装饰图形何以出现?是人类学的经典问题。解释之一是:“当大自然表现的不太友善的时候,艺术创作具有一种逃脱现实的形态,使原始人自感突破了自然界的束缚。因此艺术创作成为一种神奇而具有慰藉性的行动,尤其是当艺术造型不存在任何的象征性意味,能表达物体生命力的线条被简化到了极点,演变成单纯的几何图案。所有的事物都被几何化,几何性艺术由此产生。”公元前600至500年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就把美学视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美的本质在于和谐。他们在对数学的发现中,不断追求“美”的形式,依据几何和哲学的神秘性来对“数”进行分类。据说充满瑰丽诡秘色彩的“黄金分割”就是这个学派首先认识到的。</p><p><br></p> <p><br></p><p><br></p><p>《∞峰峦》之无穷的秩序之美</p> <p><br></p><p><br></p><p>《∞峰峦》作品运用有机材料柳条,手工编扎几何多面体,配合室内室外空间流动组合排列,观者可以走进作品里,按照自己的意愿移动每一个单元形的位置。在美术馆、在商场里,每一部分的移动都带来移步换景的互动趣味;在草坪上、在森林中,每一处排列组合都重构出新的空间风景。</p><p><br></p><p>《∞峰峦》可谓是一个研究对比的习作,在这里极端相对的元素容纳于一种危险的平衡中,制造出不可预料的效果。两种相互对立的艺术形态,在力与反力的抗衡中,在自然与人为的建构中,刷新了山西师大校园公共艺术的新貌。</p><p><br></p><p><br></p> <p><br></p><p><br></p><p>【作品组合展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视频剪辑:文理传媒 徐腾鑫</span></p> <p><br></p><p><br></p><p><b>【指导教师感言】</b>从实用到实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视频制作:临汾日报社 张芯源</span></p><p><br></p> <p><br></p><p>不不:曾经我给若禎的柳编艺术写过推介语“一群相信生命无需雕饰之人的原生态居家美学”,现在我觉得观昀柳编文创艺术生活馆已经实现了我们当初的梦想。</p><p><br></p><p>柳编,堪称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原始先民就已经在劳动中发明了用植物藤条编织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具的技能,所以过去的柳编器具都是家常日用,比如簸箩、箩筐、筛子。但是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消散,现代便捷式生活的开启,过去的藤条器具派不上了用场,逐渐被遗弃在角落里、仓库中,偶尔在老年人的坚持下昙花一现,被爱好者们束之高阁,被城市化进程弃之敝履。</p><p><br></p><p>我了解若禎办柳编厂是因为情怀,她与父亲的理解和爱都积淀在这个厂子里。可是,只有情怀并不能撬动市场,在我刚开始介入柳编设计时,被她的真切感动,与她参加过市集,跑过市场,共度过创业艰难,当时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从实用到实用”,希望通过设计出适用于现代生活的柳编器具,以使柳编工艺重现天日,融入现代生活。</p><p><br></p><p>也许是我还不够大胆,今日再来,我欣慰的看到新加盟的设计师把柳编从工艺推向了艺术,从传统用具到现代实用品再到装饰艺术。只有摆脱实用的设计窠臼,柳编才能登上高雅殿堂,通过沉浸式体验使进入生活馆的观者真正获得“居有柳”的感官体验,并爱上这“无需雕饰的原生态居家美学”。</p><p><br></p><p>受到鼓舞,我要再前进一步,在《染织艺术》课程中,我们和观昀柳编文创艺术馆合作举办“材料营”活动。以柳编为载体,以柳编工艺为手段,看一看美术学院同学们的脑子中能策划出什么样的怪诞实验,求变,正是艺术的特质。让我们把柳编艺术推的更远。</p> <p><br></p><p><br></p><p>【学生创作感言】</p> <p>文行素 图19工美文创班全体同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