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0至1978年,我在路口中小学念完小学和初中。那里的物事早已储存在我的脑海里,打开记忆的密码,就会呈现出一道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学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学楼坐落在路口镇吉莲公路南侧的丘陵坡地上,南靠石门山,北面武功山。</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栋赭红色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高大气派,颇有些苏式建筑风格。大屋顶正中间折出一个封闭式山花,上方一个鲜红的五星,下方是“路口小学”四个红字。正面是十二根光滑的圆廊柱,左右呈中轴对称,回廊又宽又长,廊墙顶部有白底红字“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东西两端是宽敞的楼梯间。回廊后正中是展览室兼通道,左右各四间教室,教室宽敞明亮,高大的三开窗,虽然从没有装过玻璃,报纸或塑料膜一样把严寒挡在窗外。二楼是教师宿舍和会议室,宽阔的木板走廊是我们凭栏远眺的去处,还是全校师生集会的场所。每有全校性的会议,几百学生带着条凳依次坐定听会;讲话台设在走廊中央,有电唱机和扩音设备,左右各设一高音喇叭。</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1965年上级拨款二万七千元,路口刘姓群众拆“祥可公祠”砖瓦木料,新建路口小学。教学楼面积1120平方米,右前侧有后勤用平房一栋。1972年湖上小水农业中学停办,路口小学改为戴帽初中,改称路口中小学,增收路口、湖上两地初中学生。这时教学楼后面新建了一排教室,左前侧新建一栋教师宿舍,因都是大块红砖砌成的平房,教学楼更显得大气庄重。</p><p class="ql-block"> 1976年小学迁路口街头庙前,中学独办,称路口中学;2002年增办小学,又改称路口中小学至今。</p><p class="ql-block"> 很可惜,这栋教学楼因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房,于2004年全部拆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操场和围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届师生的校建劳动,挖山不止,教学楼前后各辟出了一个平整的场地,成为学校的操场和田径运动场。前面的操场立起两个简易篮球架,就是体育课的球场。后面的场地,规划出了一个200米的田径运动场,四条跑道上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炉渣,从此每年的秋季运动会应时而来。开挖出来的丘陵红壤地没有硬化,“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浓”,整个学校的底色就是那种土黄色,学校桌椅门窗,学生衣着课本无一不是黄色。那时流行滚铁环,中午和傍晚,运动场上滚铁环的同学越聚越多,你追我赶,很快形成铁环洪流,金属摩擦声响成一片,铁环滚滚,黄色尘土弥漫,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一年秋天,田径运动场的中央也竖起了两个篮球架,球场用三合土做了简单硬化。球场竣工不久,学校邀请复礼中学(县办莲花三中)的老师来打球。那天,受邀的十来个老师每人骑一辆自行车,踏着落日余晖进了学校。他们穿着统一的球衣和白色球鞋,看得我们目瞪口呆,羡慕极了。正当他们走向球场时,一个老师说,卧槽,木梓(带壳的油茶子)还没收啊。嘲讽球场凸凹不平。这句话差点让我捡起石头打他。后来我去复礼中学读书,他成了我的体育老师,发现他并不如想象那样不堪。</p><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的一天,秋风瑟瑟,铅云沉沉。学校运动场黑纱环绕,哀乐低徊,悲痛气氛笼罩。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路口分会场就设置在这里。会场里的人臂戴黑纱,胸佩白花,一行行一排排站立着,抽泣声、哽咽声此起彼伏;学生队伍里不时有人晕倒被背出会场。平时让人欢快的运动场在那一刻变得如此凝重悲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中小学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没有围墙是常态,有围墙是例外。我们学校本来没有围墙,乡村道路在校内交错相通,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公路,车辆马达声时常光顾我们教室;牵牛赶猪、挑担拾粪的更不鲜见。</p><p class="ql-block"> 某年,大概是教学环境太恶劣,学校决定例外一回,自己动手修围墙。先在学校西南面削坡填沟拉出一条南北向的公路路基,到下垅河里挑沙石铺垫路面,修出了一条近一公里新公路,与老路相接。再在学校南面修一条东西向便道,与新公路成丁字形相接,作为松山下村的出入路。在此基础上,在校园东南西三面修筑围墙。新奇的是围墙不是用砖砌,而是沿红线挖一条三尺见方的壕沟,用挖出的土方在内侧堆出一条三尺见方的土墙,再铺以带草的土坯。这些工程都是老师组织学生自带工具肩挑手提完成的。那时学校动辄停课劳动一周两周,是件稀松平常的事。</p><p class="ql-block"> 修筑东面围墙时发生过一场风波。松山下村位于学校东面,村民进出都经过学校运动场。为修围墙,学校先修了一条便道供村民出入。村民觉得原来老路走的是弓弦,现在新路让他们走弓背,比老路远了;加上学校与村里沟通不到位,几个村民在修好的围墙上趴出一个豁口,仍沿老路进出。并且学校白天堵,村民晚上挖,成了拉锯战。</p><p class="ql-block"> 学校知道官司打到上级也赢不了,那时政策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啊,学校还是“臭老九”呢,但也不能就此作罢,围墙修个半途而废吧!学校几经权衡,还是打情感牌,每周六下午组织学生到村里大扫除,给五保户挑水,坚持数月不辍;老师增加该村家访频次,好言好语说尽。最终感动上帝,围墙保住了。</p><p class="ql-block"> 几经寒暑,学校终于被这样一条土墙围在中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铃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教学楼代表学校的形象,那么,铃声就像是学校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路口小学的铃铛吊在教学楼二楼中央的通道上。铃铛用黄铜铸成,呈喇叭形,内挂铃锤,铃锤上牵二尺麻绳。值周老师轮流司铃。敲铃是有讲究的。上课有预备铃和上课铃两次铃声,预备铃“铛铛铛”三声循环,稍后上课铃“铛铛”两声循环,铃声干脆而坚定。铃声响过,校园陷入一片寂静,继而涌起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下课铃声深沉而延缓,“铛——铛——铛——”,好像将人从迷离梦幻中唤回现实,从历史烟尘中回归当下,从情感漩涡里找回理智。也就在这一刻,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欢呼雀跃。</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听过很多学校的铃声,要么沉闷不清,要么干涩单调,远没有路口小学铃声那样纯正、激越、透亮。这也许有爱屋及乌抑或先入为主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铃声或已成绝响,再也找不到铃铛声里那份悠扬、灿烂和节律。现在城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用电铃,铃声千篇一律的急促、吵闹;还有学校用所谓世界名曲诸如《爱的纪念》做铃声,更使人愕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仰山文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东北方向是一大片农田。农田中央矗立着一座古塔,距离学校几百米之遥。她和我们一起朝迎旭日,夕送晚霞,陪伴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见证我们告别童年走过少年。</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对这座古塔充满神秘感,似乎没有谁对她的前世今生有过只言片语,自己总是把她与旧社会联系在一起。一天,我和几个同学结伴来到塔的跟前,有些破损的塔檐上杂草丛生,塔顶居然长着一棵树。当走进底层的门洞时,“扑棱棱”飞出几只鸟雀,吓得我们落荒而逃。她就像一位垂垂老者,经年的风霜使他须发皆白,却难掩她的伟岸挺拔和苍劲风骨。</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我才对她有所了解。此塔始建于明万历13年(公元1585),重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塔高22.4米,底层周长16.8米,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油灰砌制的官檐亭式。底层有门朝西南向,上嵌砖雕“仰山文塔”四字。</p><p class="ql-block"> 路口刘姓派衍于永新仰山,仰山在宋明两朝先后出过宰相刘沆(进士)和刘定之(榜眼),取名“仰山文塔”,表示不忘基祖址。又传说刘姓迁居路口后,人丁繁衍,财源茂盛,甲于他姓,只是文运不昌。万历十三年某日,路口刘姓请来一风水先生,老先生拿着罗盘遍走路口山水,说此地文峰低小,可在左巽之位,路溪水口建一文塔,可补文峰低小之憾。所谓“固势莫如建塔”。邑人“乃鸠工庀材,建塔七级”。百余年后文塔倾圮,1705年(康熙44年)重建。竣工后,刘姓学子请安福(此时路口为安福县辖)知县梁学源作有《仰山文塔记 》 , “又其父兄能礼让为教,其弟子皆秀外惠中,恂恂谨饬,微此塔,刘氏其子有不兴者哉?”,并铭曰:“惟山与水,既秀且清。有塔耸然,高 插 苍 冥 。 风 团 脉聚,人杰地灵。隐居行义,道本吾撑。拭目贤达,高出凌云。”</p><p class="ql-block"> 又想起 1965年,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刘姓群众不惜拆祖祠,捐材料,投工投劳,比邻文塔新建路口小学,从此文塔与学校彼此守望。不管有意无意,无非是冀望后学赓续仰山文脉,光大耕读家风,报效国家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