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图

四知堂

<p><i>岁寒三友图 南宋末 赵孟坚(1199—1264或1267) 纸本墨色 32.2×53.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i></p><p><br></p><p>在中国画中,<b>松、竹、梅,</b>是常被表现的题材,而在“文人画”中,则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皆有凌霜傲雪、不畏严寒之性,以表现人格品质和贞操气节。因此,这三者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人们的青睐与赞赏。</p><p><br></p><p>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北宋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的表兄文同,画梅、竹、石并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梅的画法在南宋初年扬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但是,直至南宋末年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同一幅画面,<b>首创“岁寒三友”之格</b>。自此至今,“岁寒三友”成了历代画家所喜爱的题材,名画佳作层出不穷。</p> <p><i>松壑会琴图 五代 荆浩(850—923) 绢本墨笔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i></p><p><br></p><p><b>岁寒三友的提法,最早见于南宋林景熙《五云梅舍记》</b>:“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三友。”而在此前,唐代文学家元结在《丐论》中以云山、松柏、琴酒为三友:“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柏为友;坐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p><p><br></p><p><b>三友从开初的不固定,到最后渐渐定格为岁寒三友,并约定俗成以松竹梅三种植物为组合</b>,自有其合理的逻辑使然。松为木本、竹为草本、梅为花卉,且均在寒冷的季节不改本色,又各具不同的象征意味:松寓长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道,梅则冰清玉洁,三者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因而被赋予一种独特的文化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最经典的“黄金搭档”。</p> <p>寒林平野图 北宋初 李成(919—967) 绢本墨笔 137.8*69.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 <p>风竹图 五代南唐 李坡 图轴 131.2*9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 <p>墨竹图 北宋 文同 字与可(1018—1079年) 绢本水墨 131.6*10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br></p><p>在用墨上,文同独有创新:以浓墨写竹叶的正面,以淡墨表现竹叶的背面;枝叶浓墨,竹竿墨色偏淡;嫩叶新枝施以淡墨,撇叶锋长而不露毫芒,叶尾拖笔布白,纯熟地融合了书法艺术,使画面意蕴无穷。</p> <p>墨梅图 南宋 扬无咎(1097—1171年)绢本墨笔,画芯23×24厘米,外围41×33.5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p><p><br></p><p>扬无咎创造了两种画梅方法:一是烘托法,用水墨在绢上烘染作为底色,托出点点洁白的花朵;一为圈花法,即用墨线勾出花瓣。形象洗练,用笔劲逸,富文人画韵致。</p> <p>四梅花图 南宋 扬无咎 图卷 纸本水墨 27.2*358.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br></p><p>此画有四枝梅花,分别表现其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个阶段,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梅花生长开放的全过程,画作具有淡雅、宁静、婉丽的特色。画卷前后盖有三百余方鉴藏印章,足见此画深受历代所爱。</p><p><br></p><p><b>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历代《岁寒三友图》</b></p> <p>岁寒三友图 南宋 马远(1140-1225)立轴 绢本设色 173×83厘米</p><p><br></p><p>上有乾隆御笔题诗:</p><p>缬朵铺枝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飘萧;</p><p>竹梅解道同为友,可任孤松独后凋。</p> <p>岁寒三友图 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 号松雪 松雪道人 仲姬(赵氏夫人)合作</p><p><br></p><p>题识:</p><p>大徳二年(1298年,时年45岁)嘉平月小除夕,夜与内子姬同饮于松雪斋中,酒后戏笔合作,余补松梅完成之。</p><p> ——子昂并题</p> <p>三友图 明 文征明(1470-1559)江苏苏州人 纸本墨色 26.1*47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p><br></p><p>此画是以兰、菊、竹为三友主体而构成,又一新格。</p> <p>岁寒三友图 明 唐寅(1470-1524) 字伯虎 苏州人 立轴,纸本水墨 规格不详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收藏</p><p><br></p><p>画上自题:</p><p>松梅与竹称三友,霜雪苍然贯岁寒。</p><p>只恐人情易翻覆,故教写入画图看。</p><p> ——吴郡唐寅画</p> <p>三友论画 轴 明 仇英(约1497—1552 原籍江苏太仓 后移居苏州) 纸本设色 197.5 × 98.4 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p><p><br></p><p>上有祝枝山题识</p> <p>三友百禽图 明 边景昭 字文进 陇西人 生卒年不详 绢本设色 152.2*7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br></p><p>画中近百只(有人统计为97只)禽鸟,品种各异,皆能找到真鸟的原型。百鸟中,有飞有立、有跃有跳,或露或藏、或啄或叫,或高瞻远瞩、或转首探望,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各具姿态,无一重复,非具有高度的观察能力和精绝技巧者不能达。</p> <p>岁寒三友图 明 萧云从(1596~1673) 安徽芜湖人 纸本墨色 107×38.5厘米</p> <p>岁寒三友图 清 金俊明(1602—1675) 文柟(1596—1667) 金传(合作)立轴 纸本水墨 127.5*48.2厘米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p><p><br></p><p>此画由金俊明、文柟和金传共同完成:金俊明写梅,文柟补松,金传添竹。梅树老干虬曲,新枝繁花竞发;青松昂扬郁茂,有藤萝缠绕;翠竹挺拔玉立。作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来表达彼此间的真挚友情。作品上部有三人题诗:金俊明书咏梅七律一首,文柟、金传各书七绝一首。</p><p><br></p><p><b>三友合创《三友》,以彰深情厚谊,为后世作了表率。</b></p> <p>岁寒三友图 清 樊圻(1616—1694)金陵人 纸本设色 88*57厘米 天津市博物馆藏</p><p><br></p><p>此绘水仙、梅花、山茶三友,又添新格。画上有龚贤题诗:</p><p>别有岁寒友,丹铅香色分。</p><p>山中虽寂寞,独赖此三君。</p> <p class="ql-block">岁寒三友图 清 八大山人(1626—1705) 纸本设色 172×69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作品中,超过100字的题跋已属罕见,而此画跋文长达194字,是八大花卉作品中题跋最长的一件。由于全用行草书写,加之用典较多,不但辨识不易,而且解读也难。现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丑年十一月冬至日,我的好友沈老先生(沈元沧,字麟洲,仁和人,康熙年间副贡,官文昌知县)准备从豫章(即南昌)回归故乡,约我及诸友在洛阳酒家狂饮。后又转到汉阳人王先生家继续欢宴。席间沈先生说:‘我今年68岁,可以预做70岁的寿庆了。’三友,是指梅、竹、松。我八大山人又号黄竹,在冬至这天与沈先生相聚,面临分别,承蒙主人王先生请来掌管御膳的厨师,为将要离去的沈老先生饯行,我当场乘兴画了一幅《三友图》,并题诗于前,以表祝贺,亦可称预贺。诗云:由来吴楚星同夤,预日扬州可放梅。梦自文昌随北斗(文昌星六颗,北斗星七颗,比拟梅花开六瓣),屏安驸马列三台(梅、竹、松)。论功彩画竞麟跃(岁寒三友比拟苏武一人),百两黄金鼎鼐开(一再狂饮可比鼎阳之举)。真个驴乡仙鹤在,成仙跨鹤尽徘徊。八大山人顿首。”</p> <p>岁寒三友图 清 杨晋(1644—1728)字子和 号西亭 江苏常熟人 清代宫廷画家</p> <p>三友图 清 杨晋</p><p><br></p><p>此画以梅、竹、水仙为三友</p> <p>春风三友图 清 汪士慎(1686—1762) 纸本墨笔 77.5*37.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p><br></p><p>无独有偶,此画状写的是梅、兰、竹“春风三友”,别出心裁。</p> <p>岁寒三益 图轴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 故宫博物院收藏</p><p><br></p><p>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六十三年零四个月)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处处皆见他的身影,诗坛画坛自然也少不了他,不过水平另说,身为国家第一把手,能有此雅兴也是极不错的!</p> <p>岁寒三友图 清末 吴昌硕(1844—1927)别号老缶、缶道人等 “清末海派四大家”之首</p> <p>三友图 清末 吴昌硕</p> <p>岁寒三友 徐世昌(1855—1939)天津人祖籍浙江鄞县 出生于河南卫辉 </p><p><br></p><p>徐世昌是个有故事的历史人物:清末进士入翰林,光绪时军机大臣,袁世凯时起用他为国务卿,民国七年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民国十一年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他学识广博,嗜古好文,崇信道家,爱好收藏古籍,诗史书画皆精,被人称之为“文治”总统。</p><p><br></p><p>他六岁开始学画,善画山水、松竹,尤其喜欢绘制扇面,品位高雅,神韵仙体,在民国画坛声誉颇高。</p> <p>岁寒三友图 赵云壑(1874—1955)字子云 号云壑子 江苏苏州人 为吴昌硕高足</p> <p>岁寒三友 赵云壑(1874—1955) 章梫(1860—1949) 喻长霖(1857—1940)合作</p> <p>岁寒三友图 陈师曾(1876—1923)王云(1887—1934)梅兰芳(1894—1961)合作</p> <p>岁寒三友图 陈衡恪 (1876—1923)字师曾 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修水人</p><p><br></p><p>题识:</p><p>陈衡恪题:柳池仁兄正。衡恪。钤印:陈衡愙印</p><p>赵鼎奎题:出山共订岁寒盟,珍重风霜多炼身。碌碌尽夸凋鼎望,几人抗节解拟鳞。乙亥春初,柳池先生属题,简叟赵鼎奎录也侬诗。钤印:梦苏</p> <p>岁寒三友图 吴徵(1878—1949)字待秋 别号抱鋗(xuán)居士 浙江崇德(今桐乡)人</p> <p>岁寒三友图 吴徵(1878—1949)许昭(1887—?)郑午昌(1894—1952)合作</p> <p>岁寒三友图 爱新觉罗·溥伒(1893—1966)字雪斋 满族</p> <p>岁寒三友·书法 吴湖帆(1894—1968)汤涤(1878—1948) 合作</p> <p>岁寒三友图 吴湖帆 吴华源(1893—1972 字子深 苏州人)吴徵 合作</p><p><br></p><p>题识:1.戊子冬日围炉作白皮古松古柯。迢迢阁吴湖帆。印文:吴湖帆印 2.子深写草并绿竹。印文:吴华源、子深书画 3.七十一叟吴袌鋗写梅石。印文:吴征 4.题跋:三吴合绘松梅竹,共结岁寒耐久朋,乙丑新秋慎翁冯超然题。印文:嵩山居士</p><p><br></p><p>史秋鹜题边跋:此冯超然题岁寒三友图真迹,倩盦写高柯,清隽丰腴,苍劲雅逸;渔邨画竹,法度规整,超脱尘俗;抱鋗居士梅石,大开大合,笔墨厚重,得青藤、缶翁神髓。始信三吴一冯当年雄踞海上,并非偶然。庚寅七月,老秋题。印文:江南史氏、秋鹜</p> <p>岁寒三友图 溥心畲(yú)(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 初字仲衡 改字心畲 北京人 满族 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p> <p>三友图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p><p><br></p><p>此画以梅、竹、山茶为三友。</p> <p>岁寒三友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p> <p>岁寒三友图 王己千(1907—2003) 张辛稼(1909—1991) 朱鼎(1898—1952)合作</p><p><br></p><p>画中三友,竹以天竺替代。题诗:</p><p>天竺老梅作画屏,寒香如雪满中庭。</p><p>卅年几历沧桑变,独见苍松岁岁青。</p> <p>岁寒三友图 谢稚柳(1910—1997)徐子鹤(1916—1999)合作</p> <p class="ql-block"><i>四君子图 潘天寿</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岁寒三友”相媲美的组合,还有<b>“四君子”——梅兰竹菊</b>。其中的兰,本指国兰(春兰、蕙兰、建兰、墨兰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把兰花人格化,喻为君子。子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因此,兰的儒雅品行和坚韧操守,就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自洋兰(卡特兰、蝴蝶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等)进入人们的视野后,其花大色艳,以形色媚人,却毫无香气。而一些人却用它来混肴视听,在网络图片中常见其列于“四君子”之伍,真是令人无语!</p><p class="ql-block">以上为题外话,借此一吐为快。</p> <p class="ql-block"><i>岁寒三友图 陶冷月(1895—1985)字咏韶 号五柳后人 江苏苏州人</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 画 ——四知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岁寒三友一望中,凌霜傲雪绽严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飒飒青松挺风立,梅自嫣然竹自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12.01.于枣香居制作</p><p class="ql-block"> 2020.12.07.(大雪)发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