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忌日话母亲

赵宗谱

<p>母亲离开我整整十年,这些年里,在怀念她的同时,经常会怀着悲悯的心情,感叹其低到尘埃的卑微。母亲来世一遭,只带有两个使命,痛苦地给予儿女生命,艰难地接受生活苦难。颇有宗教救赎的情怀,让我们子女从出生时就自带了对母亲负有感恩和负罪的因子,并在今生今世,不管活的好与不好,注定在与生俱有的原罪中忏悔终身。仔细打量母亲的一生,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并不美好,然而,在子女眼中,至今,母亲仍是我们最美好的世界。</p> <p>母亲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目不识丁的妇女,其一生对这世界的认知都是自己平民生活的感同身受,凭着对曾经生活经历的理解和普通人的价值判断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许多年后,我对母亲有了一些理解,我知道,她仅仅就是一个中国普通且有诸多落后意识的母亲,自然不能如大家闺秀的知识女性一样,让众多子女尽享素质教育,并在细致入微的关怀中成长,但是,她仍是个慈祥善良的母亲。</p> <p>母亲对子女的管教方式,传统且有时代的印记,对于众多子女,无法克制地带有重男轻女,喜长宠幼的中国农村家庭管理的喜好。时至今日,当然无法用现代文明社会的思想来臧否母亲,但是,在日后子女的婚姻问题上,母亲表现出极大的负责和尊重,这在同年龄的母亲中也是难能可贵的。</p><p><br></p> <p>在我尚小的时候,父母就积劳成疾,染病在身。直到如今,相信我们所有子女都保存着母亲病发时痛苦状态的记忆,并随自己一生不忘。记得大饥荒的年月,父母时有用生蒿瓜裹腹来节省粮食,以保证子女温饱无忧,由此,落下诸多病疾。有时想,若如当年的我们,会能如何?值得庆幸的,在那个清贫的日子里,我们无法与别人家庭相比富足,但是,温暖如同。</p> <p>既有偏心的父母,叫不应的皇天的老话,这天下就有太多厚此薄彼的偏颇老爸老妈。作为家庭里惟一的男孩,自然相信自己享有了父母大部分的关注,但是,毫不怀疑,他们对所有孩子的爱,如出一辙。无法想象,在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在对待所有孩子所有事情的处理上,强调均衡公平,别说父母做不到,换到现在我们,恐也难以尽如人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事过境迁的如今,当我们以独生子女父母的心境,揣摩自己儿时的冷落,不仅是父母当年教育的失当,也是如今自己心智不成熟的失衡。尤其,在我们成年后,仍无法理解父母,并画心为牢,作茧自缚,不但是对父母的一种求全,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苛刻。</p> <p>在家庭中,我得宠最多,自然承负的愧疚居首。早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道理,而后知后觉无疑是人性最大的痼疾。父母离开我们之后,我最大程度地善待自己的姐妹,我想,如果孝道得以延伸,纵是往日有再多的阴霾,曾经有多少的风雨,相信父母会含笑九泉。</p> <p>没有文化的母亲,极明事理。在我婚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我们共同生活了许多年,面对前后左右,乃至96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难搞定的婆媳关系, 母亲与妻子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几十年里,彼此从未有过一次的争执。其实,在我婚后的初年,母亲的排斥心理和多疑性格是显现端倪的,许多年后,母亲曾告诉我,为了儿子,她愿作所有的适应和改变。相信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中,大多的婆媳和谐都是在分而居之的状态下的功成名就,一个屋檐下的朝夕相处绝非轻而易举。婆媳之间的生活,测试的是彼此的耐受力,体现的是为人之道,以及彼此的性格,品质和道德感。就如所有的糟糕并不仅于一方,所有的融冾一定来之妥协和互谅。而母亲总会垂先示范。晚年的母亲,不仅得到女婿们的敬重,也得到儿媳的孝顺,也算是母子,母女,婆媳一场,求仁得仁的善始善终。</p> <p>母亲幸运地拥有四个孝顺的女儿,在早年贫穷的年代,大姐早早成了母亲的帮手,利用假期打工赚钱,帮着母亲照料幼小的弟妹,因此,大姐一直是我们弟妹中长女为母的形象,对家庭贡献巨大,所受委屈更不容置疑。仔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在自己小家庭之外,除却手足同胞,能撕心裂肺地在乎自己的又有几多。母亲晚年,得到女儿们的悉心照料,她早年命运多舛,晚年幸福圆满,想来,也是她一生行善的大德所致。</p> <p>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性格敏感,遇事争强好胜,与其生活间,尤其到了她的晚年,我与母亲的每次对话,对她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聆听,并会以自己的思维和逻辑与我争执,现如今,在我渐老的时候,方体会到,母亲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强调自己的存在。在我的所有记忆里,母亲不仅事无巨细地操持家中所有事务,也象老鸡护小鸡一样保护我们,面对霸凌,为母则刚。</p> <p>母亲晚年偶尔去过所住附近的圣雅各教堂,而我的书橱里至今保存着一本她并不认识的圣经。母亲一生并没有强烈的宗教意识,既便是早年艰苦的生活中,也从未在对佛的祈祷中求得子女的非富即贵,但是,我丝毫不怀疑,所有儿女都是母亲心中的菩萨,至死,母亲一直念诵的都是平安经。也许,晚年的母亲,稍有自己的困顿,圣经故事只是安慰了她晚年的寂寞。</p> <p>我与母亲生活了五十三年,对母亲的真正理解却在自己的晚年,我相信,这世界上有无数伟大的母亲,但更多是与母亲一样平凡普通的妈妈。现如今,当我们感言自己的幸福,又何尝不是对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谢恩,既是如此,何须在已逝父母的身上找觅儿时生活不如意的蛛丝马迹。</p> <p>血亲和姻亲是亲情的根系,在一个家庭中,当父母离开后,所有血亲的褪色,让原生家庭的亲密无间分崩离析,这其中,除去社会因素外,有太多的公序良俗需要重申,有许多的人性伦理值得反思。很难想象,许多的时候,一边希望自己的子女与他人互敬互爱,相互帮助,另一边却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心有芥蒂,老死不相往来,如此的思想颠覆,令人费解。姻亲原是血亲延绵,现实之中的彼此决绝,其实就是君子顾其本的自私,精致利己之下,兄弟阋墙,招招见血,父母有知,岂不悲乎?</p> <p>母亲离开我们十年了,我们所有对她的思与念的牵挂,母亲巳无所谓,只是,在其平凡如蝼蚁的身上,感知她的不易,并在理解和宽容中从善如流,不仅是对母亲的最好宽慰,也是给于我们子女的一个垂范。</p> <p>我已人至暮年,多年行走于当年父母的角色,体会深切之下,倍有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的百感交加,无以告慰父母,惟有今生呵护亲情。</p> <p>这些文字不是自己心血来潮的闲情所成,每个字都是从父母曾经的生活中生生抠挖而来,面对动辙作痛的父母一生艰苦,尤其时下的礼崩乐坏,希望自己不曾忘记并时有痛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