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研,共同成长”--永登县新城区小学数学组青年教师赛课第一阶段活动剪影

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p>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2020年11月24日,永登县新城区小学教导处通过精心筹备,组织了主题为“以赛促研,共同成长”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此次活动涵盖了我校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以及综合组,共有52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赛。</p> <p>  本次活动赛课分为现场作课和书面答辩两个环节。现场作课以抽签备课、现场授课、说课自评、公开亮分的方式进行。参评教师提前一天通过抽签,确定教材内容、授课班级和节次,然后由教导处提供教材和备课白纸进行现场定时备课。 </p><p> “一片冰心育桃李芬芳,满腔热情为杏坛耕耘”。紧张的赛课活动首先在语文组拉开了帷幕,紧接着是数学组。此次担任数学组评委的是我校数学学科组长薛红香、教科室主任马兰、数学优秀教师韩全红三位老师;担任记分核算的是我校数学教师吴成芳、王雅丽和郭贤。我校数学组共有17名青年教师参加赛课活动。</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1月26日早上,按照抽签排列前五位的数学青年教师进行了抽课备课。比赛当场抽取备课内容,教师只能携带笔,不得携带手机及其他任何材料。活动现场,参赛教师们专注投入,虽然有一定的压力,但老师们能够从容不迫,静下心来解读文本,结合学科特点,潜心钻研教材,细心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活动有力地检验和促进了青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驾驭能力以及独立备课质量,从而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业务的综合水平。</span></p> <p>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能称得上为一堂好课?什么样的数学学习才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益的?17位数学老师参加赛讲,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精彩绽放,课后静心反思,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受到了良好的效果。</p> <p>  李建霞老师、郭贤老师和施文静执教的都是《条形统计图》,三位老师分别运用不用的方式,精彩的呈现了不一样的三节课。李建霞老师和施文静老师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永登的天气情况作为素材,通过自学,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整理过程。通过调查,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共同经历把数据整理到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使数据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好伙伴。</p> <p> 王雅丽老师执教的《搭配——排列问题》,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佩奇“智解密码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由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然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p> <p>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本节课在教学难点一一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时。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参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知道在小组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尽量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王老师深入小组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自己评价,即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补充、质疑。这时,王老师再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答疑解惑。以解决师生的双边互动。</p> <p>  郭老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郭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仅尊重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建议的提示,还关注了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适当做了一些改变和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p><p> 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和知识生成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对不同学生的回答作出了有效的评价,使师生情感共鸣,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p> <p>  李亮老师执教的是《组合图形的面积》,李老师展示的是一节常态课,但是从课堂设计及课前准备上看李老师也是下了番功夫的。在本节课中,李老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渗透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陈志盼、徐明菊、王青梅执教的都是《数学广角——沏茶问题》,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在教学过程中,三位老师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借助生活事例,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最佳方法;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p> <p>  陆致国、孙婷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一样的课题,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老师,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陆老师通过创设学校要举办趣味运动会的情景引入新知,孙老师以脑筋急转弯来引入课题;陆老师通过站圈,孙老师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然后将圈印在黑板上,灵活地处理教材,动态生成了集合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而且使学生对自己创造的集合图很有成功感。</p> <p>  在学生站圈的过程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的有效结合。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站一站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算式的有效结合。</p> <p>  吴成芳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决问题”,分解给出时间信息,判断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上课伊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做与时间有关的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接着创设《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情景,让孩子听音频写时间及相关事件,进一步引出课题。</p> <p>  在教学过程中,先借助主题图,让学生自己找出已知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吴老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到关键所在。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p> <p>  陈兴英、任肖武、孙蓉三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一课。</p><p> 陈兴英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统计表中的信息能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引入新课,通过观察、交流、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有效引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加深了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p> <p>  任肖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统计图的异、同点,使学生体会了扇形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它更能直观清晰的反应部分数量占整体数量的百分比关系,课堂上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孙蓉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课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用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优点,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p> <p>  成爱勤、何晋贤、张仙仙三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集合》一课。</p><p>成爱勤老师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认识“既……又……”从而引出维恩图,在圈一圈、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集合图的组成,在观察中明确集合圈各部分的含义,并学会了根据集合图直观解决问题。</p> <p>  何晋贤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认识集合圈,并重点理解了“重复”的部分要减去,在汇报交流中发现集合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在体验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p> <p>  张仙仙老师通过“数手指”游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借助两个圈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p> <p>  比赛结束后,授课教师先进行说课,自评本节课的设计和课堂中的得失。接着马主任、薛老师和韩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本次赛课,虽然亮点较多,但不得不说,某些课堂和老师,对角色的定位、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法的选择、对内容的取舍、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让青年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好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今后的成长指明了方向。</p> <p>  青年教师授课大赛是新城区小学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是培养青年教师、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教学风采、切磋教学经验的平台,更对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p> <p>  书面答辩为现场闭卷作答。主要考核参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书面答辩在所有学科做课结束后集中统一进行。我们期待在这一环节青年教师能赛出更优异的成绩</p> <p>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比赛虽已暂告一段落,但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激励着青年教师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与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教学中教学相长,树立自己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的老师肯钻研、肯付出、肯奉献,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呈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p>

学生

老师

青年教师

统计图

教学

集合

课堂

解决问题

数学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