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三思想”的弘扬与传承

兔崽子

<h5> 南宋乾淳之际,理学兴盛。金华著名学者吕祖谦承中原文献之传,兼学朱熹、陆九渊,与朱、陆并称“东南三贤”,其学术尚史事功,博大兼采,由此成为婺学正宗。宋元之际,朱熹嫡传弟子黄幹传学于金华,“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相继承续,并纠正朱学崇经陋史之习,推崇史学,金华地区学术由此完成了由吕向朱的内转。元末明初,宋濂、王袆、戴良等一批浙东文人“由史入文”,开“明文正宗”。黄百家评价:“金华之学,自白云一辈而下,多留而文人。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道薄耳。虽然,道至不亡也,尤幸有斯。”由此可知,文章兴盛未造成婺学之衰,而自方孝孺被诛,婺学学脉中绝,后嗣乏人,加之明中叶科举盛行,士人“呻吟占毕以为学,风云月露以为文”,学术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至明成、弘之际,兰溪章懋倡行婺学复兴,提出“吾婺有三巨担:自东莱、何、王、金、许后道学无人担;自宗忠简、潘默成后功业无人担;自吴、黄、柳、宋后文章无人担,后学可加勉也。”以此勉励后进之士,有通过学术改变士风、民风,振兴国家之意。因其内涵丰富,被后人概括称之为“担三思想”。</h5> <h5> “担三思想”的核心在于传承。章懋此言论的提出与其学术思想相互映照,其中道学是根本,功业是表现形式,文章是载体,三者有机结合。此说厘清了婺学发展之规律,肯定了婺学发展多样性,并且针对当时学术发展“支离”弊端提出“体用一源”的解决之道,凸显出章懋经世致用学术理念。章懋常以此教育学生。昔日程文德从章懋学,章懋以“担三思想”勉励之,又曾期许学生黄傅“继乡邦前辈陈同甫之志,宗忠简、郑北山诸公之业”。有言传身教之意。</h5> <h5> 士人学习“担三思想”有益扭转社会风气,毕竟风气之开创与转移,必起于少数,并且决定于少数个性。但若此思想只囿于士人圈子内,未免过于狭隘,不能完全体现其价值,欲变革社会之风气,必要使“担三思想”弘扬到民间,方可尽其所用。而群众作为社会主体,其文化取向倾向于通俗化、简易化,若一概以精英教育方式灌输之,将会适得其反。事实上,“担三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所言几位大家,“盖謂之乡贤者,乃一乡之贤”,凡是以行谊著于乡邦者,皆可推而广之。乡贤精神是“担三思想”的衍化,与后者相比,前者更能为广大百姓所知悉与认同。</h5> <h5> 乡贤祠的设立是使“担三思想”进入民间的重要方式。宋元、明初之际,金华已建有学宫、书院用于纪念“四先生”等名家钜儒。为了扩大影响力,达到有补于世教之目的,明成化年间,官方决定设立乡贤祠,以缅怀金华府众多逝去的乡贤。对于此举,章懋甚为赞同,他说:“后之人进而瞻于祠像,退而考诸祠志,遐想其人于数百载之上,必将有奋然于中,不能自已,而思所以俎豆其间。”唯有提高乡贤在民间之威望,使其在百姓心中产生崇高感,方可感而学之,学而化之。总之,“担三思想”作为婺学复兴的主旨,有其重要的意义与内涵。它提醒人们在继承发扬先贤思想的同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尤其在文化教育领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思想作风方面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兰溪市第一中学前身为“担三”中学,将“担三”作为校名,可见其承载了家乡人民的殷切希望。如今,兰一中在渡渎村设立“担三教育研学基地”,并将道学、功业、文章”作为校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担三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担三思想”将鞭策兰溪学子砥砺前行,学子们也必将用实际行动赋予“担三思想”更丰富的时代内涵。</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