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滩之缘》微型连环画(小人书)

梵人(修地砖家)

<h1>  人们都说“外滩”就是上海的缩影,外滩的进步和繁荣也就是上海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本文中的“外滩”实际上也包含了整个“上海”的意思。 </h1><h1> 外滩,这个神奇的地方几十年来确实让我又爱又恨。神秘的它曾经既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神往、失落和幸运,又使我的人生经历了无数跌宕起伏的坎坷和快乐......。数十年来随着外滩翻天复地、变幻多彩的进步和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我自身已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逐渐的健康、快乐的成熟并老去。</h1><h1> 本文拟将自己与外滩的“缘”以及与外滩有关的一些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朋友们喜欢。</h1><h1> (本文图片中有部分来自网络) </h1><h1><br></h1> <h1>  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h1><h1>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后来,由于美国等国的介入这里又成为外国的公共租界。外滩租界区经过外资的建设和经营成为了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h1><h1> 本图显示的是目前的外滩之夜灯光秀(主要是浦东陆家嘴那些高耸入云的地标建筑),它们外表闪烁的奇幻炫丽灯光,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h1><br><h1><br></h1><br><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h1> <h1>  外滩之夜灯光秀视频。</h1> <h1>  外滩,数十年来与自己存在着不少的渊源。很早以前自己就对“外滩”有所耳闻。开始自己只是觉得,“外瘫”,不就是“非室内、无法自控的极度疲软的躺着”这个字面上的意思么,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惊奇和神往的了。后来,了解到了有关外滩(上海)的真实信息越来越多,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的理解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看来,“没有文化也实在太可怕”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哦。</h1><h1> 自从知道外滩(上海)的一些历史及其在近代的迅速发展变化后,美丽、繁荣,并且仍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外滩也就逐渐的成为了自己心目中十分仰慕和向往的地方。 </h1> <h1>  历史没有如果,一位跨世纪老人的上海情节。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人生中已经过去的那些坎坷和快乐.....。 上世纪下半叶,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 上海成为了新一代冒险家的乐园。当时,我作为一位成熟的年青人怀揣着美好生活的梦想闯荡到了曾耳闻到的弥漫着“笙歌燕舞、纸醉金迷”氛围的上海,当时,自己曾坚信一定能用勤劳的双手来彻底的改变多年来低迷的人生。</h1><h1>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让我深深的感悟到:“ 金矿 ”的实际挖掘者始终只能无怨无悔的默默付出,直至油尽灯灭,而不可能有其它的任何选择.....。为他人创造价值,我这个年青的“落难者”曾不得不一度“怀疑人生”,但是大势汤汤之下,我也确实很无奈.....。 </h1> <h1>  上世纪末,创业者的天堂,海纳百川的大上海也曾将这位踌躇满志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击得粉碎。黄浦江边那些簇拥着不断的前仆后继地冲击坚固岸堤而被无情撕裂的汹涌波涛,则亲眼见证了这人生悲凄的一幕。</h1> <h1>  非常感谢上天的眷顾,昔日的伤痛早已抚平,后半身的幸福和快乐已经开启。新的世纪,新的上海,跨世纪耄耋之年的老人幸运地迎来了新的快乐空间和新的生活。“乐难”新理解,即开心、快乐得难受。</h1> <h1>  如今,耄耋之年的跨世纪老人再次驾驭人生之船开启了后半生的快乐远航。穿越汹涌湍急的河流,绕过险象环生的礁滩,我坚定的向着更广阔、浩瀚的人生快乐目标驰骋。</h1> <h1>  黄浦江中的游轮视频。</h1> <h1>  人怎么能不与时俱进呢。从企业“毕业”即被免试保送至魔都上海攻读“研究孙”,主修“市场调研”、“烹饪实践”和“爷孙互动”三大专业课程。选修“观览天下美景”、“遍尝各地美食”和“业余摄影及制作”等有兴趣的非专业课程。</h1><h1> 也许还有几十年即可能 ”行将就木 ”的我,现在真的是感悟到了“人生的苦短”。的确,每个人非常不自觉地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都是很不容易的,彼此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前半生的庸碌虚度而懊悔和自责,在这把年纪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地珍惜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哦。</h1> <h1>  上面图中并不是盲人在步履蹒跚地挪步,而是一位古稀之年仍旧不畏疲惫,终日奔波在“研究孙”求学之途的跨世纪耄耋老人。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耶。</h1> <h1>  外滩堤上,黄浦江边,建筑表面,霓虹闪烁、溢彩纷呈、交相辉映,置身其中真正地感受到了大都市的繁华靓丽和非凡魔力。</h1> <h1>  外滩历史建筑夜景视频。</h1> <h1>  月亮走,我也走.....。中秋之夜,伴着光彩陆离的霓虹辉映,漫步在皎洁的月光下,尽情的享受着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美好......。此时,也许那遥远的广寒宫桫椤树下寂寞的嫦娥仙子,正拥着心爱的小白兔用极羡慕的眸光偷窥着人间(曾经家乡)的快乐和美满.....。</h1> <h1>  飞雪迎春。伴随着漫天瑞雪即将飘然而至的是纷繁美好、自由快乐的人生第二“春”。</h1> <h1>  好漂亮的蓝色擎天柱(路口边观望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h1> <h1><p>  外滩耄耋之年的“放牛娃”。</p> 驾驭好这头怒瞪横眉的壮牛还真不容易,幸运的是当年“知青”艰难生活的磨励才让我能得心应手的操控这头狂傲不羁的公牛。确实,能够模拟重温当年在“广阔天地”里艰辛而奔放的“牧牛”情景,的确也是很惬意的。</h1> <h1>  节日的上海外滩惊现恐怖的“人流”。</h1> <h1>  上海外滩大堤边观看灯光秀的群众。</h1> <h1>  外滩惊现恐怖的“人流”视频。</h1> <h1>  上海外滩也有极度悲伤的一刻。</h1><h1> 本图为外滩踩踏事故施救现场。仅管救援人员竭尽了全力终究还是无力回天,三十六条年轻、鲜活的生命还是瞬间就灰飞烟灭,他们与其亲人从此阴阳两隔。</h1><h1>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起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查报告建议,对包括黄浦区区委书记周伟、黄浦区区长彭崧在内的11名党政干部进行处分。</h1><h1> 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每位遇难者家属获80万元人民币的抚慰金。</h1><h1> ( 后面內容为有关外滩的信息 ) </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上海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滩随交还上海公共租界于汪伪国民政府,结束长达百年的租界时期,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拥有正式路名中山东一路。</h1> <h1>  上海外滩矗立着的数十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标之一。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陆家嘴的建筑本图未显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h1><h1> 今天,当我们站在早已现代化的这具有一个半多世纪历史的上海外滩上,谁会想到若干年前的外滩又会是怎样的呢,后面几张旧图也许就会告诉我们。 </h1> <h1>  若干年前的上海外滩。</h1><h1> 上海开埠是1843年11月17日,那时县城外北郊,是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河渠纵横;现在的外滩江边,原来是李家场,还有大批坟地,江边都是滩涂,可以下滩摸鱼捉蟹,还可以在滩涂上打侯鸟。 </h1> <h1>  若干年前的上海外滩。</h1><h1> 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仅是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东门黄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只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 </h1> <h1>  若干年前的黄浦江上。</h1><h1> 按照中国传统,河流两旁的延伸部分,被称为“滩”,自然黄浦江两旁的延伸部分,就称之为“黄浦滩”。为了区分,人们把龙华嘴到陆家浜(南浦大桥)一段,称为“里黄浦滩”;陆家浜到苏州河那段,叫为“外黄浦滩”——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地图上,还有标注“里黄浦滩”的字样。</h1> <h1>  若干年前的上海外滩。</h1><h1> 上海有了租界后,外国人的地图里把“黄浦”,标为“Whang poo River”。“River”的中文意思就是江、河,这样“黄浦”就有了一个新名字——黄浦江。其实,“浦”,不就是“河流入海的地区”的意思么?现在,在它的后面再加上一个“江”字,岂不重复?久而久之,人们叫惯了,“黄浦江”就变成了一条叫“黄浦”的江了。</h1> <h1>  若干年前的上海外滩。</h1><h1> 到1860年,咸丰皇帝开始把外国人叫外洋国人,李鸿章在上海办了个外国语学院,称为外国语学堂,“外国”这个词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使用。19世纪末,宝顺洋行登了一则广告,使用“外滩”代替了“黄浦滩”。从此人们才正式在此地使用“外滩”这一名称。 </h1><br><h1> </h1> <h1>  若干年前的上海外滩。</h1><h1> 在上海开埠之前,这片滩涂默默无闻,不太引人注意;外滩被划入租界以后,外国人迅速地在沿江修建了码头,供商船、兵轮等停泊。许多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外滩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如英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俄国领事馆等,都大多集中与此。</h1><h1> 外滩一开始是英国人专管领地,后来美国人进入干涉,外滩变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滩,也就是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公共空间。</h1> <h1>  若干年前的上海外滩。</h1><h1> 外滩也是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1864年,外滩共集中有洋行61家,这个数字在11年后迅速增加至了157家。1897年,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外滩开业。在这之后,中方以及西方的资本都开始集中在外滩,外滩成为了中国的金融以及贸易中心。 1943年8月,外滩随交还上海公共租界于汪精卫政权,外滩也随着上海,结束了长达百年的租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滩的大多数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政府机构使用,如汇丰银行大楼在1949年以后,曾经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而目前则是浦东发展银行总部。</h1><br><h1> </h1> <h1>  本世纪初的上海外滩。 </h1><h1> 上海解放后,各国银行及商务机构逐步撤出中国,酒店及娱乐会所纷纷关闭改作其它用途,原有的租界时期风格的门牌或路牌大多被撤换,外滩沿岸的外国伟人雕像也被撤走。除此之外,到19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h1><h1> 1994年,市政府成立上海市外滩房屋置换有限公司,将外滩的各栋建筑置换经营,以重振外滩金融街的名号。自1995年7月,中国光大银行进驻外滩29号开了先河之后,原先使用外滩各建筑的政府机关,便开始陆陆续续经过置换经营退了出来。</h1><h1> 2018年3月,上海外滩在全面推进“第一立面”(即临江建筑群)功能置换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二立面”(即非临江的外滩建筑群)功能置换工作。 </h1><br><h1><br></h1> <h1>  府瞰漂亮、现代化的上海外滩。</h1> <h1>  夜幕即将降临,上海外滩才开始露出与白天不一样的面目。</h1> <h1>  远眺靓丽、整洁的上海外滩。</h1> <h1>  与外滩隔江相望的上海浦东陆家嘴夜景。 </h1><h1> 陆家嘴金融区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是1990年(庚午年)开发开放浦东后,在上海浦东设立的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占地2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开发地区为6.8平方公里。与浦西外滩隔岸相望的陆家嘴是近代浦东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后,陆家嘴金融区成为上海知名度最高的地名之一。</h1> <h1>  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地标建筑。</h1> <h1>  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地标建筑。</h1> <h1>  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地标建筑夜景。</h1> <h1>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全景。</h1><h1>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外文名:The Oriental Pearl Radio&TV Tower)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于1994年11月正式对外营业。 </h1><h1> 该塔高约468米,承担上海6套无线电视发射业务,并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于一体,于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h1><h1><br></h1> <h1>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夜景。 </h1><h1>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多筒结构,以风力作用作为控制主体结构的主要素。主干是3根直径9米,高287米的空心擎天大柱,大柱间有6米高的横梁连结;在93米标高处,由3根直径7米的斜柱支撑着,斜柱与地面呈60°交角。该建筑有425根基桩入地12米,上千吨的3个钢结构圆球分别悬挂在塔身112米、295米和350米的高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加3根近百米高的斜撑。 电视塔的塔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设计抗震标准为“7级不动,8级不裂,9级不倒”。此外,该建筑还有着良好的抗风性能。</h1> <h1>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底部)。</h1> <h1>  上海浦东陆家嘴 ”金茂大厦 ”。 </h1><h1> 金茂大厦(Jin Mao Tower),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是上海第2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08年8月)、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1998年建成,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楼面面积27万8,707平方米,有多达130部电梯与555间客房,成为上海的一座地标,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的建筑。</h1> <h1>  上海浦东陆家嘴 ”金茂大厦 ”夜景。</h1> <h1>  2016年7月,上海金茂大厦正式启用340米高的户外云中步道(笫88层室外无栏玻璃栈道),游客可系好安全带,走出88层观光厅,在“空中漫步”,惊险、刺激。</h1> <h1>  上海陆家嘴 ”环球金融中心大厦 ”。</h1><h1>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为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一栋摩天大楼,东临浦东新区腹地,西眺浦西及黄浦江,南向张杨路商业贸易区,北临陆家嘴中心绿地。</h1><h1>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1600平方米,拥有地上101层、地下3层 ,楼高492米,外观为正方形柱体。裙房为地上4层,高度约为15.8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B2、B1、2和3层为商场、餐厅;7-77层为办公区域(其中29层为环球金融文化传播中心);79-93层为酒店;94、97和100层为观光厅</h1><br><br> <h1>  上海陆家嘴 ”环球金融中心大厦 ”。</h1><h1> 200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被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评为“年度最佳高层建筑”,201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获得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颁发的“第16届全球高层建筑奖之‘十年特别奖’”。</h1> <h1>  上海陆家嘴 ”环球金融中心大厦“ 观光厅。 </h1><h1> 2016年7月31日曾登临该观光厅游览。</h1> <h1>  上海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大厦 ”观光窗口观看旁边的金茂大厦。</h1> <h1>  浦东陆家嘴“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区,主体建筑高632米,地上121层,地下5层,总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办公、酒店、会展、商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巨型地标式摩天大楼。 上海中心大厦由美国Gensler建筑事务所设计。它融合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将上海这座传统城市的丰富内涵以垂直的形态重新诠释。独特优美的“龙型”流线玻璃晶体,即传承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现代中国蓬勃的生机。 英文名称:Shanghai 开工时间:2008年11月29日 竣工时间:2014年。  </h1><h1>  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层,地上部分包括124层塔楼和7层东西裙房。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框架结构。   </h1><h1>用钢量:约100000吨。  </h1><h1>建筑造价:148亿元。   </h1><br><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 </h1><br><h1> </h1> <h1>  浦东陆家嘴“上海中心大厦 ”夜景。 </h1><h1> 设计团队充分利用蜿蜒的黄浦江勾勒出的城市线条,和不对称布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将上海市的城市肌理融入设计。垂直空间规划来源于中国人生活中缓冲室内与室外的“朦胧空间”,这是在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常见的元素。长长的里弄和庭院是上海社交生活的背景,上海中心的设计将这种里弄的布局垂直呈现。 上海中心是一座垂直的城市,由九大分区组成,每12至15层为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社区,满足用户的日常所需。创新的空中花园,使上海中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座超高层建筑。通过强调公共空间,在空中大堂设置文化、商业、餐饮等配套设施,上海中心大厦提供了全新的超高层建筑生活和工作体验。</h1> <h1>  除了上海外滩,我国还有一个名叫外滩的地方在浙江宁波,它的历史比上海外滩还早二十年,因此叫“老外滩”。几年前曾有幸前往宁波老外滩游玩。老外滩虽然开放较早,但是其地理位置和与内地的工商业联系均不如上海外滩,因此,宁波老外滩的建设规模和在国內外的“名气”与上海外滩相去甚远。</h1> <h1>  宁波老外滩坐落于宁波市三江口北岸的江北区,宁波老外滩于1844年开埠, 地处宁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汇流之地,唐宋以来就是最繁华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宁波老外滩于1992年后再次大规模开发,现在,宁波老外滩已经成为长三角大景观之一。</h1> <h1>  宁波老外滩位于宁波市三江口的江北岸,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宁波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鉴真东渡的起始点就在宁波,在南宋时期为中国三大港口之一,并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虽然清政府一直采取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但宁波与日本、南洋各地一直保持着藕断丝连的贸易往来。清初中国缺铜,政府铸铜钱和民间制铜器多通过宁波从日本进口铜及银等;而日本也从宁波进口江南的丝绸、棉布、瓷器等。在清代实行全面闭关之时,宁波却保留了对外贸易的特殊港口。这种特殊的港口地位从1644年到1684年左右,时间长达约40年。</h1> <h1>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国商人蜂拥至宁波,英、法等国采用夺取主权,建立据点,霸占海关、控制海口,垄断航运,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宁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港口。1844年正式开埠。不久,江北岸便发展成为英、法、美三国侨民居留区域。是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历史上也称为“外滩”,其开埠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上2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外滩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宁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渐削弱。 1927年,中国政府收回了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行政管理权江北外滩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完整地记录下了近代宁波的历史变化,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器物与各类设施集中在这里出现,如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以及电灯、自鸣钟、脚踏车、洋房、教堂、医院、银行等首先在这里出现,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宁波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成为了浙江省2020年现存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滩。</h1><h1>(后面是上海外滩的部分现代和历史建筑信息)</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她位于外滩黄浦公园内,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 </h1><h1> 本图片和后面图片中的现代及历史建筑均位于外滩和浦东陆家嘴。</h1> <h1>  陈毅(汉族,名世俊杰,字仲弘,四川乐至人,生于1901年8月26日,逝于1972年1月6日。),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h1><h1> 陈毅任上海市长时间1949年5月28日至1958年11月。陈毅塑像坐北朝南 ,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h1> <h1>  自重达2.5吨、长5.2米、高3.2米的铜质“外滩牛”,线条深邃、肌肉结实,周身呈现出红铜色,牛眼圆睁,头部转向右边,牛尾则卷曲上扬,呈螺旋状蜿蜒指向天空,四肢强健有力,气势十足。它成为继人民英雄纪念塔和陈毅雕像之后,外滩的又一标志性雕塑,“外滩牛”体现出中国经济和上海经济活力、年轻、有力的特点,是外滩金融文化的重要标志。外滩銅牛由华尔街铜牛的设计者阿图罗·迪·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制作,于2010年5月15日落成揭幕。</h1> <h1>  外滩銅牛视频。</h1> <h1>  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 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外白渡桥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桥便是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2018年1月27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公布,上海外白渡桥入选。</h1> <h1>  外白渡桥夜景。</h1> <h1>  麦克贝恩大楼 ->  亚细亚大楼 ->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h1><h1> 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原名亚细亚大楼,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1996年起,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h1> <h1>  江海关大楼→ 上海海关。 </h1><h1> 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h1> <h1>  汇丰银行大楼→ 市府大楼→ 上海市档案馆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h1><h1> 汇丰银行大楼,系指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1923年至1955年在中国上海的分行大楼,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该楼1923年建成,汇丰银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浦东发展银行曾先后使用过此楼,现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1865年,汇丰银行最先以5.66万两白银买入该土地,到了1996年,浦东发展银行以17亿元人民币买入该大厦,折合平均年递增率约为8.7%</h1> <h1>  浦发银行和海关大楼夜景。</h1> <h1>  上海总会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2号,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又名皇家总会、英国总会、上海俱乐部、海员俱乐部。这是在沪英侨最大的俱乐部,后改建大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1909年重建,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1949年后英侨陆续回国,总会业务结束。原址曾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使用,1956年改成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名东风饭店;1989年肯特基快餐进入上海,第一家连锁店就开在二楼。目前使用单位是美国华尔道夫酒店。</h1> <h1>  日清大楼→ 招商局办公大楼→ 上海轮船公司→ 商务楼 &高级餐厅。于中山东一路5号的海运大楼原名日清大楼。日本名企日清就是在这里创建的。 “甲午海战”后,日本的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等打算合资组成一家轮船公司,来上海捞一票。因为实力逊于英美,就笼络大清朝廷将公司取名为“日清轮船株氏会社”。 </h1> <h1>  上海邮政总局,位于中国上海市四川路桥北的虹口区北苏州路276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造价为320万银元。由当时沪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负责设计,本埠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负责营建。大楼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气势雄伟,现在仍为上海市邮政局和四川路桥邮政支局所在地。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h1> <h1>  这里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马礼逊洋行[英]设计,建成于1897年。1906年拆除旧楼翻建,成为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创办的国内首家商办银行)。砖木结构,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哥特复兴式风格。装饰上集合了欧洲宗教建筑和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式市政厅建筑的特点。</h1> <h1>  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h1><h1> 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h1><h1> 该楼的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顶部两端各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与白色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h1> <h1>  宝顺洋行→ 德华银行→ 交通银行大楼→ 上海市总工会。 该大楼最初是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徳华洋行买下,后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并于1947年重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起,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h1> <h1>  外滩信号台的外文名称叫郭实腊信号塔(The Gutzlaff Signal Tower)是为纪念早期探测中国沿海地理的德籍传教士郭实腊,它是在中国领土上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信号台,也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早建立的信号台之一。信号台在行政上划归法租界市政总理处列为附属机构,中外籍员工约有10名。明末阁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第十一世孙徐道生、徐林生都曾在信号台工作过。信号台的业务由徐家汇观象台领导,台长由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兼任,气象警报和授时信号均由徐家汇观象台决定发布。外滩信号台实际上是徐家汇观象台对外服务的“窗口”。</h1> <h1>  现在的外滩信号塔。</h1> <h1>  现在的和平饭店南楼原名汇中饭店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建于清光绪卅二年(1906),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英国马礼逊洋行斯各脱建筑师设计,华商王发记营造厂承建。1906年建成,砖混结构。英国文艺复兴风格,为当时东亚最华贵的旅馆。 该建筑占地面积1687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7平方米,坐南朝北,6层砖木混合结构,高30米,文艺复兴式风格。立面以凸出的层间线强调水平划分。主入口拱券大门,有锁石,上饰三角形山花。上面挑出阳台,两侧立宝瓶栏杆,中间墙面有“1906”字样。顶上东西两端原有两座巴洛克式的亭子和屋顶花园,1914年火灾后改为平顶。白色砖砌清水外墙,镶红砖腰线。窗上有三角形或弧形楣饰。1909年第一次国际禁毒大会——“万国禁烟会”在此举行。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发表演说。</h1> <h1>  沙逊大厦(华懋饭店)→ 和平饭店北楼。</h1><h1>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在上海外滩(专题阅读)20号(南京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h1> <h1>  中国银行原址为德国总商会大楼(建于1908年的巴洛克式的3层砖木结构的建筑),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作为敌产被没收。 </h1><h1> 中国银行前身是清朝廷户部银行,于1904年开业。当年设上海分行,行址在汉口路3号。1908年改组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组成立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于1923年花63万银元买入外滩德国总商会大楼。1928年总行管理处迁入上海,因业务发展急需建造新楼。1934年董事会正式决定在原址上建造新楼,预算600万元。1936年10月10日大楼奠基。1937年结构大致完工,因全面抗战爆发导致扫尾工程延后。1941年工程完工,成为汪伪储备银行营业场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正式迁入办公。</h1> <h1>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h1><h1> 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h1><h1> 1921年,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的拍卖最高价,向政府购入外滩23号的前身——原德国总会大楼。1928年,中行总行管理处迁入上海,因业务发展,人员增加,大楼不敷使用。1934年,中行总行董事会决定拆除德国总会,另建新楼,拟建当时上海与全国的“第一高楼”。孰料,却与旁边的沙逊大厦引发一场“层高之争”。 1937年大楼基本完工时抗战爆发,上海随之沦陷,中行总部被迫迁往重庆。大楼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1945年抗战胜利,中行总部迁回上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华东军管会在中行大厦宣布全面接管中国银行,立即恢复营业。从此,中国银行翻开历史新篇章。1952年起,外滩中行大楼由上海市房地产局管理。除中国银行外,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各大银行的上海市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上海分局,以及多家外贸公司均陆续在此办公营业。解放后的三十余年里,在人民银行领导下,外滩中行大楼俨然成为当时上海的“金融中心大厦”。</h1> <h1>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中央银行大楼→ 人民银行华东区行→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h1><h1>横 滨正金银行大楼,原为老沙逊洋行的产业,后被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购得,1923年兴建,1924年建成。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施工。</h1> <h1>  扬子大楼→ 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 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扬子大楼(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原是美商旗昌洋行1863年创办的扬子水火保险公司的办公楼。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h1> <h1>  本图依次为:沙逊大厦(现为和平饭店北楼)、中国银行大楼、正金银行大楼(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扬子大楼(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h1><h1> 如今的上海,它已由百多年前一片荒芜的滩涂蜕变成为了国际一流的大都市,并且它的创新和发展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继续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虽然上海曾经承载了自己太多的梦想和失落,其中的艰辛和喜悦真的很难让人忘怀。值得欣慰的是我及家人已彻底融入了“上海 ”的生活,我们将成为上海继续进步和快速发展最直接的见证人。</h1><h1> (本文结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