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2月4日上午8:30,栀子花艺术工作室在流动站连福二幼召开2020年秋季的第一场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儿童为中心”为导向,以学习常青藤教育为基础和鹰架,以“园所真需求”为起点,开始踏上走进真教育、真教研的践行之路,结伴同行迈向“知行合一”。</p><p> 60余位参会教师多数是长期奋战在农村的(连福片区、张兰片区、义安中心园)一线教师、教研员及园长们。及工作室自愿参加活动的18位成员。大家带着对教育的真诚之心,带着对常青藤教育中儿童形象的思考与困惑,走进连福二幼中班常态化的室内儿童游戏中,以美工区为切入点,仔细观察儿童行为、语言及更多线索的可能性,尝试解读儿童行为、语言背后的心理及思维过程。</p> 观察儿童 发现儿童 <p> 我们今天对儿童形象的认知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教育行为,相反我们的教育行为也折射出我们当下儿童形象的认知能力。对于儿童形象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儿童感知明感度的训练,需要我们在儿童一日生活的点滴中修炼自己。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条漫长的路,是一个彼此滋养的过程,也是需要达到所思、所想、所行一致的过程。</p> 园所及本班教师陈述活动 <p> 连福二幼园长任晶老师与中班教师李敏老师分别介绍园所教研背景和中班班级区域本月开展情况。</p> <p> 今天,我们所看到、听到、感受到连福二幼孩子们现场地神态与行为及语言,着实惊艳着在场每一个人。一个月之前她们还在纠结如何面对周边环境影响,是迎合家长适应更加“激烈”地市场竞争?继续让孩子们从小班到大班练习读写、算数等小学化教学课程?还是回到自己的教育初心,回到儿童真正地需求上,坦然面对真教育。值得尊敬地是这个团队勇敢地选择了回归,回归儿童、回归游戏、回归教育,她们也亲自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点亮了心中的那盏灯。</p> 参会成员分组研讨 <p> 参会老师激烈讨论着今天美工区及其他区域的观察与思考,并选出代表将各小组观点分析进行详细说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分析、建议、质疑的过程中会议推向了高潮。</p> <p> <b>1组:张兰幼儿园:王春丽</b></p><p> 孩子们操作习惯养成有序,材料提供很丰富。教师不随意干扰孩子们游戏,而是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记录。</p><p> 建议:</p><p> 1、区域整理增加标识便于拿取整理</p><p> 2、作品区展览区增加未完成作品空间</p><p> 3、绘画区增添真实并具有艺术性的欣赏作品与书籍。</p><p> 困惑:新材料投放在晨会之前还是晨会之后?</p><p><br></p><p> <b>2组:美德利幼儿园:张云芬</b></p><p> 班级内空间设置利用最大化,桌椅摆放是依据空间现场情况做出调整(一面墙、一面窗)。材料投放富有农村特色(玉米棒、棉花、枝叶…)</p><p> 建议:</p><p> 1、展示作品区域提升艺术与美的能力,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p><p> 2、作品促使区与区之间的联动,自制图书流向阅读区,泥工作品流向自主区等等。</p><p><br></p><p> <b>6组:连福一幼:马丹</b></p><p> 作品展示区分平面和立体作品的不同空间,希望平面的绘画作品区能够流动起来,由儿童自由选择摆放、增减内容。</p><p><br></p><p> <b>5组:义安幼儿园:闫潇潇</b></p><p> 空间的吊饰是为了美观还是便于分割区域?</p><p> 在活动开始前,因为现场观察的教师较多,导致孩子们被“挤”在窄小的手工区创作,大家都选择彩泥创作,老师给予了提醒,鼓励孩子走入另一个绘画区创作。</p><p> 关于新材料棉花投放之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创作蓝天白云的内容,如何评价孩子们的创作行为?</p><p> </p><p> <b>3组:连福一幼:温江江</b></p><p> 区域空间布局很合理,绘画区离近水源。低结构材料和自然材料很丰富,并使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存放,便于孩子们观察与拿取。</p><p> 困惑:计划环节的内容没有完成,是应该鼓励孩子完成计划?还是由孩子自己决定?</p><p> </p><p> <b> 4组:连福二幼:张金叶</b></p><p> 详细描述建构区发生的故事,感受到孩子们的智慧与我们曾经的认知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规划和践行的能力,我们只需要静静地观察与发现。</p><p> 六个小组依据儿童区域游戏情况,分别阐述环境与材料、儿童形象、教师介入等方面的观点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困惑。</p> 指导教师梳理提升 <p> 指导教师张月玲老师和巩永萍老师分别梳理了大家讨论话题中的观点,并给予关键点的解读和引导,希望老师们明确接下来教研的阶段性方向。(详细内容见工作室活动实录)</p> 导师答疑解惑 <p> 魏雅丽老师以基地园介休六幼小三班12月2日-3日的班级区域游戏跟踪分析为切入点,不同区域与背景下,一所是小班容量的农村园,一所是大班容量城镇园,两个园所在同一个时空发生着相似的故事。教育与距离无关,与教育者职业素养关系密切。</p><p> 面对现场大家的困惑,介休六幼小三班的孩子和老师们的案例中给出了更加真实的答案。</p> 参会嘉宾分享学习笔记及体会 <p> 在参会老师积极热情地交流讨论中,不知不觉已临近中午13点,因为时间的原因,教科局领导及参会嘉宾未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我们将各位嘉宾们的学习笔记展示给在座的每一位参会教师,密密麻麻的文字折射出领导及嘉宾(李翠芝、白金萍、张海峰、郭玉珍、刘娜、王业海………)对待教育严谨与认真地态度。优秀的人所付出地努力,远大于我们可以想象到的部分。也激励着在座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能够勇敢地蜕变自己,树立新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坚毅地走向真教育、真教研的践行中去。</p> 教科局李翠芝股长会后体会 特别感谢 <p>感谢奋战在农村幼教一线教师们的参与</p><p>感谢流动站连福二幼园长及教师的努力坚持</p><p>感谢基地园介休六幼园长及教师的支持</p><p>感谢工作室成员及指导教师全力配合</p><p>感谢教科局领导及嘉宾的信任与包容</p><p>感谢中幼常青共同体核心组的专业引领</p><p><br></p><p>感恩一切</p> 摄影: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