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光绪二十二年至光绪二十九年,各省仿效广东、湖北做法,纷纷自铸银币,由于缺乏统一的章程,故币制与纹样紊乱;帀背龙型各不相同。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为整顿全国金融秩序,尝试将铸币权收归国有,进一步加强控制。在天津兴建了户部造币总厂,俗称“造币总厂”。</p><p>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为整治圜法,一声令下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根据《整顿圜法章程十条》确定铜元分四种:当二十重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成色定为紫铜九五,配白铅五。形制由“造币总厂”统一制作祖模,再授予各省造币厂使用。故“大清铜币”的背龙图案相对来说统一,但也并不是彻底沒有差别。如“鄂”铭“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则有“部颁大清龙”与“湖北大清龙”之分;“湘”铭“大清铜币”,也是“部颁大清龙”、“乙字龙”、“驼背龙”、“扫帚龙”之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朝廷始议归并,除户部在天津设总厂外,各省局24个厂合并为直隶、湖北、江南、福建、广东、奉天、河南、四川、云南9个厂,统一归属“户部”(次年易名为“度支部”)管辖。</p><p>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天津“造币总厂”竣工。当年铸户部乙巳“大清铜币”新型铜元,面值为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户部丙午“大清铜币”,面值为二文、十文、二十文。开始铸造新型银元“大清银币”,面值为壹钱、贰钱、伍钱、壹两。“大清金币”丙午库平一两。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铸丁未“大清铜币”(此时天津“户部造币总厂”更名为“度支部造币总厂”),面值为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大清银币”面值为壹角、贰角、伍角、壹圆。“大清金币”丁未库平一两。因币制争议未定,连续两年除“大清铜币”正式发行流通外,“大清金币”、“大清银币”都没有正式发行,只有样币。造币总厂生产的“大清铜币”,红铜为主,黄铜少见。</p> <p><br></p><p><br></p><p><br></p><p><br></p><p>一、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1905年)</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二文。</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五文。</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十文。红铜。</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十文。黄铜。</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二十文。</p> <p><br></p><p><br></p><p><br></p><p><br></p><p>二、光绪年造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大清银币”、“大清金币”(1906年)</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二文。红铜。</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二文。黄铜。</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十文。</p> <p>↑ 光绪年造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二十文。</p> <p><br></p><p><br></p><p><br></p><p><br></p><p> 光绪年造户部丙午大清银币“中”字样币,正面一龙盘旋币面,外环珠圈,上书 “光绪年造”,下书 “大清帝国”,背面凸起的圆盘内戳有 “中” 字,代表中央铸币厂,上下左右布四字 “大清银币”,外环珠圈;四字满文居上,“丙午” 分饰满文两侧,中轴左右书 “户部”,面值壹两,伍钱,贰钱,壹钱居下。壹两银币背面最外环饰有波浪纹样,辅币则无。这套银币从未正式量产,其版式却影响了1908年发行之壹两。据光绪三十四年九月皇帝旨意,这套壹钱至壹两银币将代替原有的七钱二分发行。但由于多个省份持反对意见,光绪帝又在颁旨一个月后即驾崩,这套银币仅有极少数流入市场,流通者也多被召回。</p> <p>↑ 光绪年造户部丙午大清银币“中”字壹钱样币。</p> <p>↑ 光绪年造户部丙午大清银币“中”字贰钱样币。</p> <p>↑ 光绪年造户部丙午大清银币“中”字伍钱样币。</p> <p>↑ 光绪年造户部丙午大清银币“中”字壹两样币。直径4,47cm,重量30g。</p> <p>↑ 光绪年造户部丙午大清银币“中”字样币。套币。</p> <p>↑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金币直径3.98厘米,重37.3克。钱币正面铸有双线外郭,内圈有联珠纹。顶边铸右读楷体“光绪丙午年造”六字,底边右读为币值“库平一两”。珠圈内部直读楷体“大清金币”字样。钱币背面铸有五爪金蟠龙一条,祥瑞云朵围绕周围。</p> <p><br></p><p><br></p><p><br></p><p><br></p><p>三、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大清银币”、“大清金币”(1907年)</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二文。四柱。红铜。</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二文。四柱。黄铜。</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五文。四柱。</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十文。四柱。红铜。</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十文。红铜。无四柱。</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十文。四柱。黄铜。</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二十文。四柱。红铜。直径3.3cm,重量10.6g。</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铜币”二十文。四柱。黄铜。</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壹角样币。</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贰角样币。</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伍角样币。</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壹圆样币。直径39.9mm;厚2.3mm;重26.8g。</p> <p>↑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套币。</p> <p>↑ 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金币直径3.9厘米,重37.2克。此枚试铸样以纯金铸成,齿边,正面铸“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背面为龙。光绪丁未年(1907年),天津造币总厂续造前年始铸的一两重金币。因一两纯金币值巨大无法流通,加之清政府金本位制不定,只得停铸。故这类金币并未发行,数量极为稀少。</p> <p>↑ “丁未光绪银币双龙一两”银币系正式呈报的样币之一,直径4,5cm,重量37,97g。银币正面中央圆圈内镌“光绪银币”四个字,圈外左右两侧分镌“丁未”二字和一对双龙戏珠(寿字)图案。银币背面中央镌“一两”二字,两侧镌双龙戏珠图案,两条龙的背部和龙腹部分别镌有三团云朵,下端镌海浪图案。正面和背面的龙图造型完全不同。此系列的帀又分实重一两的样币(直径45毫米)和实重库平七钱二分的标准壹圆流通币(直径39毫米)两种版式。两种版式银币的币面文字和图案设计风格相似,但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此帀还曾被选为近代银元十大珍之首,其精湛的工艺与收藏价值一直为世人惊叹。</p> <p>↑ “丁未光绪银币双龙一两”金质样币,直径4.5cm,重38.9g。此枚金币字迹雕刻清晰,保存完好,品相极佳,因铸行量极少,是难得保存下来的孤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收藏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