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建筑看历史

建军

<p> 第六站:西关大屋</p><p> . (上篇)名人故居</p><p> 西关在广州市西部荔湾区,是广州的老城区。民国时期,广州就流行着一种说法:叫“东关少爷”、“西关小姐”。"东关少爷"在广州的原东山区(后合并归越秀区),那里是达官贵人、人文志士、青年才俊居住的地方,建筑几乎全是中西合壁的洋房及别墅(前面讲“中共三大”时曾提及);而"西关小姐"则是在广州市的西部荔湾区,主要是指过去商人、富豪等居住的地方,房屋的建筑大多都是当地岭南式风格,也有“中西合壁”建筑,不过年代相对长一些,房子旧一些。这两大区域在建筑风格上有截然不同之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关大屋就指在西关的富人、有钱人在西关建的“大房子",或称别墅。</p> <p> </p><p> </p> <p>  (一)蒋光鼐故居</p> <p>  </p> <p>正门</p> <p>  故居由几幢楼拼接而成,大小房间约30~40拾间之多。</p> <p>蒋光鼐画像</p> <p>刅公、会客室</p> <p>小客厅</p> <p>楼梯</p> <p>蒋光鼐是抗战时期十九路军(粤军)总指挥,是1932年1.28日上海淞沪会战的抗日名将。他同蔡延楷军长一起打响了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抵抗外侮的第一枪,他以3万之众与10万日军在上海闸北打了33天,这种以少抗多而且打了这么长时间,在国民党抗战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日军的武器装备和单兵素质都比国军要好的多,所以在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正规军同日寇正面作战时,国军与日军人数配比一般是3:1以上(杂牌军比例还要高)。最后由于蒋介石拒不派兵增援,(当时蒋还不想对日作战,一昧的想请国联出面解决),无奈蒋、蔡二人只好下令撤退,部队离开上海。从此蒋光鼐、蔡延楷一战成名。</p> <p>为纪念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牺牲的烈士,建在沙河顶上的牌坊及墓园。</p> <p>一二八淞沪会战烈士陵园</p> <p>陵园里的纪念塔</p> <p>淞沪会战十九路军共牺牲了1900多人。</p> <p>蒋光鼐在清末时期的陆小学堂读书(照片上的学校应该是黄埔军校的前身)。</p> <p>他早年追随过孙中山推翻满清,参加北阀战争和武昌起义。</p> <p>(上图)淞沪会战组织的敢死队。</p><p> 1933他与李济深等人发动了“福建事变”,1937蒋在两广指导过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1967年病逝于北京。</p> <p>  1965年蒋光鼐陪同周总理去机场迎接李宗仁。</p> <p>晚年的蒋光鼐和蔡廷楷在北戴河。</p> <p>  1966年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p> <p>蒋光鼐全家福</p> <p>  (二)李小龙祖居</p><p><br></p> <p>李小龙应该没在这里住过,这是他的祖居,他小时候在香港长大,后去美国发展。他父亲是唱粤剧的“丑角”,号称是粤剧四大“丑角”之一,也会一点功夫,是李小龙的启蒙老师。</p> <p>  这两尊塑像是根据他父子二人在香港的照片塑造的(看下边介绍)。</p> <p>进门堂屋(客厅)</p> <p>李小龙练功的用具模型。</p> <p>楼梯</p> <p>李小龙不愧是中国第一功夫,看看名人及友人对他的评价:</p> <p>全美七届空手道冠军</p> <p>世界拳王阿里</p> <p>成龙</p> <p>周星驰</p> <p>放大看一下李小龙的语录</p> <p>小家庭</p> <p>父亲李海泉,也是他的启蒙老师。</p> <p>恩师叶问,对他的武术影响最大。</p> <p>李小龙之妻</p> <p>  李小龙之子李国豪。</p><p> 李国豪是混血儿,李小龙的母亲也是混血儿,看来混血儿的基因是非常强大的。</p> <p> 只可惜他父、子二人都命短。李小龙活到33岁,儿子27岁(被害)。</p> <p> 李小龙真是天下第一功夫。他出拳快,手脚并用,很少有人能打的过他,他自身抗击打能力也特别强,就连我这不好武之人,都喜欢看他的比赛录像。</p> <p>  (三)詹天佑故居</p> <p>这是在离他家不远的黄沙(早年是个火车站)塑立的铜像。</p> <p>詹天佑(1861—1919年)生于广州西门外十二甫。1872年 12岁的他被清政府选派到美国留学(应该属庚子赔款经费留学),188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主持修筑了新易、京张、张绥、川汉、粤汉等铁路。</p> <p>詹天佑是我国第一个铁路工程师,对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贡献巨大,人称“中国铁路之父”。早些年我听说清末时慈禧太后及清末遗老们,对修铁路有看法,闹出许多笑话:1.忘记是什么原因,铁路建成后西太后不让开火车,要用马来拉火车,说是怕惊动龙脉;2.清朝的遗老们要拆掉铁轨,说是:火车一开会影响大清的龙脉、国运,对朝廷不利等等…。这纯属封建、愚昧、落后的表现,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管怎么说,铁路的建成,使得交通运输便利,带来了工业革命和新技术,对国家的发展那是不可估量的,詹天佑功不可抹。</p> <p>  (四)陈廉伯公馆</p> <p>陈廉伯当商团团总时的照片。</p> <p>楼正门</p> <p>楼北侧面</p> <p>楼背面</p> <p>楼南侧面</p> <p> 这是一座漂亮的欧洲法式风格的建筑,楼高五层,有半地下室(现整在修缮不开放),只能看楼外景观。此楼坐东朝西,楼前有一条小河(广州人称河涌),楼前外围有回廊。这个回廊有两种作用:下边,雨天时可以避雨,还可遮太阳,上边是当年保安巡逻用的地方。</p> <p>楼正门前面的小河涌</p> <p>楼旁边的回廊,顶上部是保安看家护院上班的地方。</p> <p> 陈廉伯(1884—1945年),祖父是南洋归侨,父亲在广州西关设《昌栈丝庄》,经营丝业。陈在香港皇仁英文书院读书,毕业后随父经商,还当上了汇丰银行的买办。1917年生意发达后,当选广州商团团长,后发展扩大为10个团,遍及全省,陈任总团长,最多时人员达13000多人。陈势力扩大后在英国人的操纵下,购枪械练兵,妄图武装叛乱,推翻广东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建立商人政府。1924年8月陈向英国洋行购买军火,秘密运抵广州,被政府查扣。陈通电全省商团罢市(好像罢市闹了半年之久),给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很大压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团叛乱”。后被黄埔军校学生及工、农团军镇压、平息,这也是黄埔军校自建校以来打的第一场仗。之后陈逃往香港,在兄弟南洋公司任职,1945年在由香港开往澳门的日本船上,被盟军飞机炸死。</p> <p>  (五)陈廉仲公馆</p> <p>陈廉仲公馆原是荔湾区机关幼儿园,见牌说明。</p> <p>楼正面</p> <p>陈廉伯和陈廉仲是俩兄弟,俩家別墅也挨在一起,但楼的建筑格调大不相同。他的楼正面朝南,这是西侧面。</p> <p>二楼正面阳台</p> <p>  正面进门客厅</p> <p>院中古树</p> <p>  石上飞榕。陈廉仲家有一棵榕树长 在叠石上,真是一奇观,像是个大盆景。 </p> <p>石上飞榕说明</p> <p>  陈廉仲(1884—1974)是近代第一个民族资本家,期初经营丝庄生意,后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像银行、矿业、保险样样精通,且有丰富的经验。同时他热心慈善事业。鉴于他的功绩,政府奖励他四等嘉禾勋章,后来他也做过买办和商团团长,此人的声誉比他哥陈廉伯要好。</p> <p> ( 完 )</p> <p> 预告:第六站:西关大屋</p><p> (下篇)历史的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