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为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129师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革命烈士修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首座规模宏大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3月30日下午,边区政府主席楊秀峰、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薄一波、参谋长李达等领导,率全体参议员到园址破土奠基。刘伯承挖了第一锨土,并发表了讲话。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领导下,组成了由刘伯承、杨秀峰、邢肇棠、张际春、薄一波组成的“筹建委员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陵园内长眠着2百余名烈士们。其中有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一级战斗英雄赵亨德,一级杀敌英雄王克勤、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我国金融事业奠基者)、《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北方局政权工作部秘书张衡宇、冀南银行第二任行长赖勤及其夫人、朝鲜义勇军领导人陈光华和石鼎、抗日英雄范筑先等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原称晋冀鲁豫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建成之初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园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胜利后,又进行了上党、平汉战役,晋冀鲁豫边区南面的安阳、北面的石家庄、东面的广府都还没有解放,边区财力有限、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烈士陵园就在这硝烟未尽的岁月里开始建设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2月23日,朱德和陈毅等从前线回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途经邯郸,住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离开邯郸时,特意派人送了一封信,表扬陵园建设速度快,管理得好。并奖给职工200万元(相当现在人民币200元)。尽管当时职工们生活很艰苦,可谁也不愿意把这笔线分掉,议来议去,最后利用这笔钱在左权纪念馆前修了一座石拱桥,取名叫“朱德桥”,以示纪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朱德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8年12月,陈毅和刘伯承等从淮海战役前线来到邯郸,住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的宾馆里,准备前往中共中央驻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军事会议。</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2月23日这天,并应陵园筹建负责人张芥士之邀,当即在宾馆的书案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往来邯郸”诗。</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往来邯郸道,数度谒陵园。光辉照环宇,成仁齐圣贤。大众歌圣德,英勇足世传。遗爱般般在,勿忘缔造难。”</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自左至右,陈毅、刘伯承、何如愚、张芥士;后排,周桓、邹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修建中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0月21日,“安葬左权将军暨诸烈士与邯郸烈士陵园落成典礼纪念大会”隆重举行。午前8点,各界人民代表以及烈士家属5000余人,齐集烈士陵园参加典礼。陵园内外高悬白色挽联,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午前11点,左权将军等烈士灵柩,用专用列车由涉县运抵邯郸,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代表谢觉哉、军委总政治部代表魏传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代表姚继鸣、华北军区代表张南生、河北省人民政府代表杨秀峰、平原省人民政府代表贾心斋及烈士亲属列队前往车站迎灵。由车站到陵园,沿路遍布花圈、祭桌,邯郸市万余人怀着哀悼的心情,肃立两旁,向缓缓行进的灵车致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午后1点,陵园公墓落成典礼和公祭安葬在哀乐声中开始。首先由谢觉哉部长剪彩,继由杨秀峰主席报告陵园筹建经过情形,接着谢觉哉部长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宣读祭文。公祭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西南军区、华北军区代表相继讲话或致祭词,代表们在烈士灵前宣誓:“坚决继承先烈遗志,百倍警惕,为保卫神圣的祖国及世界和平而战斗到底!”最后,在哀乐声中举行了左权将军安葬及公祭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仪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国务院内务部长谢觉哉和军委秘书长魏传统等为左权烈士执绋拉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左权将军夫人刘志兰和女儿刘太北执绋拉灵,现在连他的女儿也已离世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0月21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及安葬左权将军暨诸烈士典礼会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长谢觉哉宣读《祭左权将军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移灵委员会主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在典礼大会上致辞</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29师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为左权将军及诸位抗日烈士举行公葬仪式后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陵园建成时1950年邯郸主要领导在纪念碑前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西南军区暨第二野战军英模代表团乘列车从重庆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大会,途中特意在邯郸下车前往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祭奠英烈。</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图片报道</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建园之初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纪念塔</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主席一行离京,先后在徐州、开封、新乡等地视察黄河故道与黄河。在返京途中,11月1日下午2时许,专列到达邯郸。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天津市委书记黄敬、天津市主管工业的负责人李浊尘以及身边工作人员汪东兴、叶子龙、李银桥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走下专列,专程到陵园缅怀烈士。毛主席一行人徒步走进来,到左权将军墓前,脱帽致哀,默立良久。望着陵园的青松翠柏,毛主席深情地说:“他们应该有一块安息之地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当年毛主席在陵园留下唯一的照片的地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人民英雄纪念墓是为纪念所有牺牲于晋冀鲁豫边区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象征性纪念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高11米,径13米,頂部弧型,四周开设有26个小窗,墓內陈列有300余位团级以上烈士名录。从四个方向与墓地相连的四座方型石碑上,刻有刘伯承、陈毅、徐向前等人的题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左权将军墓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9年6月4日下午5时,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等一行30余人前来谒陵。当时陵园的大门和纪念馆都己关闭。人们打开大门,周总理摆了摆手,示意让汽车停在门外,自己步行走进来。这时“烈士纪念塔”正在维修,四周都被芦席围着,但总理仍环绕一周,细心听取陵园工作人员的介绍,然后依次参观了纪念建筑和陈列展览,并作了重要指示。根据周总理的意見,烈士陵园对人民英雄纪念墓、四.八纪念阁等纪念建筑进行了修缮,并调整和充实了烈士纪念堂的陈列内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墓的西面是一幢艺术美观、秀雅的宫殿式建筑物,刘伯承同志亲笔题名为“陈列馆”。馆内陈列有“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展览”。馆后是一座双层六角烈士阁,林伯渠同志“为人民民主而死”的手书横匾,高悬在迎门之处,这就是为纪念1946年4月8日在山西黑茶山遇难的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黄齐生而增建的“四八烈士阁”,阁顶用琉璃瓦覆盖,六角以红柱支撑,楼梯是螺旋形的,盘旋上升,登上阁顶,全园景色尽收眼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史称的“四·八”空难,1946年4月8日,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王若飞同志自重庆经西安返回延安。机上乘坐的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叶挺、李秀文、邓发、黄齐生、李少华、黄晓庄、赵登俊、魏万吉、叶扬眉等13名民族英雄与4名美国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空难事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过,由于该阁为全木制结构,时间久远,为保证游客安全,已很少对外开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主席专为“四八”空难事件牺牲题写的,焦裕禄墓碑上也用上了这个题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烈士纪念堂里介绍安葬在此的烈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这里职位最低的烈士了,但他是晋冀鲁豫军区树立的为全军的英雄模范王克勤,他的遗体埋在了他牺牲的山东省定陶县烈士陵园,但在解放战争牺牲烈士南院留有他的墓地和墓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原毛主席的亲笔在塔东侧“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1965年重修塔碑时,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置于纪念塔的正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0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前夕,朱德又为陵园题写了“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塔”和“浩气长存”等尺幅大字,均分别镌刻在陵园的塔、碑等一些建筑物上。他为缅怀先烈,还题写了一幅寓意深邃而比喻十分贴切的新体诗句:</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你们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b><b style="font-size: 20px;">朱德的手迹既俊秀儒雅,又气宇轩昂,观瞻的人们无不为之肃然起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北园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南园院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北园是纪念抗日战争牺牲的烈士,马路对面的园区(南园)主要是纪念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们,陵园南院为“晋冀鲁豫区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道路左侧是烈士公墓。墓碑高大,庄严肃穆。碑前有椭园形荷花池,池边两座烈士纪念亭分立东西。碑的后面是烈士墓区,安葬着八路军前方总部的部长、科长,129师和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长、科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团级以上的干部及边区著名的杀敌英雄、战斗英雄近200位革命烈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