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所爱 一声叹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1-2组

<p>电影介绍</p><p>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同名小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41岁的男子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了一个临死女人的信,信中讲述了一个女人痴恋一男子,但是男子毫不知情的故事。</p><p>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由徐静蕾导演,徐静蕾、姜文、黄觉等人主演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没有署名,没有来历。</p><p> 这封信的主人在信中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子在自己十三岁的时候喜欢上了自己的邻居——一个年轻的作家。但是后来女孩子因为搬家离开了这里,再回来这里时,女孩已经长大,作家也不再记得她就是当年住在自己隔壁的小女孩。</p><p> 女孩与作家成为了情人,但是作家生性风流,并没有将这场艳遇放在心里。作家因事离开,承诺女孩会很快与她联系。但是事实上却是一去不返,再也没有了音讯。</p><p> 女孩在等待的时候发现自己怀孕,并且坚持生下了孩子。养孩子的重担迫使女孩开始出卖肉体来维持生计。在孩子因病去世后,女孩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死前女孩将自己的往事写在信里寄给了作家。</p> <p>人物简介</p><p> 徐静蕾饰演陌生女人</p><p> 女孩13岁时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后小女孩搬到了别处,却始终无法忘记曾经住隔壁的作家。几年后,小女孩以学生身份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将自己的初夜献给了他,但作家对这个曾经住在隔壁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印象。两人几次交欢后,作家因事离开,并表示回来后马上与她联系,却从此遥无音讯。女孩在绝望的等待中生下了作家的孩子。孩子出世后,生活越发艰难,女孩为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钱男人,过着妓女一样的生活。又过了几年,孩子患病死去,女孩将往事写进信中寄给了作家。</p><p> </p> <p>  姜文饰演徐先生</p><p> 这位风流倜傥才华出众的作家日夜风流,他对女人说出的每句动听话语却只是没有新意的重复与伤害。不同的女人在他眼里似乎都会各有魅力,他注定不可能在某一个女人身上停住脚步。一个陌生女人的出现或许能让他有所觉醒,也许只是暂时的伤感。</p> <p>音乐赏析</p><p> 琵琶语 林海</p><p> 静听林海创作的《琵琶语》。反复的前奏,将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键声,加上东方乐器琵琶所独有的 “泣泣私语诉衷肠” 之特点,感情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牵引,最终让人沉醉在音乐意境里而欲罢不能。其间,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作用。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点,又进一步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此曲最精彩、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还是曲子中间那一段,也许是林海对钢琴总有着一份割舍不断的情感,这时钢琴突然变成主奏,琵琶变成伴奏。配上一段有如天籁般吟唱的女声“啊……啊……”,在琵琶声泣泣的背景下,将琵琶欲表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曲尾,再度重复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琴声过后,私语的夜幕就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降下了,情感的宣泄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p> <p>配音设备:电脑 耳机 手机</p> <p>小结</p><p>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经典的女性心理分析小说。它不同于一般的爱情小说,作者以最隐秘的内心活动为线索,再现了“爱你,与你无关”的一个深沉、哀婉的爱情故事,十足地打动了读者,得到了人们的认同。</p><p>在得知“演而优则导”的徐静蕾把这一西方经典搬上中国银幕并得到欧洲电影节的认可时,我对着部中国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疑问: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是有成功范例的,而更多的改编则是出力不讨好的。况且,一个初生牛犊式的年轻女导演怎能驾驭得了?在况且,中国人改编外国名著不说是第一个吃螃蟹,也是开先河之举了。</p><p> 纵览中国百年的电影史,由文学作品或是其他艺术形式改编成决非新鲜事,甚至可以说中国电影一直是在改编中发展的。</p><p> 时空的大挪移不着斧凿痕迹,合情合理,浑然天成,为移植做好前期准备。中国版《来信》,故事发生于1930—1948年间,这个时间段的选择是编剧的一种巧妙的安排。1930—1948年是现代中国局势动荡的年月,观众细心的话,不难发现,电影情节的推进是与时局变化相互应的。也就是说,影片的情节与30、40年代的中国局势同处于一种运动状态,使观众不觉之中产生一种欣赏的惯性,也使本来慢节奏的文艺片不显得拖沓、沉闷。</p><p> 很有意思的是,影片男主人公两次具有典型意义的出走,都以两次时局的突变为急需出行的借口。男主人公第一次借故告别大学时期的女主人公时。男主人公采用的借口是“华北危矣,北平危矣”,需出差去宛平。这样的安排相对于人物本身而言也是合乎情理的,毕竟男主人公是在保管里工作的,关心时局,在局势变化之时冲到第一线是工作的需要嘛。第二次告别已身处于交际场的女主人公的理由仍是与局势突变相挂钩,只是这次不同于上一次“危矣,危矣”的学者口吻,而是故做随意地拿起手中的报纸向女主人公发表陈词,让观众在合理的情节设置中十足地体会到男主人公借口的矫情。男主人公两次出走以重大时局变化为借口,要比原著毫无借故地出走更容易让中国观众接受。 </p><p> 中国版的《来信》把故事的发生地由奥地利的维也纳和因斯布卢克换成了四个不同的中国城镇,分别是北平,山东海边,四川江边小镇和繁华的内陆都市。而这四个地点又是与时间安排紧密联系的。</p><p> 故事发生的原点是30年代的北平,之所以把这个原点定在北平,我想导演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与情节安排相适应。男主人公身为文化界的名人,需要把他安排在像北平这样的文化中心。二是,身为导演的徐静蕾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女孩,她自身的家乡情节也可能是她把北京作为自己电影的故事发生地的重要因素。另外,徐静蕾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30,40年代的上海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故事了,既照顾到故事发生地的代表性又不至于落入俗套,也是她最终选择北京的原因。</p><p> 影片中把女主人公的继父定为山东人,这一地方人物选拔也是与中国人对地方特色的认识的一种谙合。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山东人是质朴,粗犷而塌实的。对一个带着年少女儿的中年寡妇而言,这样的再婚对象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既然继父的人选是山东人,影片中出现的第二个典型地点选在胶东海湾也是很自然的。而且略带凄楚的海边傍晚也与当时女主人公的心境是搭调的。第三个地点是四川江边小镇。当时抗战爆发,难民四处流散,逃往相对安全的内陆小镇是女主人公的最佳选择。而第四个地点选在内陆繁华的都市,联系影片前后情节应该与四川江边小镇距离不远,而且加之当时身处交际场的女主人公身份及其交往对象,这个地点的安排也是合理的。</p><p> 影片先后出现了四个不同的地点,女主人公出现在多个不同地点的人生轨迹,是否也暗示了她颠沛无定的生活,为人物凭添了几许哀凉?</p><p> 纵观影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是成功的。而且时空一直保持着一种确凿的、合理的联系,为影片的移植选择了合适的天时与地利。</p><p> 典型中国物象的适时出现,是来信移植后适应水土的关键。一声声沉闷、厚重的邮戳响印刻在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扣开了影片静谧、凄婉的大幕。送信人转动的车论载着陌生女人的来信向它的接受者靠近。接着,镜头摇向了一辆同样行驶着的黄包车,男主人公出现了,信与主人均到达目的地后,仆人端出了一碗地道的北京炸酱面,提示男主人公过生日。在以上这段影片序幕中,完全是依靠几个典型的中国物象串接起了不相关的人和事。</p><p> 沉闷的邮戳响既营造里一种压抑的氛围,也自然地引出了来信。从送信人转动的车轮到黄包车转动的车轮这次巧妙的蒙太奇串接,建立了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男主人公的联系。极富京味的炸酱面谙合了生日吃面的中国传统,也道出了影片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日子——男主人公的生日。《来信》开片即出现了颇具中国特殊的物象,使得影片一开始便升腾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先入为主地占据了观众的意想世界,为移植做了很好的蓄势。</p><p> 独具中国特色的交通工具——黄包车,尤为值得注意,它的每次出现都会引发故事情节的推进。很有意思的是每次黄包车上的乘客不是男主人公,即是女主人公,亦或是两人共乘。黄包车的第一次出现是把阔别6年的青年女主人公重新拉回了北平的里巷。而多年之后的邂逅,两主人公分乘着两辆黄包车,女主人公 勇敢地直视着对面的男主人公,这样的凝视使她彻彻底底的“掉进了自己命运”。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狭路相逢”的促成是停在胡同里的运煤骆驼。30,40年代的北京城,来自西北的运煤驼队是胡同里巷常见场景,这场景的安排非老北京的提携是想象不出来的。黄包车上的有一动人情景是女主人公再一次地被遗忘。其实,已是男主人公孩子的母亲的女主人公,在男主人公的记忆里仍是一个陌生的女人,甚至是一个陌生的妓女,即便是在女主人公做出了她从前从未有过的提示后。此时,女主人公从男主人公的寓所里出来,坐上了颠簸摇晃的黄包车,那摇晃似乎要摇碎女主人公那颗伤透的心。眼里噙着泪水的她,绝望却依然固执,但似乎永远不会为这个“爱你,与你无关”的。</p> <p>小组成员:姜昱琪 张耀今 韩清海 孙浩楠</p><p>指导教师:姜贺</p><p>2018级影视摄影与制作一区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