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庄园

莫 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氏庄园——平湖历史文化建筑代表,坐落平湖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河头街区东隅,历百年沧桑历史而深蕴文化记忆,经世纪壮阔波澜而静守流变时光。</p><p class="ql-block">莫氏庄园正门</p><p class="ql-block">莫氏庄园是当地豪绅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之所。清康熙年间,莫家由福建兴化县迁至平湖乍浦。同治年间,莫放梅承继父亲莫仕高木材生意,成为平湖一带数一数二的富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莫放梅于平湖城内之鸣珂里(今称南河头)购买8户人家的民房,在筹备7年后的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工建设。用时三年、耗费白银10万两建成的莫氏庄园,占地7亩,有大小房间70余间,属典型封闭式木结构第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1949年庄园被收归国有,1964年改为平湖县地主庄园陈列馆,1985年恢复古民居原貌并改名平湖莫氏庄园陈列馆。198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网师园、采衣堂、卢宅、退思园、春在楼共称“江南六大厅堂”。</p><p class="ql-block">莫氏庄园全景</p><p class="ql-block">莫氏庄园集江南建筑文化和艺术精华于一身,浸融时代变迁印迹。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让庄园整体感强烈的同时不失其建筑的独立性,中轴线上自南往北依次为轿厅、正厅、过厅、堂楼厅,公共性、半公共性、隐私性兼具,应合前堂后室传统布局。依中轴线向左右次第扩展,形成东、西轴线。东侧有祠堂、帐房、花厅、佛堂、厨房,西侧有前、后花园、书房、卧室等。而转曲有序的回廊、贯穿南北的避弄等,则将单体的厅、堂、斋、室连接起来,单体间自成格局,整体又分合有度、严谨规整。</p><p class="ql-block">庄园黑漆实木正门6扇,置门钉13000多枚,两侧“肃静”“回避”和“候补江苏直隶州知州”等仪仗牌,是莫放梅花24万两白银捐买“候补江苏直隶州知州三品衔二品封典”的特殊写照,民宅也因此带上官邸色彩。迈过砖榫相衔、韵味十足的水磨砖雕仪门,无论是门罩中“德正应和”字碑,抑或蝙蝠、兰草、梅花、喜鹊、鱼跃龙门等雕刻,尽显中国传统美好的寓意和建筑传统雕刻的风采。西书房别有情趣的八角门、东花厅精致灵巧的棂格圆门、正厅后顿觉豁然开朗的屏门……每走过一扇门,都能感受古建筑里的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正厅布置颇有法度:正上方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春晖堂”斗字匾额,居中则是运笔简洁、人物生动的“五儒图”,两侧“五伦之中自有乐趣,六经以外别无文章”对联字迹遒劲飘逸;东西两侧立柱有同治年间状元、末帝溥仪之师陆润庠写木刻楹联:衔其山川拾其香草,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厅内台桌几椅全为红木雕花上品,厅前20扇4米落地窗门工艺精湛。至于迎来送往、停轿备茶的轿厅,歇山顶下、半亭而立的过厅,女眷起居、温和闲适的女厅,邀朋集友、清新雅致的花厅,学习作乐、邀友雅集的西书房,收租理财、自称“莫政善栈”的账房,还有三眼七星灶氤氲水汽的厨房,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祠堂,参禅念佛、以求超脱的佛堂……三步一转、五步一拐的每一处,都仿若有当年的怡然自得。</p><p class="ql-block">花园钟灵毓秀,灵动喷薄。东花园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秀美而庄重,1991年重修后取名“婴山”以示其小。前花园水池源甘河活水,旁垒狮、鹰、犬状太湖石,墙隅植竹数丛,静观之意贯穿其中。后花园落位书房西北端,布局灵活又因地制宜,园中湖石假山玲珑剔透、藤蔓攀绕,旁植金桂、黄杨、蜡梅等,小而不见局促,全无雍塞之感。</p><p class="ql-block">抬眼风火墙,推开厚重门,近代中国社会名门望族的气息犹存。莫放梅妻子,平湖豪族丙戌进士、赏戴花翎、四品顶戴二品封典、户部郎中葛毓珊之女莫葛氏;曾从朱家角赖嵩兰先生习医,一度身任平湖中医协会会长,善昆曲、琵琶,闻名江浙的长子莫孟韬;吟诗作画皆善,更以篆刻见长,兼办钱庄、米行的次子莫仲陶;毕业于浙江法政学校,擅书法、喜昆曲,著《邛庐诗存》诗集的季子莫季平;国学生,赏戴蓝翎,中书科中书的三子莫叔夷;浙江大学农业系肄业,抗战期间经营“横山洋行”,后任平湖县永丰镇镇长的孙子莫子驺,房间展陈里依稀看到的是聚族而居又境遇不同的人生。而莫放梅孙子辈居住的堂楼,无论是弧形的天花顶、家具上的罗马柱,还是美式的收音机、铜质的吊灯、真皮的沙发和台式风扇、影星海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风日渐的烙印尽显无遗。</p><p class="ql-block">风烟已逝、旧园还在,园居合一的建筑犹如社会生活的缩影,静静展示着当年的风华。《红楼梦》《聊斋》《家》《春》《秋》《画魂》《少林小子》《济公》《梧桐雨》《原野》《半生缘》等一百余部影视剧集的拍摄也让这百年古宅的建筑意蕴已然是活了出来。地址:浙江省平湖市人民西路39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8:30-16:45(16:30停止售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门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边公交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莫氏庄园 - 公交站 39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途经公交车: 平湖5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民东路 - 公交站 261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途经公交车: 平湖5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隍庙 - 公交站 292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途经公交车: 平湖10路 平湖1路内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红大药房 - 公交站 332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途经公交车: 平湖10路 平湖1路内环 平湖2路/k2路内环 平湖2路/k2路外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驾参考路线:从平湖客运中心到南环路,行驶180米;右转,进入南环路,行驶410米;右转,进入零七省道,行驶1.5公里;右转,进入胜利路,行驶580米;左转,进入新华南路,行驶2.3公里;请直行,进入新华中路,行驶450米;右转,进入人民西路,行驶530米;到达莫氏庄园</p> <p>参观平湖莫氏庄园。</p><p>游在此间,心有所触动。</p><p>莫氏庄园位于嘉兴平湖市南河头东首,是清末大地主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的大型封闭式古民居建筑群,为江南六大厅堂之一。</p><p>文献记载,清康熙年间,莫家由福建兴化县迁至平湖乍浦。到了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不久,江南一带由于战后重建,木材需求量很大。于是,莫放梅之父莫仕高开始经营木材生意,颇为成功。莫放梅继承父业,积累下丰厚的家产。</p><p>清光绪十六年(1890),莫放梅在平湖城内之鸣珂里(今称南河头)购买了八户人家的民房,经过七年的筹备,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建造莫氏庄园,历时三年,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完工,耗资白银十万两。庄园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大小房间七十七间,并在四周以六米高的风火墙与外界相隔绝。</p><p>莫放梅在庄园落成后的第二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花了24万两白银捐买了“候补江苏直隶州知州三品衔二品封典”官职。于是门厅里有了一套“肃静”、“回避”等的仪仗执事,轿厅里则有了绿呢官轿。因此,这座民宅也带上了官邸的色彩,成为本地财势俱盛的显赫门第。</p><p>大富了还需大贵,中国的富与贵,总是有着太多的牵连。而又富又贵之后呢,往往开始改头换面,开始营造乐善好施的形象了。庄园的一对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下联:博施济众定裕后昆。似乎是在洗白财产的来源,并表明富贵后不忘回馈社会的立场。</p><p>莫放梅祖孙三代相继在此居住了半个多世纪。1949年,庄园被收归国有,50年代作为驻平湖部队首长住所,1964年起改为平湖县地主庄园陈列馆,并籍此躲过文革劫难。1985年,庄园恢复古民居原貌,改名为平湖莫氏庄园陈列馆。从1981年起,《半生缘》、《红楼梦》等一百多部影视剧陆续在此取景。</p><p>再说一说莫氏庄园的几个主要人物。</p><p>莫放梅共有四个儿子,各以孟、仲、叔、季辈份排列。</p><p>大儿子莫孟韬(1877-1932)曾从朱家角赖嵩兰先生习医,一度身任平湖中医协会会长之职,善昆曲、琵琶,闻名江浙。晚年信佛,号如如居士,在花厅西北端设有佛堂一间。</p><p>二儿子莫仲陶(1880~1960),名文埙,号半聋山翁,吟诗作画皆善,更以篆刻见长,闲时抽鸦片也是他的嗜好之一。莫仲陶除主营田业外,还兼办钱庄、米行等。</p><p>莫叔夷是莫放梅的三儿子。莫叔夷(1884-1971),名文均。国学生,赏戴蓝翎,中书科中书。除以田业为主外,还经营钱庄、茧行和米行等。</p><p>四儿子莫季平(1887-1968),名文圻,字邛庐,别署梁园旧客,毕业于浙江法政学校。擅书法,喜昆曲,著有《邛庐诗存》诗集。</p><p>莫放梅之孙、莫叔夷之子莫子驺(1911~1985),浙江大学农业系肄业。抗战时,曾与日商共同经营"横山洋行"。1945年11月任平湖县永丰镇镇长,1946年1月永丰、启元两镇并入当湖镇后,莫子驺升任合并后的当湖镇镇长。</p><p>由于出身富贵,莫家四子及其子孙大都成为当年平湖有名望之人</p> <p>走进平湖莫氏庄园的前门,仪门是一座水磨砖雕门楼。门罩的正反面刻有“德正应和“和“金镂垂基“字碑,兜肚上刻有四幅捧寿的四蝠(福)图和梅兰竹菊四君子及“桃园三结义“等三国人物故事,砖枋上雕镂福禄寿三星人物和暗八仙等,下枋雕的鲤鱼跳龙门更是栩栩如生。两扇黑漆楠木大门和七十厘米高的门坎,则暗示了莫家的显赫门第。门厅两旁有清朝官衙的仪仗牌,上写“肃静”、“回避”、“江苏候补直隶州知州”、“钦加三品衔”等,这是宅主人莫放梅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花银子买来的官。至于花了多少银子,说法不一:最早是当年莫氏庄园作为阶级斗争教育场所解说词中的“24万两”,此说一直沿用到前二三年;最近这些说法都靠不住。</p><p> </p><p>  清朝从康熙五十年开始实行“永不加赋”的政策。所以朝廷每年的收入大体是个定数,正常的支出也是个定数。这样碰到特殊情况,如打仗、黄河决口、大的灾荒,没钱怎么办?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捐纳,俗话就是卖官,这也是前几个朝代就有的做法。清朝捐纳制度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统一管理,捐得的钱统一交户部国库,专项用于赈灾、水利、军事等。捐纳者也要有品德和一定的学历资格,乡邻要具结担保,给他开清白证明。第二,明码标价。什么官,多少钱,它是有规定的。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第三,官多缺儿少。捐的官很多,真正任职的少。第四,越捐越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便使捐纳泛滥。在晚清,除了读书人捐纳外,大工商业者捐官也比较多。当时的中国,官本位观念十分厉害,只有当官才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能光宗耀祖。所以许多人有了钱后,就想当官,或者至少有个官衔。再一个原因就是工商业者在经营中,外遭外国资本的排斥,内受本国各级封建衙门的干扰、刁难、勒索,各种捐税的摊派,使中小企业难以应付。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打交道和求得减免各种厘税的优惠,他们选择了捐官的办法。</p><p> </p><p>  我国在上个世纪初,一开始就遭遇一场巨大的灾难。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接着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向各国赔款白银4亿5000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这一年,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命运,宣布实行新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停止捐纳。但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谕令不久,又因各省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推行新政经费无着落而再行开捐。当时正逢宣布废八股、停科举,大批生员仕途受阻,因此争抢购买官衔爵位,捐纳再次大泛滥。莫放梅的江苏直隶州知州官衔也正是在捐钱升爵为官。</p><p> </p><p>  直隶州知州的官衔略低于知府,一般为正五品。按上文所说的捐官价钱,他捐出的银子应该是三千多两;考虑到还有个“钦加三品衔”的破格待遇,那最多也不会超过5000两。一两银子当时可兑换一个半银元,三千多两银子约可换5000个银元。那年代平湖每人每月的工资水平大体是:农村男工4元、女工3元,城镇商业店员8至12元。可见即使是5000两银子,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p><p> </p><p>  莫放梅捐的官只是一个虚衔,他也明知不可能真正做官的,只是以此来提高自己及家族的社会地位而已。但当时的平湖士族对这种买来的官衔并不看重,民国十四年(1925)修的《平湖县续志》在人物卷中写了莫放梅,一段话70多个字,只说他长于画兰,博收名人书画等,只字未提他曾有的官衔。</p> <p>春晖堂是整座庄园的主体建筑,是主人议事、宴请、举行家族大典的地方,“春晖堂”三字系明代董其昌手迹,正厅高敞宽广,整堂家具皆采用紫檀精制而成,气度不凡堪称极品。女厅“云浦草堂”坐落于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系二层建筑。楼上是眷属起居之所,楼下则是女主人接待和应酬女宾的地方,厅内的榉木家具造就出一种闲适温和的气氛。</p><p><br></p><p>至此,认识一下庄园的主人了,他叫莫放梅。莫家先人早年从福建移居平湖乍浦,福建人是很能做生意的,就像如今莆田人统治民营医院一样。那时的乍浦是江南的出海港(没上海什么事),附近又有海盐基地,盐铁表面上是皇家专营(国有)的,其实漏洞百出,只要搞得定就能官商互利。但莫家没有做私盐,他们长期从事木材生意,本来也只图奔个小康,可没想到时来运转了。太平天国长毛暴动,江南变成主战场,李秀成和李鸿章相持多年,最后连外国的“洋枪队”、“常胜军”也加入团战,兵火过处,十屋九焚。粤匪被镇压后,又值洋务运动的改革开放,到处都在搞房地产,一时木材的需求量激增(就像如今的钢铁水泥一样)。莫家抓住机遇,投资木材市场,南方的木材通过海运源源不断地运抵乍浦,从而获取了巨额利润。发了财以后莫家广置田产,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并花费大量白银,历时三年建成了莫氏庄园。莫氏父子进驻以后,又继续捐银获得候补知州的三品官衔,就如同现在的成功企业家要加一个政协委员头衔一样,明知是虚,但富后求贵,古今一同。这样民居的莫氏庄园变成官邸,有了“肃静”、“回避”的唬人招牌。可惜世事难料风云无常,莫家的庄园也只进行了半个世纪,在一场更大的斗地主牌局以后,莫家后人走出家门,徙移上海,从此莫氏庄园好在平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没有大拆大建的折腾莫氏庄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因此我们也能看到百年以后的情景再现。</p><p><br></p><p>有空常走走,无事多看看,浮生醉梦中,再偷半日闲。</p> <p>莫氏庄园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坐落在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河头街道的东首,是当地豪绅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之所。清康熙年间,莫家由福建兴化县迁至平湖乍浦。到了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不久,江南一带由于战后重建,木材需求量很大。于是,莫放梅之父莫仕高开始经营木材生意,颇为成功。莫放梅继承父业,积累下丰厚的家产,成为平湖一带数一数二的富商。除了是一个商人外,莫放梅还是一位具有艺术素养的书画家和篆刻家。清光绪十六年[1890],莫放梅在平湖城内之鸣珂里[今称南河头]购买了八户人家的民房,经过七年的筹备,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建造这座庄园,历时三年,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完工。庄园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大小房间七十余间,耗资白银十万两。</p><p>1949年,庄园被收归国有,50年代作为驻平湖部队首长住所,1964年起改为平湖县地主庄园陈列馆,并籍此躲过文革劫难。1985年,庄园恢复古民居原貌,改名为平湖莫氏庄园陈列馆。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平湖莫氏庄园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又通过省旅游局评审,被列为三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p><p>通观整座莫氏庄园,建筑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彰显中国古建之美。其完整的建筑,丰富的实物,典型的风格,堪称江南独步, 赢得了中外游客的普遍赞誉和口碑,有"江南故宫"之美称。同时,其特殊的艺术魅力也倾倒了众多影视界的朋友,自一九八一年以来已有〖红楼梦〗、〖家春秋〗、〖梧桐雨〗、〖原野〗、〖半生缘〗、〖画魂〗等近千部集电影、电视在这里拍摄。昔日豪族的华屋已成为今日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的极好去处。</p><p>如今的莫氏庄园就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精神矍烁的老人,伫立在南河头,向世人展现着其古老的历史、沉厚的底蕴和丰富的文化。</p><p>整座庄园坐北朝南,沿街靠河,水陆交通方便,并以六米多高的风火墙将整座庄园围合成具有强烈封闭性的整体,系典型的江南木构架结构园居合一的第宅建筑群。庄园的建筑布局按照东、中、西三组,南北纵深四进排列。在中轴线上自南往北依次是轿厅、正厅、过厅、堂楼厅,前后建筑按渐进次序排列,从公共性、半公共性逐渐过渡到隐私性,应合了前堂后室的传统布局;同时依中轴线向左右次第扩展,形成东、西轴线。东侧有祠堂、帐房、花厅、佛堂、厨房,西侧有前、后花园、书房、卧室等;通过转曲有序的回廊,贯穿南北的避弄等小建筑,将单体的厅、堂、斋、室连接起来,形成单体间自成格局、弘扬个性,整体上又分合有度、严谨规整的统一体系,以有限的面积营造了无限的空间。</p><p>莫氏庄园在门窗的设计和运用中采取了多种手法,并结合环境和建筑功用的区别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以衬托气氛。西书房门窗的结构与其它建筑单体就有不同,它以八角形为主,显得轻松和雅致,在门窗上且缀有棂格以增加层次,玻璃的大量运用以改善书房采光效果。</p><p>正门位于庄园的东南角,符合古建筑中民居大门避讳中轴线的规则。正门分为三间,左右两间称为「塾」,实为门房间,为一般人出入处;中间一间称为明间,是主人和贵宾出入的地方,左右陈设有「肃静」、「回避」、「候补江苏直隶州知州」等仪仗牌。这是莫放梅在庄园落成后的第二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花了24万两白银捐买了「候补江苏直隶州知州三品衔二品封典」官职后,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殊身份特意陈列的。因此,这座民宅也带上了官邸的色彩,成为本地财势俱盛的显赫门第。</p><p>过正门左转即是仪门。仪门,又称塞门或称二门、户。这是一座工艺精湛的水磨砖雕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非常精细,下面上方刻着「福、禄、寿」三个神仙,寓意主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官运亨通」。门罩中间的「德正应和」字碑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门罩两旁各有一个四边形,四个角上有四只蝙蝠的图案,代表有福气、福来。左右两旁的挂落有代表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透雕图案,寓意高风亮节。砖雕下是两扇一千多斤重的楠木黑漆大门,虽然经历百年风雨沧桑,依然给人以庭院深深的感觉。门下是70公分高的门槛。在古代,高门槛是身份的象征,是主人炫耀地位的一种方式,只有在贵客来时才可以卸掉。跨过高门槛后,可以转过身来再欣赏一下背面的砖雕:「金镂垂基」包涵着主人对后代的美好祝愿,「古城会」、「挂印封金」、「桃园三结义」等生动的三国故事寓意「忠义」。上方的「暗八仙」是传说中八仙手中的兵器,寓意神仙降临、喜庆吉祥。下方的「鲤鱼跳龙门」寓意登科之喜,左右各有两幅梅花图案,梅枝上隐约可以见喜鹊,意为喜鹊登梅,喜上眉梢。整座砖雕门楼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却依然保存完好,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工匠的技术水平。</p><p>跨过仪门便是来到了中轴线。院中面北的黑瓦白墙上有阳文"鸿禧"两字,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整个庄园的中轴线。此墙俗称照壁或影壁,古代又称屏,因它与封建礼仪活动的中心→正厅相对而立,宾客走过此墙与主人开始行相见之礼,以示肃敬,而在古代汉语中"萧"和"肃"相通,故此墙又称萧墙。中轴线的第一幢建筑便是轿厅。</p><p>轿厅又称茶厅,是主人迎宾送客、停轿备茶的地方。轿厅东面停着一顶象征主人三品官身份的绿呢大轿,西边停着主人便服出行时坐的藤轿。</p><p>"春晖堂」作为正厅,是主人议事、典礼,举行重大节庆活动的场所。「厅,听事也,堂者当事也」[〖释名〗],因此室内布置、厅堂陈设极具法度。居中一幅绘有福、禄、寿三星之八尺中堂,两侧挂「五伦之中自有乐趣,六经以外别无文章」,「志行勤修敬抑传为世德,人伦瞻仰勋爵命于王廷」两幅对联,文字隽永,古色古香,从浓烈的家族气氛中透出不俗的风雅。正上方是明朝书法家、万历进士、礼部尚书董其昌所书「春晖堂」斗字匾额[系异地拓用],墨迹率易中透得秀色,使满堂儒风顿生。东、西两柱挂着清同治状元、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的一对楹联:「衔其山川拾其香草,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含义深刻,给厅堂添色生辉。东、西两序缀有六幅山水画轴。书法美妙,画笔流畅。游人至此,能不驻足赞叹美辞不绝乎?再从家具陈设上看,整堂家具布置格局规整,注重礼制,按尊卑、贵贱、主客相应排列,八仙桌、太师椅和各式茶几、天然几、供桌等,都采用上品紫檀制作而成。这些家具既是日用品,又是艺术品。总之,正厅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是:壮重、典雅、规范。</p><p>四、其他建筑</p><p>中华民族之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崇文有加,故反映在庄园单体建筑中,书房、花园等建筑的设计也风格独具。</p><p>书房位于右轴线,正厅之西侧。南望前花园,拳石勺水。园中一水池,其源于甘河。水贵有源,水有源方为活,该池活水有源,水波不惊。池旁垒以湖水冲击而成的呈狮、鹰、犬状的太湖石,块块活灵活现,似有生气。墙隅植竹数丛,花树一角,微风乍起,翠绿摇曳,静中有动,景中生情。置身园中可春看桃红,秋闻桂香,夏听幽篁低语,冬赏傲雪蜡梅,四季风光尽收方土之中,既有自然之气,又寓自然之理。庭院主静观之立意贯穿其中,恰到妙处。笔者有感而发,以诗记之:「塑上枝头梅色新,和煦种得万千银。粉墙竹影弄薰风,西风吹落遍地金。」于此等鸟语花香之中吟诗作画,信步闲庭,油然而生无穷乐趣。书房中间置一门空式博古架,将整间书房一分为二,且与前后两扇蝴蝶门遥相呼应,层次清晰,分合恰到好处。前间摆书案文几,上设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水盂笔筒一应俱全。后间,临窗一琴桌,居中置清式红木桌、椅、几,乃文朋诗友、骚人墨客邀集之所,或品茗赏景,或弈棋操琴,怡怡然怀古吟志,寄兴养性,情趣盎然。</p><p>后花园落位于书房之西北端,其布局以灵活见长,因地制宜,曲直有度,适于直就直,宜于曲则曲。园中湖石假山玲珑剔透,瘦、漏、透、皱俱全,藤蔓攀绕其上,又添得几分情趣。旁植金桂、黄杨、蜡梅等名花嘉树,墙根屋角,芭蕉分翠,咫尺空间,移天缩地,尽现深广境界,小而不见局促,全无雍塞之感。形成了书房贯通前后花园之势,来自花园的自然光线进入室内,从而使整个书房的透明度骤然增加,丰富了光影效果,既增加了视觉上的纵深感,又使外部庭院之假山、树木、花草、鱼鸟与书房相互衬托,起到了借景和对景的效果,幽中生趣,余味无穷。巧妙因借、有法无式、因势利导的造园手法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p><p>缀有织巧的挂落,设有吴王靠[传说吴王靠乃春秋时吴王夫差特为西施所设计,而平湖当时属吴地,故吴王靠之起源应于平湖一带]的回廊布局于书房北角,与后花园相傍,前通书房、春晖堂,后达内室、堂楼厅。壁上书条石刻着「清风明月之廊」的廊名。据考,字为清朝书法家包世臣所书,而文则出于苏东坡〖点绛唇〗「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回廊与书房遥相呼应,添得许多诗情画意。望日之夜,倚廊而息,清风徐来,圆月高悬,感悟苏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的旷达之情,自有一种悠然超尘的感觉。回廊的上层筑有走马楼,它使右轴线楼上各卧室彼此贯连。走马楼紧傍后花园,黄杨追脊,桂枝探窗,香气袭人。陈从周教授在〖说园〗中曾有一段精辟之说:「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于楼。」确实,每当落日西沉之时,人倚西楼,夕阳无语,溶金与疏影共生。此时之庄园建筑已升华为一种综合的艺术佳品。置身其中,不由得想起卞之琳的名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欣赏之余,浮想联翩,乐不思返矣。</p><p>座落于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建筑是堂楼厅。堂楼厅为二层建筑,楼上卧室是眷属起居之所,楼下女厅[后为云浦草堂]乃应酬女宾之地。将堂楼厅置于三组四进建筑之最后一进,顺应了整座庄园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层次布局风格。作为卧室,将其安排在最后一进既符合了前堂后寝之传统格局,又遵循了先登堂后入室的社会规范,故属「合情合理」。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女客不得入正厅,传有妇女不登大雅之堂、男女内外有别之说。因此将女厅独立布局于最后一进,无论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从传统的伦理等因素来考虑,也都显得适度得体。妇女恪守礼节,深居简出的情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庄园建筑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实物例证。</p><p>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步于世界,一向有「第五立面」之美称。常见的有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等。封建社会对于屋顶的形式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度,一般以重檐庑殿为最尊,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悬山次之,硬山再次之,且庶民不许筑庑殿顶和歇山顶。由于屋顶形式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式不同之屋脊,如:正脊、戗脊、垂脊、岔脊等。在各式脊上堆砌各种饰件是中国古建筑的又一传统。同样,莫氏庄园群体建筑在屋顶的修饰上也毫不例外地因袭了古制。飞檐翘角的屋顶,塞门、轿厅、正厅、退厅、堂楼厅屋脊上的龙吻、鲤鱼跳龙门、双狮戏球、龙凤呈祥、仙人指路、狮马神兽、刘海戏金蟾等等,姿态各异,各有千秋,再衬托以浩浩蓝天为背景,俨然是一幅名家水墨大手笔。〖诗·小雅·斯干〗中「如鸟斯革,如 斯飞」的意境,在追求动态美的古建筑屋檐设计上得到了生动再现。</p><p>综上所述,咱们从莫氏庄园的群体建筑中清晰地窥得了中国古建筑精华之一二;并向人们证明了中国古建筑不仅是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建筑本身的技术和艺术,同时还是这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的综合反映,是社会的缩影,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象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莫氏庄园保存至今已过百年,百年来风雨沧桑,而庄园建筑丰采依旧。作为劳动人民智慧之结晶,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瑰宝的古代建筑,其设计之风格,布局之手法,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新兴建筑中亦越来越多地得到借鉴和运用。</p><p>"小巧玲珑楼阁,对称错落厢房。闹中取静隔围墙,当湖四合院,冬暖夏风凉。布局江南特色,造型中古遗光。呢喃燕子绕回廊,似云‘今胜昔,正道是沧桑’」[当湖莫氏庄园已作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担負起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之重任,为人们提供多方面的精神食粮,使人们在观赏中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得到熏陶,受到启迪。</p><p><br></p> <p>莫氏庄园共有客厅三个,不同的客人被安排在不同的客厅接待。这是东轴线的东花厅,招待的都是比较熟悉的客人,随意性较强,一整套小巧、典雅的红木家具营造出闲雅的气氛。花厅东南临窗处有一块70公分见方的砖。此砖名这金砖,又叫京砖,是明清时期在苏州专为皇宫建筑烧制的,有一些流散于民间,便被富商豪绅收藏,既作观赏之用,又显示了身份和地位,还可以用笔沾了水后练习书法,省却了纸墨。东轴线的南楼比主人的房间显得低矮些,由管家居住,现放置了几个展柜,展示明末清初的流通货币、债卷、早期银行、钱庄折子等;北楼则是莫放梅夫人的房间,分为书房、起坐间、卧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莫仲陶[莫放梅二儿子]、莫季萍[莫放梅四儿子]邀集当地权贵、豪绅、文士在此成立"诗钟会",经常吟诗应对于期间。</p><p>东花园,位于庄园东侧"邛庐"之南面。莫氏庄园里有三座花园,东轴线上的东花园是最大的一个,小桥流水、楼台亭阁,应有尽有,秀美而庄重。其实东花园在解放后已慢慢荒芜。此园于1991年重修,除风火墙外其他已非原样旧貌,修缮后取名为"婴山",以示其小。园中半廊及楼阁系按莫氏后代回忆后,于2001年按原貌重新复原,修缮所用木、瓦等构件皆系收集之清末旧物移用而成。这也是莫氏庄园唯一一处经过现代修缮的非原物建筑。</p><p>莫家的厨房是一个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大户人家的厨房间。莫氏家族原有厨房四间,每个儿子各占一间。咱们现在看到的位于东轴线上的厨房原属二少爷莫仲陶的,其余三间厨房已于六十年代被拆。厨房中的灶头是具有江南民间特色的彩绘「七星三眼灶」。灶上中间三个大锅烧饭,两口中锅炒菜,外面两个锅用来洗碗,灶后有三个烧火的炉膛。灶上的彩绘丰富,都是民间常用的一些吉祥图案,还陈列着灶神菩萨。厨房中还陈列有石磨、水缸、提盒等厨房用品。</p><p>东花园的北面有一座独门独院的单体建筑,石库门上有「邛庐」砖匾。这幢外观为二楼、实为三层的暗三楼建筑,是莫放梅四子莫季萍[字邛庐]在1925年所建,俗称「东三楼、广三间」。楼上为卧室,楼下为书房兼客厅。由于是民国时期建筑,故而其风格与庄园总体风格略有不同。</p><p>庄园东轴线建筑间有一条连接前后门,专供佣人、女眷走的弄堂,称为避弄。避弄一侧有个佛堂,系莫放梅长子莫孟韬念经拜佛之地。莫孟韬[1877→-1932],讳文堪,字逸安,晚年信佛,号如如居士。"年逾艾服,……于是遁入三摩提皈依谛闲法师于宁波观宗寺",后入上海佛教会,早晚课诵,参禅念佛,以求超脱。在佛堂中人们还可以看到莫居士当年诵经时所用的木鱼。</p><p>正厅位于庄园中轴线上的第三进,厅前庭院里种着百年的玉兰和金桂,寓意「金玉满堂」,象征富贵。正厅的布置颇有法度:正上方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写的「春晖堂」匾额,居中是一幅运笔简洁、人物生动的「五儒图」,两侧是一幅对联:「五伦之中自有乐趣,六经以外别无文章」,字迹遒劲飘逸,颇显功力。东西两侧柱子上,是同治年间状元、末帝溥仪之师陆润庠写的木刻楹联:衔其山川拾其香草,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厅内家俱陈设古色古香,台桌几椅全属于红木雕花上品,尽显宝贵端庄气派。厅前有20扇4米高的落地窗门,气度非凡:上半部为「万」字形窗棂,连接处都用榫卯连接,工艺精湛;下半部刻有蝙蝠、仙鹿和寿字,寓意有福、有禄、长寿。轩廊梁上还有石榴、佛手,象征多子多孙、福寿无疆。</p><p>过厅与正厅明间以屏门相隔,实际上是正厅的一部分,既可作为客人回避之所,又可是主人迎宾之前的整衣之处。过厅屋顶是具有观赏性的歇山顶,正中脊梁上有龙凤呈祥的堆塑,两侧上翘的脊梁上堆砌着龙、凤、狮、马等蹲兽及暗八仙,用于驱魔防火。厅前有狮子戏球、狮子戏小狮、双凤戏牡丹等,两侧还有八卦飞鱼图,将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西轴线南端是庄园的第二个花园——前花园。花园中间凿一水池,水池周围以太湖石假山围绕,形态各异,别有一番情趣,园内植有翠竹、金桂、牡丹、腊梅、香樟等名花古树,以显超俗飘逸。</p><p>书房位于西轴线上,坐落于前后两个花园之间,故又称西书房,书房主人是莫放梅的二公子莫仲陶。一蝴蝶形的博古架将整个书房一分为二,前间置有书桌,是学习看书之所;后间置琴桌、古琴,乃主人邀请文人墨客吟诗作对、弈棋操琴、品茗赏景之处。书房四周采用玻璃落地长窗,采光良好,从室内看室外,别有一番情趣。</p><p>幽静的后花园位于书房旁边,园内假山、石笋、鱼池、芭蕉、腊梅、黄杨点缀其间,严整中见庄重,恬静中现生机,正统中求变化。整个花园借假山、古树分成三部分,似隔非隔,颇显层次和脉络。紧靠花园有一回廊,曰「明月清风之廊」,名取自于苏东坡的〖点绛唇〗,回廊上有美人靠。</p><p>莫放梅二子莫仲陶的卧室位于西轴线建筑楼上,前后二间,南间为卧室,北边套间是家人或亲朋品茗休闲的地方。房间窗下即是后花园,花开时节楼上满堂飘香。</p><p>连接西轴线前后楼的,是三步一转、五步一拐的走马楼。穿过走马廊就是佣人的房间了。</p><p>堂楼位于庄园中轴线的第四进,系二层建筑,楼上是莫氏家族孙辈们的居住区。这里的装修风格和摆设又有所不同,无论是弧形的天花顶,家具中的罗马柱,还是美式的收音机、铜质的吊灯、真皮沙发、台式风扇、影星海报,完全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格,留有浓厚的西风日渐之烙印。堂楼最西面一间,是莫氏孙辈中唯一从政的莫子驺居所。莫子驺是莫放梅三子莫叔夷之子,曾先后任平湖永丰镇镇长、新当湖镇[永丰、启元、当湖三镇合并]首任镇长。</p><p>堂楼下面是庄园的第三座客厅「女厅」[俗称「堂楼厅」,又名「云蒲草堂」],是莫氏族人接待女宾之所。厅内整套榉木家具造就出一种闲适、温和的气氛。而将女厅置于最后一进,更体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男女内外有别及妇女不登大雅之堂的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p><p>第四进建筑南侧是莫放梅三子莫叔夷的起居间,最东侧是莫孟韬的卧室。</p><p>莫氏庄园之建筑风格</p><p>综观世界各民族之建筑史,大凡都经过木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砖石结构三个发展阶段。而唯独我国古代却一直沿着以木构架为主体的轨迹发展。晃而不散、摇而不倒、墙倒柱立屋不塌的木结构建筑成为我国古建筑的主流,在世界古建筑史中堪称一帜独树。</p><p>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木建筑构件。从这些榫卯构件来推断,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史前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在那些有幸被保存下来的民居、厅堂等建筑中彪炳生辉,成为传之不朽的精神财富。莫氏庄园之建筑正是中华民族浩浩文化遗产中的涓涓细流。</p><p>一、莫氏庄园之建筑形式</p><p>莫氏庄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历时三载,耗银十万两,于光绪二十五年竣工。占地四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六百平方米,大小房屋七十余间。</p><p>中国民居的庭园形式一般分为二种。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建造主、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依着横轴线筑以对称之次要建筑,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四合院」;另一种则在纵轴线上依次筑以主、次要建筑,在其左右两侧用回廊的形式,采用「廊庑」的布局方法,将若干单体建筑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而作为民居的莫氏庄园其整体建筑正是属于第二种形式:在纵轴线上筑以轿厅、正厅、退厅、堂楼厅等主、次要建筑,再在其左右用转曲有序的回廊,贯通南北的避弄等小建筑形式,把单体的堂、厅、斋、室等建筑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单体间自成格局,整体上又形成严谨方整的统一体系,既互相有别又互相联系。有分有合,各具风格,从而达到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的境界。再围垣以石、砖、瓦砌成集防风、防火、防盗于一体之六米高的风火墙,与外界相隔绝。虽居市中,几无声嚣。中国民居中的「廊庑」布局手法明显贯穿于庄园设计之中。</p><p>中国园林之造园手法,一向有隔则深,畅则浅之说,通常小院一般以「隔」而旷其深。莫氏庄园在其总体设计上采用了「隔」的处理手法,各单体建筑之间皆施以围墙隔之,大园包小园,外园套内园,使空间愈隔愈有变化,愈隔愈显深旷。以有限面积营造无限空间,形成了江南典型的封闭式砖木结构第宅建筑群体。中国厅堂分为四种基本形式,即园林厅堂、第宅厅堂、衙署厅堂和寺庙厅堂,而莫氏庄园正是中国民居中第宅厅堂之典型实例。</p><p>二、完整的格局 舒畅的流线</p><p>中国传统建筑极讲究总体格局:完整的布局,舒畅的流线,左右对称,前后错落,高低有序。既重视单体的美观,又讲究整体的和谐。莫氏庄园正是将这些传统的建筑理论贯穿于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之中。</p><p>莫氏庄园整体建筑设计具有明确的走向和流线。首先,庄园的落位座北朝南,按阴阳五行原理,南属火,为阳;北属水,为阴。〖庄子·则阳〗中少知与大公调的问答有曰,问:「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答:「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老子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負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他们都把阴阳看作是万物运行和生成的原因,视其为行为之准则。所以庄园座北朝南,实为主人镇阴压邪、向明而治之精神寄托。同时,庄园所处的位置与当时县城主要民居街道鸣珂里[今南河头]相依,又紧傍东注东湖,西入塘河的甘河,符合古建筑靠街临河、水陆皆便的选址要求。「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先哲们通过诗句所反映的江南民宅择水而居的风俗,在莫氏庄园布局中得以清晰印证。沿路唯一的一座彩绘过街牌楼将人们的视线由街道引至庄园大门,显得既明了,又自然。庄园的大门,布置于整个建筑三组四进层次之东轴线上,顺应了周易八卦中坎宅巽门之吉位,并承继了古建筑民居大门违避主轴线的传统。这种大门的布局方法即使在北方的四合院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如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其大门开在东南角,进门左转才进入前院,然后引出中轴线。庄园大门为三开间,乃出入之门,左、右各有一塾。北京师范大学许嘉璐教授在〖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这样写道:「大门一般为三开间,当中一间为明间,左、右各一间,类似后代的门房,叫塾。过去私人聘请教师来家教授子弟叫私塾,就是因为最初以塾作教室。」〖尔雅·释宫〗中也有记载:「门侧之堂谓之塾。」可见庄园大门设计颇有章法。进入大门再折而向西便是仪门,后因与末代皇帝溥仪的仪字相同,故避讳称「塞门」。这是一座精雕细刻的水磨砖雕门楼,漆黑的千斤楠木大门,七十厘米高的门槛,须弥座上一对抱鼓石,鼓心游龙戏珠浮雕依旧很清晰。门罩上有呼之欲出的三国人物雕像,有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还有藏形匿影的暗八仙,衔接默契的砖质斗拱等等,这些既显威严,又不乏情趣。同时还可以使人们从建筑这个角度去重新理解「勾心斗角」、「门当户对」这些成语的本来含意,获得一些汉语演化的知识。跨过塞门之后,院中座南面北的黑瓦白墙是影壁。影壁又称照壁、屏、树或萧墙,成语「祸起萧墙」即指此墙。古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之分,故内屏的布置也显得颇有分寸。影壁正中「鸿禧」两字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整个庄园建筑之主线→中轴线。中轴线上各层次建筑按渐进次序布列,由公共性半公共性私人性逐渐过渡。入口和轿厅[亦称茶厅]是迎宾送客、停轿备茶之所,属公共性部分;正厅「春晖堂」是亲属、朋友礼仪活动之场所,是半公共性部分;最后过渡到私人性场所「堂楼厅」[包括卧室和女厅]。在东轴线西侧建有贯穿前后的狭窄长弄,供女眷和仆人行走,故称其为避弄[亦称备弄]取回避之意。这种层次分明,渐进的布局又恰好符合了前堂后室、前朝后寝,先登堂后入室的传统布局方式。然后,围绕主轴线再配以左右对称轴线,筑东西房间,置前后厅、园,设转角回廊、檐廊,形成了中、左、右三组四进严谨清晰的格局,使庄园的整体布局大小分合适度,前后错落有序。「平湖莫氏庄园具有江南民居特色,小巧玲珑,布局紧凑。这在江南,乃至全国也屈指可数。」</p><p>三、主体建筑「春晖堂」</p><p>古人云:「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故正厅是庄园的主体建筑,也是建筑群体中之核心部分。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宫室制度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准施斗拱、饰彩色。至清代,虽有所放宽,但基本上还是承袭了明制。置于中轴线之中间位置上的正厅「春晖堂」,朝南向阳,广为三间九架,此等宽敞的开间,这在当时的民宅中为数不多。正厅明间面宽一丈四尺八寸,次间面宽一丈一尺六寸,通面宽三丈八尺。</p> <p class="ql-block">庄园主人回家</p><p class="ql-block">其中白发老人离乡半个世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