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人生】彭德怀的苦难童年和婚姻悲剧

福全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苦难的童年</b></p><p>1936年7月,由北平几经辗转后深入陕北苏区的埃德加·斯诺,曾是“在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记》中,特地以大量篇幅穿插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众多党和红军领导人的生平身世。有关彭德怀身世的信息,斯诺在书中明确写道,这是彭德怀本人在宁夏东南预旺堡西方野战军司令部给他讲述的,并记述了彭德怀与他谈话时的具体情景:</p><p>“他在把这些青年时代和斗争的情况告诉我时,他手里执着一个用蒙古马鬃做的苍蝇拂,为了强调语气,漫不经心地随手挥舞着,一边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说说笑笑。这时有个通讯员送来了一束电报,他开始看电报时又突然成了一个严肃的司令员了。”</p><p>步入人生的晚年,具体说来就是1959年庐山会议后以及“文革”中被囚禁期间,彭德怀曾多次回忆过自己的生平身世:“他在自己的笔记里,在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信件中,在一份又一份的‘交代材料’上,写下了自出生以来的历历往事。”彭德怀的这些关于自己生平的回忆是“前期的叙述较后期为详”,他也曾以坚定的语气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因此,我对幼年的生活经历,一直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p><p>由此可见,彭德怀晚年对自己的生平尤其是对他青少年时期人生际遇的讲述,其客观性与真实性毋庸置疑。以此比对《西行漫记》中对彭德怀身世的记载即可发现,其中存在着若干明显的错讹之处。</p><p>未曾有过继母</p><p>《西行漫记》中曾经这样记载彭德怀的家庭出身:</p><p>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他6岁那年死了母亲,他的父亲续弦后,后母憎嫌彭德怀,将他送到一所老式私塾去念书,在那里常常挨老师打。有一次挨打时,他举起一条板凳,揍了老师一下,然后逃之夭夭。老师在本地法院告他,后母也趁机想把他赶出去。</p><p>他的父亲对这次吵架并不怎么在意,但是为了迁就妻子,就把这个摔凳子的儿子送到一个婶母那里去住。婶母很喜爱他,把他送进了一个所谓的新学堂。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个“激进派”的教师,提倡不信孝敬父母。</p><p>“我很赞成这种看法”,彭德怀说,“我回家后便向婶母说了。她吓了一跳。第二天就不让我去上学,受这种可恶的‘外国影响’”。他的祖母——看来是个残酷的专制魔王——听到他反对孝敬父母的话以后,“每逢初一月半、逢年过节、或者刮风下雨的日子”就跪下来祷告,祈求天雷打死这个不孝逆子。</p><p>接着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情,这最好用彭德怀自己的话来说:“我的祖母把我们统统看做是她的奴隶。她抽鸦片烟很厉害。我不喜欢闻鸦片烟,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忍受不住了,起身把她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她大发脾气,把全族人都叫来开了会,正式要求把我溺死……”</p><p>“当时族人已经准备执行她的要求。我的继母也赞成把我溺死,我的父亲说,既然这是一家的意见,他也不反对。这时我的舅舅站了出来,狠狠地责备我的父母没有把我教养好。他说这是他们的过失,因此孩子没有责任。”</p><p>“我的命得救了,但是我必须得离开家了。当时我才9岁,10月里天气很冷,我除了一身衣裤外身无长物。我的继母还想把我身上的衣裤留下,但我证明这不是她的,这是我生身的母亲给我做的。”</p><p>《彭德怀自述》的开篇也是对自己童年时代家庭生活状况的讲述。据彭德怀回忆:他1898年出生于一个下中农家庭;6岁读私塾,8岁时母死父病,因家贫如洗即废学,此时“伯祖父八十开外,祖母年过七十,三个弟弟无人照管,四弟半岁,母死后不到一月即饿死”;10岁时,家庭人员仍然有伯祖父、祖母、父亲和他们兄弟3个共6人;不满18岁入湘军当兵时“伯祖父已死,二弟当学徒去了”,家中“只有祖母、父亲和三弟3人”。而此后彭德怀家庭成员的情况,据《彭德怀传》记载:1922年8月彭德怀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后,曾留妻子刘坤模在家侍奉年老的祖母和病重的父亲,直到1924年夏和1925年春,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后才把妻子接至身边。</p><p>幼年丧母而又频遭继母的狠心虐待,作为亲历者一定是终身难以忘怀。但从上引《彭德怀自述》中的记载来看,彭德怀从未讲过母亲死后父亲续弦的情况,也从未谈及自己曾有由于继母的缘故被送与婶母抚养、婶母供他上新式学堂、9岁时就被赶出家门独自流浪的人生遭遇。此外遍查《彭德怀年谱》《彭德怀传》以及其他有关彭德怀的书籍与史料,均不见彭德怀曾经有过继母的任何记载。由此即可确定:彭德怀未曾有过继母,《西行漫记》中关于此点的记载定当有误。</p><p>▼影视剧剧照</p>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ackground-color: initial;">彭德怀一生的感情经历,总是笼罩着悲剧,让人扼腕叹息</b></h1><h1><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导言: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b></h1><p>这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一次战斗结束后写给彭德怀的。正如这首诗所写的一样,彭德怀一生出生入死久经沙场,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国元帅,中间从来没有过一次退缩。彭德怀性格和许多战场老兵一样性烈如火,喜欢骂人。不了解彭德怀感情经历的人可能认为,这样一位大大咧咧的将领,感情经历可能简单得多。其实我们仔细了解过后,才知道彭德怀原来内心如此细腻,但是一生感情经历都伴随着阴影。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久久难以释怀。</p><p>▼彭德怀故居</p> <p>▼彭德怀元帅</p> <p>▼彭德怀纪念馆</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与表妹周瑞莲凄楚的故事</b></p><p>彭德怀出身贫寒,性格刚毅、倔强。他“八岁时母死、父病,家贫如洗,即废学”牗引自《彭德怀自述》牘,为人看牛,在土煤窑做童工、打短工,吃尽了人世的苦楚。在彭德怀投身戎伍英武之名渐起之时,他忘不掉悲凉的初恋——他的表妹周瑞莲。</p><p>周瑞莲是彭德怀舅舅所抚养的一个孤女,彭德怀与其情同手足,假如没有意外,很可能他们会成为一对天长地久的夫妻。舅舅曾给他们定下了婚事。但不久,少年彭德怀却惜别了自己的未婚妻,从军去找穷人的出路了。瑞莲拿出两双绣着字的鞋塞给彭德怀,他打开一看,鞋上绣的是“同心结”三个字。一对恋人,就这样分别了。岂知这便是他们的永别。</p><p>彭德怀投入湘军,英勇作战,三年后成了连长。这期间他省吃俭用,准备将来返乡与表妹成婚。突然,传来了有如出自地狱的消息———地主向舅舅逼债,舅舅无能为力,狠心的地主竟要小瑞莲做抵债品,表妹宁死不从,跳崖身亡。从听到这个噩耗的日子起,彭德怀更加少言寡语。他背着人上山失声痛哭,心底里埋藏着的是大海般的仇恨。</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故事一】与发妻的曲折姻缘</b></p><p>此后,因为年龄增大,拗不过旁人的劝说,1922年彭德怀勉强同意与一位货郎的女儿刘细妹结合了。彭德怀娶了刘细妹后便给刘起名“坤模”牗女中楷模也牘,又令其放足,让妻子进女子职业学校读书。虽说两人的感情不会再像彭德怀和表妹周瑞莲那样深厚,但毕竟夫妻一场,彼此恩爱自是当然。</p><p>不料后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兵打长沙,从此与刘坤模失去联系,也与老家断绝了音讯。所谓乱世夫妻,一别遂成死别也是常事,于是刘坤模在彭德怀音信全无、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在武汉又与他人成婚。这一切,戎马倥偬的彭德怀毫无所闻。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在后方忽闻平型关大捷的消息,才知道彭德怀还活在世上,于是急忙北上寻夫。这对离散了近十年的夫妻终于相见了,刘坤模泣不成声,彭德怀也连连感叹,安慰道:“这些年你为我吃苦了。”并好生予以招待。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破镜重圆。当彭德怀知道了刘坤模已有了别人的孩子时,仿佛当头挨了一棒:等她等了快十年,却已经是人家的人了。多少年后,彭德怀谈起这段往事还叹息道:“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她。”彭德怀与刘坤模以离婚来了断结发的情缘。刘坤模留在延安,参加革命,也入了党,时间久了与另一个丈夫也失去了联系。后来她在抗大与山西平遥人任楚轩结合。</p><p>▼彭德怀</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故事二】结发夫妻,终成路人</b></p><p>自从瑞莲走后,彭德怀家中变得一团糟,没有人帮忙打理家务,本来只能遮风避雨的茅草屋更加杂乱不堪。加上年龄越来越大的祖母需要人照顾,在祖母多次催促下,彭德怀准备娶一位妻子。后来在旁人的介绍下,彭德怀娶了货郎之女刘细妹。两人年龄相差有十岁之多,当时的彭德怀已经24岁,而刘细妹只有12岁,结婚的时候冒充14岁。两人结婚以后,彭德怀一直把刘细妹当成自己的小妹妹,希望她以后可以成为女性楷模,还特地把名字改为了刘坤模。</p><p>为了让刘坤模可以认识外面大千社会,彭德怀特地翻山越岭给刘坤模买来了小学识字课本,希望刘坤模可以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彭德怀结婚不久后,由于军务繁重,就离开家乡。但是在走之前,把刘坤模交给了自己的启蒙老师肖云樵。按照以前私塾的讲究女子不能读书,在彭德怀再恳请求下,肖云樵收下了刘坤模。彭德怀与刘坤模的感情,不想与瑞莲那样直接亲切,中间好像隔着一层无法捅破的纸一样。但是当时两人还是很恩爱,彭德怀对次告诫刘坤模:"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停下来。"。</p><p>时间就这样一日一日过去,时间来到1928年,彭德怀的祖母和父亲已经离开人世,所以彭德怀就把刘坤模带到了身边。随着职务的升迁,彭德怀在各地之间来回调动,但是无论去哪里都会把刘坤模带到身边,而每到一个新的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刘坤模寻找读书的地方。在现代人眼中,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放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p><p>造化弄人,平江起义以后,彭德怀成了国民党重点缉拿的对象,而作为妻子的刘坤模也开始东躲西藏,甚至到要饭的地步。在国民党的逼迫下登报解除了与彭德怀的夫妻关系。十年后两人再次相遇的时候,早已不再是十年前的彼此。十年的时间可以改变一切,让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彭德怀面对十年后的刘坤模,只剩下了陌生感。后来刘坤模嫁给了一位处长。1987年刘坤模回湖南彭总故居参观,写下一诗:“横刀人不见,乌石缅雄风,华厦开新宇,犹忆大将军”。依旧是一片深情。</p><p>▼刘坤模</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刘坤模</p> <p>▼彭德怀与美国女作家尼姆·威尔斯在陕北的合影</p> <p>▼彭德怀在延安</p> <p>▼图为彭德怀元帅和夫人浦安修。浦安修是当年北师大著名的浦氏三姐妹之一,长相俊秀,又不失坚毅,更兼才华横溢,1938年与彭德怀喜结连理。</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38年10月10日彭老总和浦安修在延安结婚,在那时这对患难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他们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彭老总很爱妻子浦安修,浦安修也全力支持丈夫工作。但是在1959年之后,他们关系出现了裂痕。这使得彭老总与浦安修陷入到了巨大的痛苦当中。浦安修在外面也遭到了各种冷遇、白眼、刁难,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在痛苦和迷茫之中苦苦挣扎的浦安修向彭老总提出了离婚。从此,彭老总孤寂的心灵,变得更加苦楚。彭老总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妻子浦安修是他最亲的人,也是他躲避风浪的最后一道港湾,现在连这道港湾都不能依靠了。后来彭总病危之际,浦安修也没有去看他最后一眼,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浦安修在彭老总最困难的时候提出了离婚,并离开了他,这给她造成了终身的悔恨。最后,为告慰彭德怀在天之灵,也为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浦安修将晚年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来整理彭老总生前的著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这张珍贵的彩色老照片拍摄于1959年5月,照片中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当时正率军事代表团访问东欧八国。耿直刚正的彭总在很多照片中一般都是不苟言笑、表情严肃。但在这张照片里我们看到了彭总笑容可掬的样子。毛主席曾作诗赞誉彭总:“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向能征善战的彭德怀元帅致敬!</span></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故事一】与浦安修的悲欢离合</b></p><p>  彭德怀将过不惑之年,却依然是单身,大家不约而同替他着急。当时,北师大女学生、著名浦氏家族中的小妹浦安修在陕北公学教书,而且已经是中共党员了。彭德怀不久就了解到浦安修的身世:少年失母,父亲续娶,从小由两个姐姐抚养,并非大家闺秀似的娇惯,抗战后在山西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继由组织派遣赴延安。对她这个“条件”,彭德怀是满意的;而浦安修对彭德怀更是如雷贯耳、久仰其人了,加上组织所促成,她自无意见。</p><p>  大家的一番好意没有落空,一向严肃让人敬畏的彭德怀与浦安修谈上了恋爱。1938年10月10日,彭德怀与浦安修于彭开赴前线之前成婚。1942年5月,华北根据地遭到日军残酷的“扫荡”,八路军和北方局机关分散突围,浦安修与滕代远夫人林一失踪,彭德怀在清点突围人员的名单时强忍着不提妻子的名字。他终于找到浦安修后,急切地攥着妻子的手,说:“我想你的身体是坚持不下来了,正要派人去寻你的尸体呢。”突然他似乎骄傲地又说:“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老婆,死活都不会落到鬼子手里啊!”</p><p>  然而,没有死别在战争年代的这对夫妇,在共和国成立十余年后却令人无比痛心地生离了。 </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浦安修</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故事二】不惑之年,延安之恋难有结局</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结发夫妻分道扬镳以后,彭德怀曾经一度放弃了再次结婚的想法。加上常年奔波在外更是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彭德怀不着急,身边的战友可是着急得很,都希望可以给彭德怀寻找一个可靠的伴侣。就连周总理和毛主席都给彭德怀安排了任务,必须限期解决个人问题。</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lt;img src="https://f12.baidu.com/it/u=3036541979,2630315872&amp;fm=173&amp;app=49&amp;f=JPEG?w=640&amp;h=447&amp;s=ACC27A23441303C24C19E89701008081&amp;access=215967316"&gt;</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尤其陈赓特别活跃,几乎成了红娘。陈赓借着排球赛的时机,给彭德怀介绍了一个高个子的姑娘,明里暗里询问彭德怀对这位女子的看法。彭德怀不明真相,说这女子很不错,这下陈赓高兴坏了,</span><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这位女子就是蒲安修,蒲安修出生于书香门第,那时候活力四射,吸引了彭德怀的目光。</b><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虽然彭德怀钟意蒲安修,但是还不了解蒲安修内心的想法。一次两人在河边散步的时候,彭德怀询问了蒲安修的意见。明白蒲安修的想法以后,两人在延安举行了婚礼,婚礼简单到桌椅板凳成了全部家具。</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婚后两人的生活也是聚少离多,由于蒲安修身体比较弱,彭德怀几乎把所有津贴都给蒲安修买了营养品。<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蒲安修作为一个女大学生,本来不会做针线活,看着彭德怀连一件衬衣都没有,就学着拿蚊帐给彭德怀改了两件衬衣。</b><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彭德怀生活和工作分得特别清楚,几乎到了不近人情人情的地步。一次两人匆匆相聚以后,彭德怀让蒲安修自己背着包返回工作地点,当时路途比较远,蒲安修希望彭德怀可以让警卫员送一送自己,没想到却遭到了彭德怀严词拒绝,蒲安修哭着一个人返回了工作地点。有时候真有点难以让人理解。</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lt;img src="https://f11.baidu.com/it/u=1237825093,1708770808&amp;fm=173&amp;app=49&amp;f=JPEG?w=591&amp;h=458&amp;s=98C272232C9298C24A3C099B01008080&amp;access=215967316"&gt;</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彭德怀并没有告诉蒲安修,独自上了朝鲜战场。蒲安修知道后,多次向组织申请,希望自己也可以去朝鲜,起码可以给彭德怀一些安慰。最后终于获得组织批准,历经千难万险,蒲安修踏上了朝鲜的大地,没预料到刚落地就遇到了飞机轰炸,所幸只是受了点小伤。</span><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当蒲安修见到彭德怀的时候,想着可以得到彭德怀几句宽慰的话,却等来了彭德怀一顿劈头盖脸的骂。</b><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委屈的蒲安修大哭了三天,最后伤心地返回了国内。</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殊时期,迫于外界压力,蒲安修与彭德怀还是走上了离婚的道路。1962年10月一个下午,在吴家花园,彭德怀把一个梨切成两半,一人一半,吃完后两人互相道别,这段感情也就画上了句号。<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彭德怀为人如刚如火,在战场上是一位横扫千军的大将,但在感情的世界里却是处处碰壁。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这里或许有些道理,但更多是时代造就的悲剧。</b></p> <p>▼抗战时期在延安,浦安修、邓颖超和康克清的合影</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故事三】彭德怀文革婚姻悲剧:浦安修不堪高压与其离婚</b></p><p>1963年以后,彭德怀在吴家花园的生活更加孤寂,园内工作人员和警卫班党组织开会不再通知他,中央党校不再让他听课,也不再有教员来辅导。偶尔校领导来过问一下,来的时候总是几个人一起来,回去后要向中央写出专门报告。</p><p>  彭德怀预感到再也没有希望洗刷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了,于是放弃了向毛泽东申诉的念头。此后三年,他没有再给毛泽东和中央写只言片语。</p><p>  在万念俱灰之后,彭德怀反倒坦然了许多,常常自我解嘲地说:“这下好了,我终于被推上了另一个极端。”彭德怀坦然了,但他的妻子浦安修却被卷入令人窒息的党内斗争之中。</p><p>  浦安修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从丈夫自庐山“跌下马来”,冷遇、白眼、刁难、咒骂和日益沉重的政治压力始终缠绕着她。八届十中全会之后,压力升级,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人给她做工作,要求她与彭德怀“划清界限”。所谓“划清界限”,即是选择离婚。在痛苦和迷茫之中苦苦挣扎的浦安修,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把离婚报告交到北京师范大学党委。浦安修没有勇气去找彭德怀谈离婚的事,只好找到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向彭梅魁交了底。</p><p>  北师大党委将浦安修的离婚报告呈送给北京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刘仁,刘仁转报给杨尚昆,杨尚昆又请示总书记邓小平。邓小平在离婚报告上批示:这是家务事,我们不管。</p><p>  浦安修让侄女转达她的离婚要求。</p><p>  彭德怀久久地坐在沙发上,双眼紧闭,半天沉默不言。最后,他站起来对侄女说:“梅魁,我的问题没有结束,她的压力太大了,离就离吧,这也迫不得已,是政治需要,她也只好走这条路。”</p><p>  1962年10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浦安修由彭梅魁陪着来到吴家花园。彭德怀也请来了他的患难知己杨献珍。</p><p>  杨献珍本来是坚决反对他们离婚的,但时至今日,也无言以对。</p><p>▼图为1943年,彭德怀和浦安修在延安机场</p> <p class="ql-block">1962年,浦安修主动提出正式结束两人关系,彭德怀知道后,坐在沙发上紧闭双眼,呆坐了很久后站起来望向窗外,嘴里低声念叨着什么。一直到10月下旬,两人正式分手。</p> <p class="ql-block">1974年11月29日,彭老总离世。在举行追悼会时,浦安修悲痛欲绝,哭诉着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是对的,我不该吃那半个梨,不该离开他!是我对不起他!”后来浦安修也曾表示:这是她一生都无法磨灭的痛。</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彭德怀与蒲安修</span></p> <p class="ql-block">▼晚年浦安修</p> <p>▼晚年浦安修</p> <p>▼彭德怀元帅</p> <p>▼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男,原名得华,号石穿,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p><p>彭帅幼年家贫,只读过两年书,10岁就开始给人家放牛,13岁到黄碛岭土煤矿做水车工。</p><p>18岁参加湘军,22岁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湘军任排长、连长、营长。</p><p>1926年,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后走上革命道路,最后成为新中国元帅。</p><p>彭帅有兄弟三人,他为大兄长,二弟彭金华,三弟彭荣华。</p><p>敌人将彭金华与郭曦、曾纯熙、刘辑瑞、何庆余、彭仲珊等8人秘密杀害于易家湾凤形山龙骨坡。</p><p>三天后,敌人才被迫同意亲属收尸。然后,彭金华和彭荣华兄弟被合葬于屋后的山坡上。当年,彭金华40岁,彭荣华仅37岁。</p><p>彭金华和妻子周淑身生有一女一子:彭梅魁、彭康白。</p><p>彭荣华和妻子龙国英生有二女三子:彭启超、彭秀兰、彭爱兰、彭康志、彭正祥、彭玉兰(彭钢)。</p> <p>▼彭帅和侄子侄女们</p><p>彭帅一生没有亲生子女,侄子侄女是他最亲的后人。12岁的彭启超,在父亲牺牲后,遵父亲遗嘱,历经磨难,两年后,于1942年,到太行山找到了彭帅。</p><p>1950年5月,彭帅把两个弟弟的孩子一共7人接到北京,供他们上学读书。</p><p>彭帅对侄子侄女们爱护关怀,但从不为他们谋私利、走后门。</p><p>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彭启超在授军衔时,彭德怀负责全军的评衔工作。彭启超被彭帅压低了一级,只被授予中尉军衔。</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与众人合影(左二为刘坤模)</p>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彭老总夫人浦安修,晚年参加“追悼会”,为何彭家人的态度很冷淡</b></h1><p class="ql-block">彭老总夫人浦安修,晚年参加“追悼会”,为何彭家人的态度很冷淡?</p><p class="ql-block">“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奔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主席一生中唯一以诗歌形式称赞其爱将的一首诗。时在1935年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彭老总率部击溃追兵之际,后1947年转战陕北时,主席又重写此诗赠给彭老总(彭老总自谦,将诗中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这首诗刻画了彭大将军的英武。</p><p class="ql-block">然而,在这位“横刀立马”的将军背后,在他的一生中,竟有一段令人心酸哀戚的感情经历和曲折悲凉的婚姻往事。</p> <p class="ql-block">▼在彭德怀追悼会上</p> <p class="ql-block">延安连理</p><p class="ql-block">浦安修是彭老总1938年,年满40岁时结婚的第三位妻子,在认识浦安修之前,彭老总曾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p><p class="ql-block">彭老总的第一位妻子名叫周瑞莲,是他的表妹。1916年春天,彭老总18岁时,为摆脱贫困,外出当兵。但是,周瑞莲因家境贫寒,被恶霸地主拉去抵债,周瑞莲誓死不从,喊着“真伢子”的名字跳崖自尽。彭老总在军中得此噩耗,痛苦了好大一阵。</p><p class="ql-block">1925年,27岁的彭老总在国民革军中升为营长,经人介绍与湘潭师范女学生刘坤模结婚。</p><p class="ql-block">大革命失败以后,已升任国民革命军团长的彭老总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毅然投奔了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在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头上悬上了一把钢刀。刘坤模害怕了,她登报声明和彭老总断绝了夫妻关系,彭老总对此一笑置之,但他暗暗发誓,今后不再结婚。</p><p class="ql-block">彭老总投奔共产党之后,领导著名的平江起义,并率部上井冈山与红四军汇合,一起率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南北,八年之后到达陕北。</p><p class="ql-block">陕北革命根据地建之后,红军力量迅速强大,形势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这期间,许多人关心还一直独身的彭老总。那时,他已是八路军的副总司令了,但是,不管谁跟他提及此事,他总是心灰意冷,直到遇见浦安修。</p><p class="ql-block">浦安修,祖籍江苏嘉定,生于1918年,比彭老总小20岁。浦安修出身名门,但接受进步思想很早,她原是北平师范大学的学生,1935年,17岁时投奔延安,18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和浦安修</p> <p class="ql-block">相濡以沫</p><p class="ql-block">两人结婚之后,夫妻间的生活和爱情是和谐的、幸福的。</p><p class="ql-block">1939年,浦安修跟随彭老总从延安东进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彭老总仍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指挥华北八路军部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浦安修则在中共北方局工作,任妇女委员会专职委员,一直到1943年。</p><p class="ql-block">在这段时间里,浦安修对他们婚后的生活,有过真实的回忆——“那时候,我们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我只有星期六才到他那儿去,见他总是过着和战士样的生活,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同志们劝他把生活搞好一点,他不听,大家就委托我去劝他,他也不听,还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我的生活自然也就好了,现在艰苦,条件不允许。他批评了我,但我更了解他的为人,也更爱他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劝过他。”</p><p class="ql-block">其实,自幼失去母爱、长久失去家庭生活的彭老总对这位“大学生”妻子是怀有深沉的感情的,尽管其表现方式是不外露的。</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华北根据地遭到日军残酷的“扫荡”,八路军和北方局机关分散突围,浦安修与滕代远夫人林一失踪,彭老总在清点突围人员的名单时强忍着不提妻子的名字,他哀痛地点到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等等牺牲和下落不明的同志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是夜,他终于找到了浦安修,他急急地攥着妻子的手,说:“我想你的身体是坚持不下来了,正要派人去寻你的尸体呢。”</p><p class="ql-block">忽然,他似乎骄傲地又说:“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老婆,死活都不会落到鬼子手里啊!”</p> <p class="ql-block">“分梨与分离”</p><p class="ql-block">然而,没有死别在战争年代的这对夫妻,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后,却令人无比心痛地生离了。</p><p class="ql-block">两人的离婚场面是非常特别的,1961年年末,一次在吴家花园吃过晚饭,只有三人在场,彭老总把一个梨切成两半,粗声粗气地对浦安修说:“你要离婚,今天就分梨。这个梨子我吃一半,你吃一半。”</p><p class="ql-block">彭老总几口就吃完了一半的梨子,浦安修也拿起另外一半梨子,悄无声息地慢慢吃完。</p><p class="ql-block">经过一阵沉默,走到客厅,彭老总指着地上的一堆东西,对浦安修说:“这是我清理出来的,有的是你的,也有是给你的,你一起拿走。”接着帮她拿到院了。</p><p class="ql-block">浦安修闷声不响搬上车,走了。</p><p class="ql-block">也因此,在后来的追悼会上,面对浦安修的到来,彭家人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觉得浦安修做得不好,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和侄儿侄女</p> <p class="ql-block">此恨绵绵</p><p class="ql-block">“幸福的家庭都是相识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们关心、探究、评说他们敬仰的英雄,因而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体会去责怪、或者去同情他的妻子,从他们的出生环境、文化背景、性格差异,以各自的感情方式,去探索这段关系的结局。</p><p class="ql-block">但凡是接近他们的人,没有人怀疑,在六十年代前,他们曾同生死、共患难,在一起和睦生活了20年,是一对相敬相爱的夫妻。此恨绵绵,爱恨属谁?</p><p class="ql-block">后来,浦安修怀着内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整理了《彭-德-怀自述》、《自述》,经中央批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却了浦安修怀念丈夫的心愿和内疚之情。</p><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浦安修走完了他极不平静的人生路,因病离开人世,享年73岁。</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浦安修</p> <p class="ql-block">▼百团大战时的彭德怀</p> <p class="ql-block">▼彭总在解放战争期间罕见的彩照之一</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彭德怀</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元帅和朱德元帅</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4, 10, 9);">▼一张拍摄于1958年4月的老照片,地点是在陕县大营村。这是一张是彭德怀元帅、周恩来总理和一个农民家孩子在一起时的珍贵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到彭德怀和周总理笑容满面、和蔼可亲。被彭德怀元帅搂着的那个孩子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开心的灿烂笑容。这将是当时还是孩子的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周总理彭德怀</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与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和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彭德怀</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彭德怀元帅</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元帅的笑颜</p><p class="ql-block">照片一:1952年,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从朝鲜回北京汇报工作期间,和朱德总司令在香山游览时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二:1955年10月15日,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元观摩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射击与体育检阅大会”,他们为中华儿郎喝彩。</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元帅最开心的时刻:与老百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照片一:1958年,彭德怀副总理到湖南平江县视察,与人民群众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照片二:1958年12月,彭德怀副总理在安徽视察,与当地百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元帅走到人民群众的他开心的不得了,老百姓见到功勋卓著的彭德怀元帅也欢欣鼓舞,多么美好的时刻。</p> <p>▼彭德怀雕塑</p> <p>▼彭德怀纪念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