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片海、那座岛

飞翔蓝天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戈壁与海岛,一北一南,相隔千里,遥遥相望。久居戈壁的我,对大海、海岛是完全陌生的。缘于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让我走近大海,进驻海岛,亲身体验海边生活的苦辣酸甜,有幸见证海岛人的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9年春夏之交,台海上空乌云密布。在这一特殊的时刻,我们奔赴平潭学习。那时候,酒泉到福州虽然需要几经辗转,但是沿途的风景和对大海的期待让我心情舒畅。车窗外细雨绵绵,薄雾袅袅,蜿蜒的闽江,叠翠起伏的山峰,密布的森林一闪而过。雨的缠绵,雾的隐约,江的奔腾,山的雄壮,林的清静让人回味无穷,沉醉其间。</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福州短暂停留后,我们乘车前往平潭岛。中午时分,碧蓝的大海迎面而来。第一次看海,我情不自禁地打开车窗,张开双臂感受海的辽阔,呼吸海的气息。上了渡船,置身大海中,蔚蓝的天空下,海面波光粼粼、海浪滚滚,成群的海鸟时而翱翔蓝天,时而轻掠海面,一次次在蓝天与海浪之间俯冲、跃升。远处,星星点点的渔船仿佛浮标一样在波涛上起伏荡漾。眼前,碧绿的海浪有节奏地击打着船舷,激起的浪花抛洒在空中,一不小心,就会打湿看海的人。身后,劈波斩浪的渡船在海面上留下一道长长的波痕,就像飞翔的战鹰在碧蓝的天空里留下的印迹。大海、蓝天、戈壁,是辽阔的象征,对我而言,也是放飞梦想的舞台,锤炼意志的战场,欲火重生的熔炉。当真正走近她、融入她,你会发自内心地为她的美丽、辽阔、雄壮而自豪,也会默默无闻地为这片辽阔、这份宁静去坚守、去奉献。</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平潭岛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岛屿。登岛后,我们和迎接的冉技师会合,换乘吉普车前往目的地。崎岖的环岛山路两边是起伏的山坡,茂密的枝叶垂挂在道路两边,车辆如同穿行在绿色海洋中。一路上,热情的冉技师把岛上的风土人情向我们娓娓道来,特别提醒我们在特殊时期的注意事项。面对即将开始的挑战,我们暗暗地加油鼓劲。汽车不断盘旋而上,拐过一道急弯之后,大海再次映入眼帘。司机师傅特意停下了车,让我们在高处欣赏大海的壮美。此时,宁静的海面仿佛是在山脚下铺开的一幅美丽画卷,远处的天空与海面连成一片,海天一色,美不胜收。落日的余晖撒在微波荡漾的海面上,升腾的薄薄云雾让人浮想联翩。海浪时而迅疾、时而和缓地涌向岸边,风高浪急时,浪花击岸的声音响彻山林。远近不同,大小不一的船只自由地航行在辽阔的海面上,为这幅美丽的画卷留下一道道浓墨重彩的动感画笔。车辆环绕一圈,高度就上升一点,穿越了不同的林荫山路之后,不一样的美丽海景就会闪现在眼前,让人留连忘返。</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路的尽头,一片翠绿的林海中几栋白色建筑格外显眼,这里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建在半山腰的营区由一栋呈“7”字形的两层宿舍楼以及训练室、饭堂、篮球场等组成。工作地点在山顶上一小片相对开阔的地带。那里怪石林立,三面临海,可以俯瞰整个平潭岛。巨型的白色天线罩静静地伫立在山顶一角,经历着海风、雨水、浓雾的侵蚀,她既是岛上的一座地标,也是海岛人默默坚守的最好见证。</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纯朴的同行们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指导员带着我们熟悉营区内外环境,冉技师全程指导我们操作训练。执行任务时,我们轮流进入工作方舱,跟班学习。针对疑难问题,见缝插针地请教,技师、班长倾其所学,耐心解答。任务间隙,主动钻进方舱,反复进行机下判读与机上模拟操作训练,仔细了解各个模块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登岛半个月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性能,正式参与到了日常保障当中。</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长期生活在封闭、枯燥环境中的我们来说,到了海边仿佛置身天堂般的幸福,见到成片的绿色就像回到老家一样亲切。登岛之初,当面对触手可及的海水、沙滩、群山、绿荫时,似乎整天处于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当中。对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爱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新鲜劲在渐渐削减,种种考验扑面而来。对气候的不适应是最大的挑战。岛上隔三差五下场雨,大部分时间里云雾缭绕,难得见到太阳。宿舍依山而建,面向大海,湿度大、潮气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发潮、发霉的气味。在室外时间长了,身上到处黏糊糊的。换下的衣物不是晒干的,而是被海风吹干的。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大家普遍患有关节炎、肩周炎。我们从最干燥的戈壁滩到了最为潮湿的海岛,短短几天后关节处、皮肤上甚至心理上都产生了不适的反应。岛上封闭、枯燥的生活是不得不面对的又一挑战。原本以为海岛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生活条件、待遇补助会很好,吃着海鲜,依山傍水,看潮起潮落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的。没想到进驻之后了解到这里的工资待遇、伙食标准与戈壁滩相比差了一截。单调、枯燥的生活与戈壁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是不同的感受罢了。营区三面临海,对外仅有一条道路通行,出入控制严格。营区到县城的山路近10公里,不通公交车,一台大卡车和一辆小吉普是联系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每隔几天,营区都要派车到县城采购米、面、油、菜等生活必需品和取回报纸、信件。不担负值班任务的人员可以按比例请假外出。在登岛一个多月后,我们终于等来了“放风”的机会,搭乘卡车逛了一趟县城,享受了一回“海滨都市”的别样风情。当站在大厢板内,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县城“冲刺”时,大家的心情也立马换了一个“档位”。一会对着大海咆哮,一会向着山谷高歌,欢快的歌声、笑声冲破云雾,回荡在山林深处。县城外围的道路旁、山谷里散落着零星的房屋和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农田。蓝天白云下,白色的建筑物掩映在绿荫里,就像大海中的点点风帆。城区面积不大,与乡村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主城区有几条屈指可数的街道,街面上很少见到大拆大建、机器轰鸣的场景。由于常驻人口少,加之大部分当地人早出晚归出海打鱼,街上人员稀少,一切都显得自然、宁静。下车后,大家分头行动,购物的、打电话的、绕着街道到处闲逛的,每个人都在充分地享受这段难得的轻松时光。我们一行跟着冉技师,一边听他的高谈阔论,一边几乎跑遍了县城最聚人气的大街小巷,近距离地感受了海岛的风土人情。中午时分,我们请冉技师吃饭,感谢他的悉心帮带。午饭过后,集体乘车返回,几个小时的“浪漫之旅”让大家意犹未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了天气、地理等因素带来的无法回避的考验之外,岛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挑战同样令人刻骨铭心。那时候,岛上对外联系主要靠书信和磁卡电话。写封信十几天才能寄到老家,磁卡电话很少使用,通话须经海底光缆传输,费用高且易受干扰。岛上看病也不方便。营区有一个卫生员,存放着一些常备药,对付感冒、咳嗽还凑合,一旦遇到突发性的疾病只能转院就诊,往返颇费周折。岛上的伙食简单,早餐是咸菜、稀饭,中午和晚上通常是米饭,二个素菜,外加每人一块冷冻后煮熟的肉块、一个咸鸭蛋。原来以为海鲜是餐桌上的必备品,没想到价格挺高,灶上除了逢年过节做点,平时吃得最多的就是海带和紫菜,多少也算是时常尝到“海鲜”的滋味了。岛上用水靠电机从井里抽上来,水中带有一股咸味,喝起来难以下咽。油机限时发电,特别是夜间极为不便。刚上岛的一天晚上,宿舍内外漆黑一片。我睁着眼睛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和远处隐约的海浪声。半睡半醒时分,耳边突然传来沙沙的响声,这声音让人毛骨悚然。刚来时,战友们就告诫我们,岛上遍布着剧毒的金环蛇和银环蛇,只要被咬上一口,轻则重伤,重则丧命。担心害怕的我曾想起身逃离宿舍,无奈四处黑暗,只得攥紧拳头,屏住呼吸。又熬过了一会儿,突然感觉耳朵里面好像钻进了什么东西。我吓得浑身发麻,大声地叫醒了冉技师,请他开个灯。冉技师告诉我,除非发生特情,否则夜里不供电,他说着摸了一个打火机给我。失望之下,我一边点着打火机,一边掏着耳朵、整理床铺,却始终没有发现异物。战战兢兢熬到天亮后,我赶紧起床,请来战友帮助,结果从耳朵里掏出了一条一厘米左右的类似蜈蚣的死虫子。在岛上,关于蛇的话题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宿舍窗户外的山坡上杂草丛生,是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一旦忘记关闭窗户,可能就给了毒蛇钻窗而入的机会。在宿舍内抓蛇的经历不时地听战友们提及,但是最让我们胆寒的还是“指导员床上卧蛇”的故事。有一次指导员休假归队后,竟然发现被子里卷缩着一条蛇。几经分析,最大的可能是蛇从窗户遛进来冬眠。此事发生后,大家再也不敢随便开窗通风了,而指导员“与蛇精有缘,与蛇精共枕”的戏称就此传开。无处不在的毒蛇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提心吊胆,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不敢一个人走山路,就连上个厕所都顾虑重重。营区唯一的旱厕设在菜地边上,距离宿舍百米之遥,那儿背靠山谷,也是毒蛇的“领地”。晚上上厕所,因为害怕,能忍则忍,实在憋不住了,一定得拉个人一共前往。在岛上生活近两个月,我曾经与蛇有过两次“亲密接触”。一天晚上,遇有特情,我们听令后沿着崎岖小路快速跑向阵地。行至半山腰时,借着微弱的手电筒灯光,发现前方的青石板上,两条各有一米多长的金环蛇、银环蛇缠绕在一起,正缓缓地通过道路中间。蛇的悠闲漫步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盯着那蠕动的躯体,阵阵恐惧感、恶心感随之而来。幸运的是,蛇沉浸在结伴而行中,无视极度紧张的我们,悠哉悠哉地消失在路边的草丛中。还有一次,一位浙江的战友在山顶上抓了一条近三米左右的蛇。在大家的围观下,他用枪刺把蛇胆取出直接吃掉了。这一“勇敢”行径让围观者拍手叫好,却令我头皮发麻,心有余悸。</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岛上的业余生活虽然单调却让人留恋。除了阵地、宿舍、饭堂和训练教室,电视房、篮球场是大家常去的地方。那时候,岛上接收电视信号靠室外天线,天线受到台风的影响信号极不稳定。女足世界杯决赛中美之战时,站里破例放假半天,集中收看比赛。上半场还没结束时,电视信号突然中断,怎么折腾都恢复不了。无奈之下,指导员一声吆喝,带着大家跑到几公里外的一个哨点,站在兄弟单位的俱乐部里看完了比赛。篮球场在营院的正中央,是队列训练、体育运动的唯一室外场地。球场边立有高大的旗杆,顶端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旗杆底座四周是仿汉白玉的围栏。围栏外放着两盆铁树,巧合的是,我们在的时候,铁树竟然长出了难得一见的花蕾。海岛的天黑得很早,晚饭过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聚集到球场打球。一直到熄灯时,昏暗的球场上还有人在奔跑。周末或节假日站里通常会组织篮球比赛,参与的人都能领到牙膏、洗发水之类的奖品。除了积极参加篮球比赛外,我常和几位喜欢踢足球的战友在篮球场上过过脚瘾。不过,踢球不能用力太猛,一使劲球可能会借着风势滚下山谷。海岛的傍晚是让人留恋的,夕阳下,白色的天线罩就像守护神一样岿然屹立在海风中,山顶的人在密切注视着台海上空的动向,营院里打球的人在球场上尽情奔跑,其他人或围在场边加油,或站在走廊里、菜地边迎着海风,静静地欣赏夕阳下的海景。此时,那片绿色世界中的一动一静,一张一驰悄然印证着海岛人的忠诚坚守和乐观心态。</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岛上工作、生活设施虽然简陋,但是单位努力营造温馨氛围,改善生活质量。营区内外设置如同庭院,进入其中,让人自然地产生回家的感觉。生活上虽然有些不便,但改善的步伐从未停止。家属临时来队时,总是倾其所能热情接待。每逢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让大家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坚定扎根海岛的信念。更令人难忘的是,战友们自力更生,在山坡上开辟出一块大约二亩左右的菜地。听说,当初开垦这块菜地时颇费周折,大家肩扛手搬,先把石头一块块移走,再从其他地方运来土壤,覆盖到地上,年复一年,逐步扩大,才有了如今的规模。菜地虽然不大,五、六块小方格内却长满了茄子、豆角、辣椒、西红柿等常见的蔬菜。由于岛上雨水、肥料充足,蔬菜长势喜人,绝对是纯绿色、无公害的,这些菜自然成了大家餐桌上的特供品。这块小小的菜地也成为了大家对家园的情感寄托。业余时间,三三两两自发地走到菜地里拔草、浇水、施肥。进出阵地时,总是习惯性地在菜地边驻足停留,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连长告诉我,人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菜种得一年比一年好,菜地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大。这一小片菜地就是他们扎根海岛、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艰苦、平淡的生活中,海岛人担负着光荣的使命,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丝毫不逊于扎根戈壁的我们。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敏感性,他们经常面对复杂、紧急的情况。在随时发生的挑战面前,一个个就像离弦之箭,快速奔向山顶,进入战位,操纵设备,紧盯那片阴云密布的海空,及时、准确地传递着信息。在日复一日既急难险重又无法言说的挑战面前,他们在用青春谱写忠诚,用奉献捍卫领空。</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个月之后,我们离开平潭岛,转赴莆田继续学习。那儿濒临大海,依城而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脚边有一个富裕的小渔村。村边沿着海岸线建起了一道防海大堤。风大浪急时,远远地就能看到激起的浪花。傍晚时分,我们常到海滩上散步,捡拾冲在岸边的贝壳、小海蟹或小石头。兴起时,卷起裤腿,走向大海,触摸清凉的海水,零距离地感受大海的激情与温柔。我们也时常走到渔船停靠的地方与一群朴实的渔民聊天,看他们撒网打鱼,听他们讲与海浪搏击、与对手斗争的故事。</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三个月的海边生活,我亲历了台海最前沿,感受了海岛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海岛人的无私奉献。这段难得的学习提升之旅,忠诚奉献的生动实践,始终激励着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