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i>西安门遗址公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 西安门是南京故宫皇城的西门,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山东路与龙蟠中路交汇处南侧。西安门是旧时南京进出明皇城最方便的城门,现已辟为西安门遗址公园。</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西安门规格次于午门(午朝门),其须弥座与午门一样,都是刻有典型明初风格的卷叶纹样的装饰石构件,最北面的门券内还保留着明代的路面。 </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国民政府旧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原国民政府旧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和玄武区。包括: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旧址、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精华。 2001年7月,原国民政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仍然没有对市民开放。</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西华门遗址广场</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南京西华门遗址广场,位于中山东路南侧,其余三面被五十五所办公区和宿舍区包围。行走在中山东路南侧,你若不经意,一般不会太在意这里是明故宫(皇城)西华门遗址。</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 南京西华门为明宫城(紫禁城)的西门,连接皇城,门外有虹桥,横跨西玉带河。</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1999年6月,西华门遗址在建筑施工中被发现,后经考古发掘最终确认。2001年建成西华门遗址广场。西华门遗址,呈平面矩形,面积约570多平方米,整个遗址东西长22米,南北残宽26米,由三座券门和四个须弥座组成,基座高约1.1米,以灰白色的大理石块垒砌雕凿的须弥座为框,底部刻有简单的卷叶、石榴花等纹饰,但不如午门、也不如西安门。</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东华门遗址公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 东华门,是现在南京明代宫城仅存的一座城门。东华门和西安门的大小,形制相似,但和西安门最大的区别是,其须弥座都为素面,没有卷叶纹的雕饰,使得东华门的风格显得比较简朴。这一点倒真实地反映了当年朱元璋要求简朴建宫殿的命令。</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东华门南北两面有明显的城墙拆断痕迹,城楼顶上的仪凤楼早已无存。现在,东华门被修复开放,为东华门遗址公园,其最南面的门券内仍保留着明代的路面,城楼顶有明代仪凤楼遗迹石础,能明显看出廊庑遗迹。</i></b></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i>石城门(汉中门广场)</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石城门,又称汉西门,为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位于民国时期增辟的汉中门以南,现位于南京汉中门广场内。坐东面西,旧时为南京城城防的锁钥,兵家必争之地。</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石城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唐都城的大西门,明代改建后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皆为拱券砌筑。如今其东西城门、南面和东面瓮墙以及三分之一的北瓮墙仍在,城门上原建有城楼,楼虽无存,石柱础仍在。南京民间习惯称之为旱西门,后在清末民初的排满兴汉思潮中,旱西门便演变为汉西门。</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1997年,南京市政府加固修缮石城门部分瓮城,同时将这一带改造成市民广场,供人游览、休憩,并命名为汉中门广场。</i></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历史沿革:</i></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 公元211年,孙权自京口(今镇江)徒治秣陵。公元212年,孙权便下令在楚金陵邑的基础上加建石头城。筑城长7里100步,南开二门,北开一门,最南端之门名日“石城门”。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此基础上加筑翁城,并沿袭东吴时故名,仍称“石城门”。</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午朝门</b></p><p><b style="font-size: 20px;">午朝门,正式名称为午门,是明南京故宫的正南门,因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现位于南京午朝门公园内,午门前为御道街,是明代南京故宫南北中轴线御街和御道。 2006年5月,南京午朝门所在内的明故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2月,国家文物局展开午门广场环境整治等保护工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历史沿革</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 午门作为宫城南大门(正门),中门只走帝后銮驾,左右侧门也只有公、侯、驸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准许出入,其他品级只能走两阙门入,两掖门出。午门除了是官员出入之门外,还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告书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之地。</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南京故宫午门在营建之初并无双阙,明洪武八年(1375年)因朱元璋下诏放弃营建明中都,集中力量修建南京都城,增设两阙(包括左右阙门)及左右掖门。</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午门是宫城的正大门,是一座三孔门卷两边有双阕的雄伟建筑。楼顶有漂亮奢华的仪凤楼,整个午门平面呈一个倒写的“凹”字型,两边是伸长出去的双阕,双阕源自秦汉时期的建筑形式,到了明故宫时期的午门双阕已经是这种建筑形式的最后残余了。</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 民国十三年(1924年)午门双阕因建明故宫机场被拆除,只留下了一座三孔门洞,午门之上的五凤楼也早已毁圮。从午门上精美的缠枝如意纹须弥座来看,这种简约但唯美的装饰代表了明初最高规格的建筑风格,也永久的影响了后来的风格,楼顶残留的百余座宽大的柱础,还能管窥原来上面仪凤楼的辉煌。午门遗址以及后面的奉天门遗址已经一起被开辟为午朝门公园,为政府公益性的公园。</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