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杂院】清代北京內城里八旗都统衙门及军队驻防情况

吕长鸣

<h1>【京城大杂院】</h1><h1><br></h1><h1>清代北京內城里八旗都统衙门及军队驻防情况<br>2012年11月<br><br><br><b><font color="#ed2308">一、清朝八旗<br>二、北京内城八旗驻防的分布情况<br>三、各旗都统衙门所处位置及所在地街巷的变化。<br></font></b><br>北京“内城”的这个称谓,是在明朝修建了北京外城后出现的。明朝时,内城中除了皇城和中央政府的各衙门办公场所外,再有的就是买卖人家和普通市民居住了。清军入关后,将都城迁到北京城。为了保卫皇室,清廷将内城里的汉族居民全部驱赶到外城居住,内城腾空后安置八旗的官兵及家眷居住。这些官兵及家眷按照旗属住在北京内城的各个区域,担负着守卫京城、保卫皇城的职责。<br><br><b><font color="#ed2308">一、清朝八旗</font></b><br><br>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社会、军事组织形式。“旗”起源于满祖人的祖先 -- 女真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女真人在狩猎中,形成了一种名为“牛录”的狩猎组织。后逐步发展,“牛录”成为了日常的耕作、狩猎的社会组织,战时则作为军事组织。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战争中,以牛录为基本单位,将自己的军队编为了四个“固山”。也就是300人为1个牛录,五个牛录编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编为一个固山。一个固山的兵力为7500人。<br><br>为了便于识别,每个固山的旗帜颜色不同,分别为黄、白、红、蓝四种颜色。之所以“固山”被称为“旗”,主要是因为汉语将满语“固山”翻译为“旗”。<br><br>随着女真各部的统一,人口兵源的增加,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又增编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也就是在原来的黄、白、红、蓝四色旗子的基础上,外边镶上了一个边。黄色、白色、蓝色的旗子外边镶上了红色的边,红色的旗子外边镶上了白色的边。至此形成了满洲的八旗。也就是: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随着满洲的实力不断扩大,皇太极时,又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色、建制与满洲八旗相同。八旗中分为上三旗,下五旗。“凡八旗序次,曰镶黄、曰正黄、曰正白,为上三旗;曰正红、曰镶白、曰镶红、曰正蓝、曰镶蓝,为下五旗。”<br><br>八旗制度自努尔哈赤创立后,到皇太极时,共建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二十四旗。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的成员都隶属于八旗的某一旗之下。“旗”具有行政、军事和日常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每一旗设立的首领被称为“固山额真”,固山额真的职责是“掌宣布教养,整诘戎兵,以治旗人”。每一位固山额真下面设置左、右梅勒额真二人,作为副职。每一甲喇设一名“甲喇额真”为统领,每一牛录设一名“牛录额真”为统领。1634年(天聪八年),除固山额真外,将梅勒额真以下官员改称为“章京”,即为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牛录章京。1651年(顺治八年),确定“甲喇章京”汉字翻译为“参领”。1660年(顺治十七年)确定“固山额真”汉字翻译为“都统”,“梅勒章京”汉字翻译为“副都统”,“牛录章京”汉字翻译为“佐领”。<br><br><b><font color="#ed2308">二、北京内城八旗驻防的分布情况</font></b><br><br>满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逐出,将北京内城分为八个部区域,由八旗分别驻守,拱卫皇城。<br><br>八旗在日常行军作战时分为左、右翼。左翼顺序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顺序为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在北京内城驻防时也是按照此序列安排的。基本上以中轴线为界,以东分为左翼、以西为右翼。左翼从北到南分别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从北到南分别为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br><br>内城八门(不包括正阳门)“各按军士居止方位”守护,由“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分直”。镶黄旗护卫安定门、正黄旗护卫德胜门、正白旗护卫东直门、镶白旗护卫朝阳门,正红旗护卫西直门、镶红旗护卫阜成门、镶蓝旗护卫宣武门、正蓝旗护卫崇文门。虽然各旗按照驻防之地守护城门,但从康熙三十八年开始,守门的兵丁还是各旗负责,但是负责门务的官员,也就是守护城门的领导者“城门领、城门吏、千总”等由其他旗的官员担任。镶黄旗与正蓝旗对调,正白旗与镶白旗对调,正黄旗与镶蓝旗对调,正红旗与镶红旗对调。<br><br>正阳门由满洲、蒙古八旗轮流守护。外城七座城门由汉军八旗负责守护。镶黄旗汉军负责守护东便门,正黄旗汉军负责守护西便门,正白旗汉军负责守护广渠门,正红旗汉军负责守护广安门,镶蓝、镶白二旗汉军负责守护左安门,镶红旗汉军负责守护右安门,正蓝旗汉军负责守护永定门。<br><br>为了加强对八旗旗务的管理,雍正六年设立了“当月旗”制度。由“八旗轮流当月”,乾隆十六年,改名为“值年旗”。值年旗衙门中设立八位“管理值年旗务大臣”。负责处理八旗的共同事务,上奏、传递皇帝、朝廷与八旗之间各种信息。<br><br><b>1、正黄旗的驻守区域</b><br><br>正黄旗的区域在皇城的西北方向。主要在德胜门里两侧。该区域的西侧和北侧为内城的西、北城墙。南侧的西部从西直门开始,沿着现在的西直门内大街,一直向东到现在的新街口路口向右转,然后沿着现在的西四北大街一直到护国寺街的东口向左转,再沿着护国寺街向东到棉花胡同的南口向右转,向南一直到当年的皇城西北角。也就是现在的地安门西大街与西黄城根北街的相交处。东侧的北部从内城的北城墙开始向南,沿着现在的旧鼓楼大街和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一直到皇城的后门,也就是现在的地安门大街的十字路口。<br><br><b>2、正红旗的驻守区域</b><br><br>正红旗的区域在皇城的西侧。主要在西直门里南侧一带。该区域的北侧与正黄旗相接,西侧为内城的西城墙。东侧为皇城的西墙。南侧为现在的阜成门内大街。<br><br><b>3、镶红旗的驻守区域</b><br><br>镶红旗的区域在皇城的西侧。主要在阜成门里南侧一带。该区域北侧与正红旗相接,西侧为内城的西城墙,南侧西部从西城墙开始,沿着现在的长安街一直向东,到皇城的西南角,也就是现在的府右街南口为止。<br><br><b>4、镶蓝旗的驻守区域</b><br><br>镶蓝旗的区域在皇城的西南。主要在宣武门里的两侧。北侧与镶红旗相接,西侧为内城的城墙,南侧为内城的南城墙,东侧到正阳门。<br><br><b>5、镶黄旗的驻守区域</b><br><br>镶黄旗的区域在皇城的东北方向。主要在东直门内大街北侧和鼓楼东大街南北两侧一带。该区域的西侧在地安门外大街、旧鼓楼大街与正黄旗相接,北侧、东侧为内城的城墙。南侧东起东直门,向西到北新桥路口左转,向南到府学胡同东口右转,向西出府学胡同后左转,向南到现在的宽街路口右转,向西到现在的地安门东大街与东皇城根北街相交处。<br><br><b>6、正白旗的驻守区域<br></b><br>正白旗的区域在皇城的东侧。主要在东直门南侧一带。该区域的北侧与镶黄旗相接,东侧为内城的东城墙,西侧为皇城的城墙,南侧东起朝阳门,沿着现在的朝阳门内大街向西。到现在的东四十字路口向左转,向南到现在的报房胡同再向右转,顺报房胡同向西,到现在的王府井北大街后再向右转,向北到现在的翠花胡同东口再向左转,一直到皇城的城墙。<br><br><b>7、镶白旗的驻守区域</b><br><br>镶白旗的区域在皇城的东侧。主要在朝阳门南侧一带。该区域北侧与正白旗相接,西侧为皇城的城墙,东侧为内城的东城墙,南侧西起皇城的东南角,向东到现在的南小街南口处向左转,向北到现在的东总部胡同再向右转,向东一直到内城的东城墙<br><br><b>8、正蓝旗的驻守区域<br></b><br>正蓝旗的区域在皇城的东南,主要在崇文门里的两侧。该区域西侧与镶蓝旗相接,南侧、东侧为内城的城墙,北侧与镶白旗相接。<br><br><b><font color="#ed2308">三、各旗都统衙门所处位置及衙门所在地街巷的变化。<br></font></b><br>清朝入关后,八旗军进住北京内城,分地域把守,拱卫皇城。各旗的都统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一直没有设立都统衙门。从雍正元年开始,各旗都建立了自己的都统衙门,开始时除正红旗外,其他各旗满蒙汉旗的都统衙门都在一起办公,后逐渐分开。“各旗都统官署,雍正元年始行建立。满洲蒙古汉军同一廨宇。厥后渐次分建,遂为今制。”各个都统衙门前都立有雍正皇帝亲笔书写的“训词”:<br><br>“八旗为国家之根本,时厪朕怀,教必先而率必谨。尔等司统率者,立心则教勉以忠敬,行事则教勉以公勤,居家则教勉以节俭,技勇则教勉已精熟,守定满洲从来尊君亲上淳朴之善俗,永邀上天之眷佑,以成至治之风。岂为我君臣现蒙其福,我国家万亿斯年子子孙孙长享升平之道,皆本于此,尚其勉诸。”<br><br>关于各旗的都统衙门最初设立的地点、后来变迁的情况,散见于很多资料中。现以《对八旗都统衙门状况的两次调查》(郗志群)中记述的为准,参照历史和现在的地图,确定如下。<br><br><b>(一)正黄旗都统衙门<br></b><br>1、正黄旗都统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①雍正元年。满、蒙、汉都统衙门同址。地点在德胜门大街石虎胡同。<br><br>②雍正六年。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迁至德胜门内帅府楼胡同。<br><br>③雍正七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到西直门内丁家井。<br><br>④乾隆元年。满洲、蒙古都统衙门同址,迁至西城半壁街29号。<br><br>⑤乾隆年间。蒙古都统衙门回迁至德胜门大街石虎胡同。<br><br>⑥光绪中期至宣统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到德胜桥南大街。<br><br>2、正黄旗都统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正黄旗满、蒙、汉各旗都统衙门涉及到的街巷有德胜门大街石虎胡同、德胜门内帅府楼胡同、西直门内丁家井、西城半壁街29号。<br><br>石虎胡同在现在的德胜门内大街路东。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德胜门内大街,东至松树街。原称为石虎儿胡同,后改称为石虎胡同。现在称大石虎胡同。胡同目前还存在。<br><br>半壁街在西直门内。街呈东西走向。西起西直门南小街,东至南草场街。现改称为前半壁街。该胡同目前还存在。<br><br>德胜桥位于现在的德胜门内大街。该桥现在还存在,但已经改造加宽了。桥的西侧通西海子(积水潭),东侧为什刹海后海。德胜门大街已多次改造拓宽,两侧的老房子早已经拆除了。<br><br>帅府楼胡同在相关资料上没有查找到。清朝时,德胜门内有定府楼胡同,现在为花枝胡同的一部分。不知是否将定府楼讹传为帅府楼。<br><br>丁家井胡同的具体位置不详。根据《乾隆京师地图》中标注正黄旗汉军都统衙门在西直门内半壁街的西口路北。按照《调查》一文中记载,正黄旗汉军都统衙门在雍正七年迁至到西直门内丁家井胡同后再没有迁移过。所以丁家井胡同应该是半壁街或南小街的一部分。<br><br><br></h1> <h1><b>(二)正红旗都统衙门<br></b><br>1、正红旗都统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①雍正元年。满蒙都统衙门同址。地点在锦石坊街。汉军都统衙门另设在鹫峰寺街 (路北) 。<br><br>②雍正七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到巡捕厅胡同。<br><br>③乾隆年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到水车胡同。<br><br>2、正红旗都统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正红旗满、蒙、汉各旗都统衙门涉及到的街巷有锦石坊街、鹫峰寺街、巡捕厅胡同、水车胡同。<br><br>锦石坊街位于现在的阜成门内大街路南。街呈南北走向。北起阜成门内大街,南至现在的太平桥大街。原街道陆续被改造,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街名,被称为锦什坊街。<br><br>鹫峰寺街位于现在的复兴门内。后改称为卧佛寺街。街呈东西走向。西起阜成门南顺城街,东至现在的太平桥大街。该路现已不存在了。1956年打通复兴门至西单这一段路的时候被拆除。<br><br>巡捕厅胡同位于现在的阜成门内大街路南。该胡同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更名为民康胡同。现已全部拆除。<br><br>水车胡同位于现在的阜成门内大街路南。在巡捕厅胡同的南侧,与巡捕厅胡同平行。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现在的阜成门南顺城街,东至现在的锦什坊街。该胡同后以横水车胡同为界,胡同东部改称为大水车胡同,西部改称为小水车胡同。现已全部拆除。<br><br><b>(三)镶红旗都统衙门</b><br><br>1、镶红旗都统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①雍正元年。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址,地点在石驸马街南。<br><br>②雍正六年。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迁至石驸马街北。<br><br>③光绪中期至宣统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到西城回回营4号。汉军都统衙门迁至到西城涭水河8号。<br><br>2、镶红旗都统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镶红旗满、蒙、汉各旗都统衙门涉及到的街巷有石驸马街、西城回回营、西城涭水河。<br><br>石驸马街位于宣武门内。街呈东西走向。西起现在的闹市口大街,东至现在的宣武门内大街。1969年改名为新文化街。该大街现在还存在。<br><br>回回营在清代的北京西城有两个。一个在现在的新华门路南的东安福胡同一带。据说这个回回营中有一座清真寺,是当年乾隆皇帝为香妃所建。一个在现在的阜成门内路北白塔寺的东北方向,也就是现在的苏萝卜胡同和安平巷一带。按照这两个回回营的位置,都统衙门在东安福胡同回回营的可能性最大。<br><br>涭水河胡同在宣武门内新文化街(石驸马街)南。胡同呈东西走向。胡同西起现在的佟麟阁大街,东至现在的振兴巷。原名为臭水河,后改名为绶水河。该胡同还存在。<div><br></div><div><b>(四)镶蓝旗都统衙门</b><br><br>1、镶蓝旗都统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①雍正元年。满蒙汉都统衙门同址。地点在宣武门内塘子胡同在塘子胡同东宽街。(堂子胡同宽街)<br><br>②雍正七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到太仆寺街路北。<br><br>③乾隆三十五年。满洲都统衙门迁至到阜成门内华嘉寺胡同。<br><br>④光绪中期至宣统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到西城太仆寺街2号。<br><br>2、镶蓝旗都统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镶蓝旗满、蒙、汉各旗都统衙门涉及到的街巷有塘子胡同东宽街(堂子胡同宽街)、太仆寺街路北、 华嘉寺胡同。<br><br>塘子胡同东宽街(堂子胡同宽街)的具体位置不详。现在的西单北大街有一条堂子胡同,胡同西部与东单北大街相接,东部与力学胡同相连。该胡同的位置在乾隆年间的地图也有一条胡同,并且在这条胡同的东部有一条较宽的南北走向的胡同。堂子胡同已经被彻底改造,只保存地名了。<br><br>华嘉寺(花椒寺)胡同在现在的阜成门内路南。胡同呈东西走向。华嘉寺胡同因胡同内有华嘉寺而得名。《北京庙宇通检》中记载:华嘉寺在华嘉寺胡同11号。明嘉靖四十一年建。华嘉寺后讹传为花椒寺。胡同也改名为花椒寺。该胡同已不存在。<br><br>太仆寺街在现在的西单北大街西单商场东侧。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现在的东槐里胡同,东至现在的府右街。胡同还基本存在。<br><br><b>(五)镶黄旗都统衙门</b><br><br>1、镶黄旗都统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①雍正元年。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址。地点在拐棒胡同。<br><br>②雍正六年。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迁至安定门内大街。(府学胡同南路东)<br><br>③雍正七年。满洲都统衙门迁至到东直门内大街。<br><br>④乾隆二年。满洲都统衙门再迁至安定门大街交道口东(路北)官米局。<br><br>⑤乾隆十九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到北新桥南。<br><br>⑥光绪中期至宣统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到东直门草厂16号。<br><br>2、镶黄旗都统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镶黄旗满、蒙、汉各旗都统衙门涉及到的街巷有拐棒胡同、安定门内大街(府学胡同南路东)、东直门内大街。安定门大街交道口东(路北)官米局、北新桥南、东直门草厂。<br><br>拐棒胡同在地安门外路东。现已拆除改造了。<br><br>安定门大街、东直门内大街已多次改造,拓展路面,两侧老房屋都已拆除改造。<br><br>交道口东官米局所在的地区和道路已经多次改造、拓展,老房子都已经拆除了。官米局是清朝管理粮食的一个衙门。专门负责向旗人收售平粜饷粮。按照《乾隆京师地图》标注,官米局应该在东城区文化馆附近。<br><br>草厂胡同(草园胡同)在东直门内大街北侧。胡同呈丁字形,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部横胡同的南部与北新桥头条相接,北部与北新桥三条相接。现在胡同基本保留。<br><br><b>(六)正白旗都统衙门<br></b><br>1、正白旗都统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①雍正元年。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址。地点在烟筒胡同。<br><br>②雍正四年。满洲都统衙门迁至到大佛寺西大街。<br><br>③雍正七年。蒙古、汉军都统衙门迁东四牌楼报房胡同。<br><br>④乾隆十八年。满洲都统衙门坍塌,迁至到朝阳门内老君堂胡同。<br><br>2、正白旗都统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正白旗满、蒙、汉各旗都统衙门涉及到的街巷有烟筒胡同、大佛寺西大街、东四牌楼报房胡同、朝阳门内老君堂胡同。<br><br>烟筒胡同在清朝北京的东城有大烟筒胡同和小烟筒胡同。胡同位置在朝内大街南侧。拓展朝内大街时已全部拆除。<br><br>大佛寺西大街在现在的北京美术馆的后身。现称为美术馆后街。该大街也多次改造,路面拓宽,原街上的老建筑都已拆除改造了。<br><br>报房胡同在现在的东四南大街路西。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现在的王府井大街,东至东四南大街。胡同还基本存在。<br><br>老君堂胡同在现在的朝阳门内大街路南。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君堂胡同与北井儿胡同、南钓鱼台巷合并,改称为北竹杆胡同。该胡同现在已不存在了。<br><br><b>(七)镶白旗都统衙门<br></b><br>1、镶白旗都统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①雍正元年。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址。地点在东单牌楼新开路胡同。<br><br>②雍正四年。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迁至灯市口西口。<br><br>③雍正六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到东四牌楼大街灯草胡同(东部路北)。<br><br>④乾隆十八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到东安门外干雨胡同。<br><br>2、镶白旗都统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镶白旗满、蒙、汉各旗都统衙门涉及到的街巷有东单牌楼新开路胡同、灯市口西口、东四牌楼大街灯草胡同(东部路北)、东安门外干雨胡同。<br><br>东单牌楼新开路胡同在东单北大街路东。胡同呈东西走向,西口与现在东单北大街相接,东口与朝阳门南小街相接。胡同中部因拆迁建设新楼被截断,现在胡同的东西两部分的连接需向北绕行西总部胡同。<br><br>灯市口西口就是灯市口大街西口。目前还存在,大街的东口与现在的东四南大街相接,西口与现在的王府井大街相接。此地也多次改造,拓展路面,街两侧的建筑都已经拆除改造了。<br><br>灯草胡同在现在的东四南大街路东。胡同呈丁字状。西起现在的东四南大街,东部为一条横胡同向北与现在的礼士胡同相接,向南与演乐胡同相接。胡同目前还存在。<br><br>甘雨胡同在现在的东单北大街路西。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现在的王府井大街,东至现在的东单北大街。胡同还存在,但已经大面积的改造过了。<br><br><b>(八)正蓝旗都统衙门<br></b><br>1、正蓝旗都统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①雍正元年。满蒙汉都统衙门同址,地点在崇文门内大街西堂子胡同。<br><br>②雍正七年。满蒙汉都统衙门同迁至东四牌楼灯市口大街本司胡同西口(路北)。<br><br>2、正蓝旗都统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正蓝旗满、蒙、汉各旗都统衙门涉及到的街巷有崇文门内大街西堂子胡同、东四牌楼灯市口大街本司胡同西口(路北)。<br><br>西堂子胡同在东四南大街路西。胡同呈拐尺状走向。东起现在的东单北大街,西部向北拐与甘雨胡同相接。胡同目前还存在。<br><br>本司胡同在现在的东四南大街路东。胡同呈拐尺状走向。西起现在的东四南大街,东部向北拐,与演乐胡同相接。胡同目前还存在。<br><br><b>(九)八旗值年旗衙门</b><br><br>1、八旗值年旗衙门初设时的具体地点和变迁情况<br><br>值年旗衙门位于地安门外雨儿胡同。<br><br>2、八旗值年旗衙门所在地点街巷的变化情况<br><br>雨儿胡同在鼓楼前后门桥的东侧。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现在的玉河东岸(原来的东不压桥胡同),东至南锣鼓巷。胡同基本保存。 <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