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郭光凡

<p class="ql-block">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交汇点上,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于深圳考察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丢了这个根、失了这个魂,民族便无根基可言。”在思想启迪方面,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进一步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而在文化教育路径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亦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理念、智慧气度与神韵,增强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支撑。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不绝,十四亿人口的文明大国巍然屹立,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孔子学院遍布全球520余所,其中半数位于发达国家,中华文化正日益被世界所瞩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古老理想正成为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土壤的伟大构想,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p> <p class="ql-block">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唯一文明未曾中断、历史记载完整延续至今的文明体。从炎黄始祖到尧舜禹汤,从夏商周三代至秦汉隋唐,从宋元明清到近代变革,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长江黄河孕育了“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孔子以“礼乐”维系社会秩序,孟子倡“仁政”以安天下,老庄主张“道法自然”,孙子论兵“不战而屈人之兵”,苏秦纵横捭阖、六国拜相,其智慧被《战国策》所载,光照千古。从董仲舒“天人感应”到韩愈“文以载道”,从朱熹“格物致知”到王阳明“知行合一”,儒释道法诸家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宏伟大厦。尤其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仁者爱人”的情怀、“和而不同”的胸襟,不仅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结构,也为世界文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体系。法家推动变法图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王安石、张居正力行改革,彰显制度创新的勇气。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传统精髓,又融合现代文明,开创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坚定弘扬者和积极建设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系列创新性举措相继推出,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创造力。面对全球化浪潮、思想多元碰撞与新媒体迅猛发展,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构建系统完备的传承发展体系。中华文明倡导“天下为公”“协和万邦”,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巴黎宣言》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一评价,正是中华文化世界价值的生动体现。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际,中国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下,迅速控制疫情,并向世界共享病毒基因序列、诊疗方案与防控经验,援助物资、派遣专家、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大道不孤,德必有邻”的古老信条,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参照,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了现实力量。</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堪称划时代。他首开私学之风,广收门徒,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使平民子弟得以接受知识启蒙,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潮流。他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以“六艺”为教学内容,注重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成为中国启发式教学的奠基人。他提倡“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重视学习态度的严谨与思维的拓展,倡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孔子不仅是一位教育实践家,更是一位教育思想家,其教育理念贯穿于“文、行、忠、信”的育人全过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范式,影响深远,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偶然选择,而是基于儒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独特优势。儒家强调“仁政”“德治”“礼序”,主张以道德教化引导社会,以家庭伦理维系秩序,以教育普及提升民智,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社会治理体系。其文化贡献在于,孔子整理《六经》,使上古文明得以系统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源头。在观念层面,儒家推动中国从“尊天命”“信鬼神”的神本思维,转向“明德慎罚”“以人为本”的人本文明,实现了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在哲学领域,孔子作《易传》,将原本用于占卜的《易》提升为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哲学经典,实现“由筮占而德义”的转化,开创中国哲学之先河。在政治上,他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治国理念,强调执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在教育上,他创办私学,推行全民教育,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路径,为后世教育理论奠定基石。儒家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风貌,也为世界文明提供了关于秩序、伦理与和谐的深刻启示。</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早已超越地域与时代。联合国总部大厅镌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箴言,被誉为“全球伦理的黄金法则”。中国经典典籍逾27000部,数量远超世界其他文明经典之总和,彰显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孟子》有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日中国,正以高远视野审视世界大势,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明共存理念。中国共产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保持联系,分享治国理政经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观某些国家,奉行霸权主义,疫情面前推诿甩锅,制造对立,破坏和平。而中国始终秉持“天下为公”的胸怀,以实际行动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庄严呼吁:人类若要在21世纪生存,必须回到2500年前向孔子汲取智慧。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崇高礼赞,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方向的深刻洞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