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苦难走向辉煌,今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不相信某些人的事迹。这只能说有些人太不了解我们国家百年的耻辱历史——我们的先辈们真的是太伟大了,伟大到世界上尚且没有一个国家的革命者有他们的骨子硬、信仰坚定和精神无畏。</p><p><br></p><p>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百岁开国少将张力雄的人生故事,听完他的“百战余生”,你或许知道什么叫“伟大的战士”、真正的“不死老兵”。</p> <p>百战将星,对党忠诚</p><p>张力雄,1913年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障云村燕子塔自然村 ,1929年入共青团,1931年入党,1932年参加红军,成为主力作战部队一名普通战士。</p><p><br></p><p>土地革命时期,张力雄服从组织安排,根据革命工作需要先后担任多种职务,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三过雪山草地,血战湘江时张力雄所部担任全军后卫。长征胜利结束后,他随红五军加入西路军西征,在高台血战马家军,此战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牺牲。</p><p><br></p><p>抗日战争时期,张力雄的职务依然是经过多次变动,参加了林南、水林、伏牛山等战役和开辟豫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期间,张力雄先后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重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p> <p>1955年授衔时,他是13军政委,和60军政委刘暄、16军军长尹先炳、24军代军长梁金华、28军代军长肖峰5位同志一样,没有评上将军,只被授予了大校军衔(全军也只有这5位军级干部授予大校军衔的)。</p><p><br></p><p><br></p><p><br></p><p>面对这种明显高职低授的现象,张力雄一笑了之,坦然处置,说:“我服从中央的安排,中央授予我大校,也是对我的肯定,而且还有很多老战友因为转业,不能被授予军衔,同他们相比,我很幸运!”</p><p><br></p><p>这种豁达、乐观,淡泊名利的心态,正是老将军高寿的秘诀。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1961年组织上后来经过考量,张力雄又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p>百战余生的戎马生涯练就了张力雄的铮铮铁骨,一辈子为革命奉献铸就了他高尚的品格。1983年5月离休,现居江苏南京。离休后的张立雄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力所能及地捐款捐物。</p><p><br></p><p>2016年7月29日,上杭县通贤镇障云村举行张力雄将军奖教奖学金捐赠仪式,张力雄之子张欣欣代表103岁老红军、开国少将张力雄为家乡障云村捐款10万元,成立障云村奖教奖学金,以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2019年12月15日,在上杭县通贤中学50周年校庆庆典上,老人为学校把自己存下的1万元再次捐出。</p><p><br></p><p>张力雄时常说自己就是一头革命老黄牛,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任劳任怨,从不提任何要求,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和大多数革命前辈一样,却将政治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铁血将军征战无数,唯一一次放声痛哭是在1968年5月1日,由于特殊复杂的政治原因,中央没给他发上天安门观礼的票给,他闻讯大哭,旧病复发,大病一场。</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从红军时代开始,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张力雄是亲历者和见证者。如今,108岁的老将军过去的记忆大部分成了空白,但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刻在骨子里,融进血液里,他每次接受采访的时候,都会拉着别人的手动情地说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最感欣慰的是永远忠于党,忠于毛主席!”</span></p> <p>战湘江,征高台:悲壮惨烈</p><p>张力雄一生参加战斗上百次,枪林弹雨中6次死里逃生,最让他难忘的不是给他带来军功的胜仗,而是两次最惨烈的败仗:血战湘江和激战高台。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和西路军西征的高台之战是我军历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战役,这两次战役红军主力部队损失惨重,师团级的部队成建制覆灭,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p><p><br></p><p>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打响,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血战五昼夜,12月1日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p><p><br></p><p>红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红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红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p> <p>湘江战役的总后卫师是被誉为“绝命后卫师”的红34师(编者注:下辖第100团、第101团、第102团,全师约6000余人,归红5军团指挥,军团长董振堂),它和有“铁流后卫”之称的红五军团其他部队担任全军后卫。</p><p><br></p><p>1934年,21岁的张力雄先是担任红34师100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9月底,他奉军长董振堂之命率领800余名学员(编者注:张力雄参加红军不久,就进入红军学校学习,后晋升为随营学校政委)到江西兴国老营盘白云山阻击国民党军,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集结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p><p><br></p><p>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却是中央红军长征前的一仗,至关重要。国军兵力高达万余人,对他们发起轮番攻击,张力雄率领学员顽强作战三天两夜,成功完成阻击任务,从于都河边踏上了长征之路。</p> <p>之后,张力雄调任红5军团第45团政委,第45团在全军后卫中一直都执行着最艰苦的工作,他和全体将士都毫无怨言,将其看成是至高荣誉。</p><p><br></p><p>湘江一战,红34师6000余人(编者注:大部分都是闽西子弟)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自己绞断肠子牺牲。红34师成为湘江战役中唯一一支成建制覆没的红军师级单位,全师仅剩第100团团长韩伟(1955年授中将军衔)、第3营政委胡文轩和第5连通信员李金闪因跳崖被救未亡。</p><p><br></p><p>红五军团也损失惨重,张力雄所在的红45团只有一部分突围渡过湘江,总的看来,他还是比较幸运的。</p> <p>历史上有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宿命。红五军团余部暂时逃过一劫,但是还是在劫难逃。长征路上最为惨烈悲壮的战役是湘江战役,西征路上最为悲壮惨烈的当属高台之战。</p><p><br></p><p>这两场战役我方全军覆没的师级以上的红军主力部队有很深的渊源,可以说是一脉相承。1935年7月,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奉命改称红5军,军长仍为董振堂,1936年1月,红5军团和红33军整编为红5军,下辖五个团:37、39、40、43、45团,军长还是董振堂。1936年11月,红五军编入西路军西征,张力雄随红五军进入甘肃。</p><p><br></p><p>西路军西征是我军征战史上非常失败的一次军事行动,失去了红5军军长董振堂等大批优秀的指挥员,西路军2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成为我军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p> <p>西路军与马家军进行的多次血战大多也以失败告终,高台之战就是其中的一次惨烈战斗,张力雄参加了这场战斗。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高台县城,并迅速建立起革命政权,还将俘虏的300人收编组建为“抗日义勇军”。</p><p><br></p><p>高台是兰州通往新疆之间的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p><p><br></p><p>缓过神来的敌军马步芳马上集结2万重兵于1月5日包围了高台城,很快对高台发起猛烈进攻。红五军将士在武器装备差、兵力不占优势、弹药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发扬顽强作战精神,多次打退马家军的冲锋,敌人伤亡惨重。</p><p><br></p><p>担任45团政委的张力雄在高台城东城墙、东关和城东南角地段指挥战斗,左腿被弹片击中,身负重伤的他被老乡藏在一处低矮狭小、阴暗潮湿的夹墙内,后被掩护出城找到了部队。</p><p>1月18日,高台失守。军长董振堂带人突围,在城墙上与敌人交战时,不幸被击中摔倒掉落城墙下,壮烈牺牲,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也在战斗中牺牲。高台之战,阵亡的高级将领最多,死伤的人数最多。红五军在西路军西征失败后,全军约牺牲3000余人,可以说是全军覆灭,有资料显示:</p><p><br></p><p>过黄河的是四个团,有一个团被阻断没有过黄河,后来到了陕北,现新疆农垦8师就是该团的沿革下来的。</p><p><br></p><p>张力雄老将军对于战争最深刻的印象是“苦难”,高台之战,他军旅生涯中最为熟悉和亲密的战友几乎全部战死,后来每逢回忆起这段历史,老将军都是眼含热泪,颤抖着对人说:</p><p><br></p><p>“可惜啊,他们死得太惨烈了!我很佩服他们,但是也很难过,非常怀念他们。”</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如今,已经108岁高龄的张力雄对于眼前的事情坚持忘记,可对战争年代的人和事却记忆犹新。在他的书房内,珍藏着一副半人高的展板。这是张力雄十几年前亲手绘制的《我走过的长征路线图》,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他长征时行军的路程和战斗过的地方,他说:“长征了不得,长征是精神是无价之宝!我怕哪天太老了,忘记了红军千难万险的长征历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