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闲话: 西安地名里的那些故事和传说 ( 之一 )——《下马陵 》

北郡王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城墻外有一圈绕城的路,叫“环城路”。城墙里也有一圈顺墙而筑的路,叫“顺城路”。由于西安城墙方正规距,因此四边的路各自叫顺城东、西、南、北路。由于每条路都较长(每边都在3公里以上),因此又都分为东西段或南北段。比如“顺城东路南段"和“顺城东路北段”。这样以来,各段都有了整齐化一的名字。但顺城南路上有一段却例外,它有着自已单独的名字——“下马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马陵东起和平门,西至文昌门,总长约三四百米。起这一路名的原因是因为这段路的东头真有个“陵”——一代大儒“董仲舒”的陵。</span></p><p> </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董仲舒,河北广川(今河北枣強县)人,生于前179年,卒于前104年,享年75,这在两千多年前可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的,也是确确的西汉“三朝(即文帝,景帝,武帝)元老”。他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向汉武帝“进言三策”,其中一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被武帝采纳且推行,也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所以民间传言,武帝外出,凡经此地便下马步行,众官员亦步亦趋,久之便成为贯例,故此得名: 下马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此陵并非董仲舒的真实墓地,而是一座纪念性的“衣冠冢”。</span></p><p> </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董仲舒究竟葬于何处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有关历史学家考证有三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处即此地。但多数专家认为此墓乃明嘉靖年间,由追崇董的文人儒士有意而为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处是城南乐游原下的下马陵,在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也就是白居易《琵琶行》里提到的“虾蟆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处是咸阳兴平汉武帝茂陵的附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考,虾蟆陵的位置应在汉时的上林苑范围内,皇家苑林内是不会允许葬一官员的,故此处存疑较大。若历史上在此地真有董陵,多半也是汉以后补建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时的虾蟆陵已不属皇家苑林,而成了一处游乐场所,此处多有歌妓舞女居住。《琵琶行》里的琵琶女自言住此。到了宋、明时期估计此地已名声狼籍,故尔一班儒士才有了废此董陵(那怕只是伪建的)而新建下马陵的动议。但明朝初秦王朱樉建的藩王城里也不会轻易允许建一陵墓的。估计也应是先建了一个祠堂——“董子祠”,再往后,朝纲紊乱,国运不济,才有人在祠后附会出一个衣冠冢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茂陵附近倒是有史可查。董一生多在朱姓诸候王处任国相,并在胶西王处辞去官职。《前汉书》五十六卷(董仲舒传)载: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去位归居后终不闻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段文字可表明两点: 一是董在晚年虽居家但仍受重视;二是董家离朝廷不远,若在原籍(河北)则多有不便。果然,之后文中写到董“年老以寿终於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史料虽未明确讲其葬于何处,但按儒家的忠君思想,能陪葬于茂陵恐怕是董仲舒梦昧以求的吧。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在茂陵以北500米,今仍有一个村庄,名叫“策村”,全村230余户,除七八户异姓外,其余人家皆姓董。村民言说他们是董仲舒的后裔。距村子不远处有一大塚,村民曰“策塚”。问及为何贯以“策”字,曰:董仲舒曾向武帝进献“三策”而名震天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应该是董仲舒的葬埋之地了。当然,如有考古发掘之机,当以其为准。</span></p><p> </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说真墓存疑,今之下马陵自明清以来皆被当局认可,清康乾年间都给予了重修。至民国,此处一度成为胡宗南官邸,受损较重。解放后1956年被省政府列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89年两次又专门拨款进行了修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政府予以重视外,民间也有许多有关董墓的传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例如: 西安城内以钟楼为中心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人们会发现唯有南大街最短,何故?传说秦王朱樉修城时明令将董仲舒墓修至城外。不料南城墙修好后,秦王一看,墓仍在城里,便下令拆了城墙北移数丈,一定要把墓让到城外。奇怪的是城墙修好后,董墓还是在城内,只是离城墙近在咫尺。于是推了再修,三番五次,南城墙北移多次,南大街短了不少,终不得弃墓于城外。后有官员告诉秦王,说董仲舒是当年董永与七仙女所生,后来七仙女返回天宫,董永无力照料才送至广川董姓人家,因此自幼聪慧,后成博士。如今仙人施法,人力难违。这才罢了朱樉之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歟噫嚱!上述虽为笑谈(实则与利用唐城墙基础有关),但也多少反映出民间对董仲舒的敬畏之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九十年代时,我曾陪一领导到“碑林”(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参观,車行此地,我告诉那位领导“下马陵”之说后。领导笑着说: 我们也应下“马”步行呀。于是一行人从車里下来,步行而过,此情至今记憶犹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总之,董仲舒做为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虽然其理念观点有一定的历史局限,然而正是他,使孔子的思想、语录上升成为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策大略,并最终发展成为汉文化的“儒学宗教”。也正是有了儒教才使得中华民族的血脉,得以延继有续,才使得中华民族免于如其它文化一样的断裂和灭绝。</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马陵前,陵前下马,无论你下不下马,都应记住这些古往今来,因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留存着儒学的基因啊。</span></p><p> </p> <p> 二0一九年初冬于阳光北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