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成军《文学与摄影》

姚婧

<p>  各位书友:大家好!</p><p> 我们的线上讲座今晚20点开讲啦!</p><p> </p><p>主题:《文学与摄影》</p><p> </p><p> 文学里的摄影,摄影中的文学,摄影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今晚让我们跟着谭成军老师走进文学与摄影艺术的世界……</p><p> </p><p> 敬请您的关注!</p><p> 敬请您的关注!</p><p> 敬请您的关注!</p><p><br></p><p> 马兰花书社</p><p> 11🈷️29日</p> <p>阿勒泰地区雨后彩虹</p> <p>戈壁滩上的红柳</p> <p>伊犁赛里木湖的晚霞</p> <p>昌吉硫磺沟的山脉</p> <p>谭成军简介:</p><p> 新疆吉木萨尔人,回族,1959年生,现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文联。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摄影家协会理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摄影家协会艺委会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会原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摄影家协会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德艺双馨·文艺百佳”获得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11届、12届政协委员。</p><p> 昌吉州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拔尖人才,昌吉州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昌吉州首批文化名人,在国展、国际展等区内外大小赛事中多次获奖和发表摄影艺术作品几千幅,出版摄影画册20多本。</p> <p>  各位老师下午好,在陈霞老师的邀请下,我们又第二次的见面了,我在这里不叫什么讲课,只是大家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是向老师们来学习的。</p><p> 今天我想把上堂课剩余的没有讲完的那部分收个场。今天我们所讲的话题《文学摄影》,同时这个月又是“红楼月”的主题,我很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红楼梦的色彩和人物的关系,有于时间的关系,只能忍痛割爱了下次讲吧,上节课的最后部分,我们谈了“艺术创作的感觉”这一话题在人人都可以看到的大千世界里,要寻找摄影语言,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任务。但你要留心的话到处都是,要习惯掌握它是比较难的,那是一种经历的再现,这也是一种多少年的文化积淀的流露,在这种阅历丰富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创作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会有发现和感受的东西。</p> <p>  列如:视觉艺术创作上的“四堵墙”,说的就是一个空房子,在这里你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对视觉艺术可以说太难了,这就要我们将宏观的东西微观化,将微观的东西宏观化。</p><p> 从微观的世界中,发现创作出能表达自己心境的作品,但它也受到了一定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现实风光作品的创作、主题作品的创作等等,如美丽昌吉、反映疫情的主体性作品,除自而外的一切都能在四堵墙里去感受完成和表达,还有就是移情的嫁接和表达方式,在外界接触的事物中和眼前的景物进行一次碰撞形成一种符号化的作品,这个作品也就是雾化了的作品。是带有一定情绪化的流露。</p><p> 我在宿舍就拍了很多这样的东西,虽说不是大景,但也可以供茶余饭后的去品尝,可以练练手,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我觉得 文学作品也一样,在贫瘠的环境内寻找不一样的东西、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是要依靠自己潜在的洞察力去发现与体验,一旦驾驭了写作技巧,技巧可以弥补表达上的不完整性。</p><p><br></p> <p>  又如,在创作的过程中,变化是很大的。一切不是按你的思路进行的,如规划好的流程却没有采写到一件好的素材作品,没有拍到一张好的满意的作品,这是失败吗?</p><p> 我认为不是。每个亲临的过程都是很重要的,人的阅历越丰富储存的信息量就越大, 比如现在的访惠聚,作为文艺人来说就是一种创作的体验和信息的储存,我们在入户走访中能发现很多的故事,实质上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故事源,在哪里我碰到了吹思路额的中年人阿瑟、阿肯捷恩斯、接生的老太太吐里吾汗、和谐村的老人,现在牧民。</p><p><br></p> <p>  阿瑟中年人,40开外的中年汉字,汉语很好,一条腿因车祸有残疾,生活很困难,墙上挂了很多他喜欢的乐器,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在他放牧时,在后山的草原上遇见了放牧吹丝路额的老人,教他吹丝路额,每次心里高兴时或是情绪低落时,他都要到草原上对着大山、对这草原去吹丝路额,现在在中央富民政策关怀下,他们进行了异地搬迁,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p><p> 阿肯捷恩斯:多半时是在村里聚会时就看到了他,一把吉他,穿一套西装,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人,皮肤呦黑粗糙,歌声的情绪波动给我们释放了很多的东西,好像也看到了歌声背后的很多故事。和他聊天,就感觉他的外形和他的故事是相符的。我在一次走访沙漠边的骆驼基地时,那里环境的呈现,我觉的就是为捷恩斯打的。</p><p> 接生的老太太吐里吾汗每次村委会开会,会议大厅里人们都忙着抢椅子坐,但有一把椅子村民不去抢,有位老太太每次都坐在那里……</p><p> 艺术创作的根本:艺术来源于生活,情感就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就是情感用作的一种具体表现。</p><p> 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我创作的美篇故事,(美篇美热古丽),村里来了个女大学生,名字叫美热古丽,高高的个头,白皙的皮肤,洒脱豪气,我问她你家是哪的,她直爽的回答我,是努尔加金涝坝村的,我说你大学毕业又回到了这个牧业村你觉得好吗,她说好呀,我喜欢这个村,这个村是我的生命,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个村上,她幽默的说,这里是我精神上的一个港湾。</p><p> 她问我你去过金涝坝村吗,我说去过,哪里很美。她说过去哪里不行,是很苦的。深山条件很差,特别是交通方面,一下雨就发洪水,木桥就被冲走了,两岸的人们只能隔水相望。我爸是牧区老师,有一次我 爸着急要强行过河到学校去,因哪里的孩子在校还等着他去上课呢,我家就在河边住。</p><p> 当老爸走到河中心时,一个浪头就打的不见了我爸,村民们惊呆了,我们家人只在岸边大喊大哭的叫喊,来了几十个村民们顺河往下追,在两公里的地方村民们救起了我爸,把他抬回了家,全家人抱着大哭了一场,当老爸清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记住村民就是我们的父母。</p><p> 这个故事讲完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回忆这件事。在工作之余,我再次到后山还特意去看过这里,但这次去再看金涝坝村感觉就不一样了。</p><p> 建国70周年,升国旗我特意拍了一组美篇,“我爱你中国”,片子做好后我试探的发给了美热古丽,她的办公室就在我办公室的旁边,没多久 她就进到我的办公室里来了,见到我放声就哭,到把我给的不好意思。</p> <p>  视觉作品依赖于情感视觉逻辑,文学作品依赖于情感语言逻辑,而摄影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不仅是视觉的,也不仅是文学的,它有自身的一套逻辑,它融合了视觉和文学,还融合了心理和科学,是一种混合的组合。</p> <p>  再看看国外的两幅片子乌干达的干旱、英国的自由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他回忆说:“神父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中。我拿起相机迅即拍下这幅照片。当时我没有想得太多,刚好这只手是白的......另外,我觉得这张照片非常粗俗,陈腐,老调重弹。无论如何,它算不上一张伟大的照片。光线没有趣味,构图没有趣味.....但我感觉乌干达却非常有用。世界对这里存在的饥荒尚不知晓,我高兴的是这张照片使得人们注意到了这里的情景。</p> <p>迈克·威尔斯是英国的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获得了当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最佳新闻照片奖。</p> <p>  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p><p> 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p><p> 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照片一经刊登,便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在叹息这位非洲女孩可怜的遭遇时,更多的是对摄影师凯文的谴责。</p><p> 他们指责凯文太自私只为自己的名利,质问他为什么不去帮助小女孩,给她一瓶水或者给她一块面包,面对大众的指责,凯文解释过,可却没人听也没人信,让凯文更为难过的是连身边的亲人朋友也质疑他,纷纷都离他而去,几个月后凯文受不了舆论的压力,选择自杀,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他留下字条写道:“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的程度”。</p><p> 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再欣赏我的美篇----昌吉市南山风景区畅想曲,这是2020年8月到后山扶贫时拍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