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蔡伦造纸纪念碑(偃师市首阳山镇)</p> <p>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大家都非常熟知。偃师市有两个地方,据史载和传说,与东汉蔡伦当年改进造纸术有关,一个是缑氏镇的马涧河,一个是首阳山镇的纸庄村。</p><p>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蔡伦因家境贫困,来到京城洛阳,进宫做了太监。因其聪明好学,做事认真,和帝永元元年(89),被提升为中常侍,九年(97),兼任尚方令,专门负责给皇帝制造御用的宝剑、器物等。</p><p> 自古以来,书写一直用龟甲、兽骨、竹简、木牍和缣帛等,或笨重,或昂贵,或来源稀少,记事困难,书写不便。蔡伦常在皇帝身边,看到皇帝每天批阅大量竹简公文,搬上搬下,既费力又劳神,引发了他换一种轻便、耐用的新材料替代竹简的想法。</p> <p>“蔡伦造纸”图(网络图片)</p> <p>马涧河(偃师市缑氏镇)</p> <p> 过去一直沿用范晔《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书载:“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认为纸是蔡伦于105年发明的。</p><p> 参阅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写的《文物秦汉史》(中华书局 2009年1月第一版)第六章,说是西汉时已有絮纸。汉宣帝时期,又出现了麻纸。经考古发现的“灞桥纸”、“金关纸”等,时间鉴定都比“蔡侯纸”早一二百年。历史文献也有西汉武帝“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章帝“简纸经传各一通”等记载。由此来讲,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首开木浆纸先河,带来了造纸技术的一次飞跃。其改进造纸术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p><p> 东汉洛阳都城,位于今天偃师市西北部与洛龙区、孟津县毗连之处的伊洛平原上。自京城向南约45里处,就是蔡伦当年造纸的地方,即马涧河流经缑氏县(今偃师缑氏镇)陈河谷一带。</p><p> 蔡伦受河边枯草上悬挂的丝棉絮和水中构树漂浮物的启发,用麻、破布、鱼网,加入树皮,反复进行试验,制成了纸张。蔡伦后来在制做工艺上,博采众长,采用了洗涤、剪切、沤煮、舂捣、抄制成型、定型干燥等多个工序,于东汉元兴元年(105),造出了第一批质量较好的纸。元初元年(114),蔡伦又在不断改进工艺的基础上,造出了更为光滑平整、厚薄适中、书写便利的纸张。自此以后,“世间莫不用之”,被朝廷封为“龙亭侯”,他造出的纸张被称为“蔡侯纸”。</p> <p>前纸庄(偃师市首阳山镇)</p> <p>村庄拆迁(偃师市首阳山镇)</p> <p> 蔡伦造纸之地,缑氏陈河谷一带也称为“造纸河”,当时岸上曾立一通“造纸河碑”记载此事,可惜碑已不存。清乾隆五十四年《偃师县志》,在域境划分的缑氏所属之地时,“有……陈河、造纸河、化寨……”的叙述。</p><p> 相传,在紧邻京城的今首阳山镇一带,蔡伦建有造纸作坊 。后来,造纸作坊形成村落,称为纸庄。随着人口发展,纸庄分为两村,南临洛河的叫前纸庄,居于北边的叫后纸庄。以前有村里老人讲,前纸庄村西南原有一高埠,人称“寨里”,说是蔡伦造纸的地方。村民于当代立有一通《蔡伦造纸基地纪念碑》,虽说用词不太准确,却也说明了前纸庄的来历,与蔡伦造纸有关。</p><p> 近期再去前纸庄的时候,看到村庄已整体拆迁,到处是碎砖瓦砾,村中空无一人。只有那通纪念碑,依然伫立于村头,无言叙说着蔡伦造纸的故事,叙说着前纸庄曾经的往事……</p> <p>“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编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br></p><p> 觉 浅</p><p> 2020.1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