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成长生活在圩区,对乡村的水稻田当然是最熟悉不过了。<br><br>老家在“包兴联圩”的圩内,圩内的水稻田面积愈万亩,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粮仓了吧。<br><br>包兴联圩有多少年的历史,有怎样的来历我没有见过书籍记载,县志上只记载有1980年以后的水利改善修缮状况。它与姜团圩、唐合圩、练潭圩 并列为 全市四个耕地超万亩的大圩。<br><br>圩区因为水系发达,在正常的年景,不愁没有灌溉用水,自有的塘塥加上雨水的储存,基本上能满足农田的需求,干旱的情况很少发生。<br><br>那些弯弯曲曲的水系,从圩内上游地势最高处建在河埂上的某个闸站开始,这个闸站是用于干旱时预备从水库买水放水而预备的。<br><br>水系一路曲折下行,经沟渠,穿塘塥,过溪流。其中每个塘塥随时都能相通相连,最后到达圩内的最低点,终点处是一个大型排灌站,用于防汛排涝用的。<br><br>因为圩内面积的广阔,各个村庄所处的地势高度并不一样,或许当初村庄的分布就是根据田地的密度而自然形成的也未可知。<br><br>田地也是一样,分为高塝田和低塝田。<br><br>同一个生产队里地势较高的水田被称为高塝田,中间部位的叫低塝田,最低的水田被称为蓝(lán 音译)田。高塝田和低塝田不易被水淹,基本上是旱涝保收。<br><br>而蓝(lán)田因地势较底,相当于一口大铁锅的锅底部位,蓝(lán)田的最低处有一条从上游到下游路程很长的排水沟,平时是排水用的,也是我们儿时捉鱼摸泥鳅的最佳选择地。<br><br>蓝(lán)田是常年积水的,从不会干涸,即使排水沟就在近旁,它一年四季都是潮湿带水的状态,并且离村庄稍嫌偏远。所以地势最低的蓝(lán)田一般是不招人待见的,分田的时候靠抓阄来确定你的运气好坏。<br><br>正因于此,那些年分田的时候考虑到粮食的收成,因为需要上交公粮的。所以各家分到的蓝(lán)田基本都是通过打折来计算面积的,蓝(lán)田里的稻子无论怎么用心拾掇也比不过高榜田的收成。<br><br>遇上连续的暴雨,排水沟里的水就会漫到稻田里,甚至淹没正在生长的稻棵。水沟下游承接的塘塥水位已满,这时村属排灌站的大功率机器肯定是昼夜开启的,只要不是瓢泼大雨,一般情况下,积水短时间内就会被排泄到圩外的长河里。<br><br>少数极端情况下,圩外的长河里那快要漫过河堤的水面,似一条巨大的蛟龙,盘绕在河堤的身侧,虎视眈眈的瞅着圩内的碧绿的庄稼,此时再大功率的机器也没有了用武之地。<br><br>因为伸到河外的管道已经位于水底了,内外水压的缘故,管道里的水根本送不出去。那一年圩内的人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水稻田被连天的雨水淹没,直至淹到了房屋跟前,自己也只得抛家舍业去往圩外高处的亲戚家暂避一时。<br><br>这只是偶尔的一次劫难,后来再没有发生过。<br><br>高榜田就没有轻易被水淹方面的忧虑,只要管理到位,收成都是不错的。<br><br>田地也有自己的名号 ,比如“一担一”、“一斛”、“五升子”、“尖五斗”、“七斗”、“连二斗”,诸如此类。<br><br>仔细分析一下,可能是多年前的上辈人根据一块田浸稻种子的多少来给田块取的名字,也或许是当时的地主给取的名字吧,这样的解释似乎要合理一些。<br><br>一年是要种植两季稻的,最难熬的是收割早稻,抢插晚稻的那段时间,要一气呵成,叫“双抢”。因为节令不等人,晚稻栽插不能过立秋,栽的过晚,就会影响稻子的收成,而晚稻的产量要比早稻高出许多,耽误不得。<br><br>“双抢”是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候,大人孩子都得下地去干活。<br><br>小孩子在插秧的时候可以打秧趟子,就是在要插秧的田里用一根裁好的棍子做基准,用细秧绳子拉出一排排的道道,人按照水田里绳子的走向,顺着秧绳子的边缘栽插秧苗,一直插到田的对岸,一道秧趟子就算结束。<br><br>大人会在打好的秧趟子里顺序填充秧苗,这样整块田里的秧苗看起来会比较齐整,我那时就挺会打秧趟子的,哈。<br><br>晚稻快要抽穗的时候,开始撒播花草(红花草)种籽,收割完晚稻,就能看见一片绿油油的嫩绿,那没有撒花草的田地是准备用来种植油菜的。<br><br>种油菜的田地一般会选择方便沥水的高榜田,因为油菜怕遇到潮湿。收割油菜后的田地只能种植一季单季晚稻,与双季稻田是分开的。<br><br>到了春天,田野里除了部分油菜田,一望无际的就是花草的绿,花草开花的时候田里又多了一道淡粉色的点缀,美景无处不在。<br><br>如果没有双抢,种田也会挺有乐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