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将帅碑林,全称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位于南龛山顶。巴中曾是大革命时期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建造将帅碑林旨在缅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丰功伟绩。碑林占地120多亩,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廊、标志碑、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吴瑞林将军纪念碑、将帅碑林纪念馆、红军陵园等,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纪念园区。</p> <p> 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用红色花岗石雕塑了十位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的半身像,像高1.5米,像座黑色花岗石镶嵌,像座正面镌刻纪念像名字和时任最高职务,背面镌刻个人简历。纪念像的布局:正面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左右两侧为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周纯全,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傅钟、曾传六。</p> <p> (从左到右)李先念(时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军政委,1909-1992年),曾任国家主席;徐向前(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1901-1990年),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陈昌浩(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1906-1967年),1967年含冤辞世,1980年恢复名誉;王树声(时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1905-1974年)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p> <p> 张琴秋 (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04-1968年),红军历史上惟一女性将领,解放后第一代女部长。张琴秋原配丈夫沈泽民(著名作家沈雁冰弟弟),1932年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沈泽民留下坚持游击斗争,不幸第二年牺牲。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之前,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结婚,之后陈昌浩原配妻子刘秀贞找到延安,她与陈昌浩婚姻名存实亡,再之后与红四方面军老战友苏井观结婚。新中国成立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p> <p> 周纯全(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05-1985年),四方面军到达川陕边区后,张琴秋先任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后因反对张国焘错误,被调任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周纯全接替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周光坦(时任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红军总卫生部政委,1900--1966年),建国后曾任湖北省检察院检察长。</p> <p> 倪志亮(时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1900-1965年),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 <p> 傅钟(时任红四方面政治部副主任1900-1989年),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曾传六(时任红四方面政治部副主任1904-1983年),建国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p> <p> 为了尊重历史,纪念像园立有张国焘塑像(1897 -1979年),但单独放置一旁,塑像下正面刻着:红军总政委、中共一大代表。</p><p> 红军长征懋功会师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决定,率部南下川康另立“中央”,1937年3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受到批判。1938年4月,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北投靠国民党,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1979年病亡于加拿大多伦多。黑色花岗石像座刻有湖南楹联学家熊敛文为他撰的对联:国破家亡,挺身立党,有始却无终,已辩忠奸留史册;涛惊浪骇,分道扬镳,将功难补过,非凭成败论英雄。概括一生,盖棺定论。</p> <p> 碑林长廊,为红四方面军将士镌立个人纪念单碑。长廊以纪念像园为中心,向左右起伏蜿蜒,依山就势而建,全长近800米,廊宽6米。金黄色琉璃瓦廊顶,转角处建八角亭。纪念碑镌刻红军将士个人简历、头像,还有配偶及子孙的姓名。</p> <p> 长廊内镶嵌个人纪念单碑3280多块,其中有:元帅2人,国家领导18人,大将3人,上将28人,中将86人,少将360人,省军职922人,地师职1448人;有女红军168人,夫妇红军138人,可谓将星云集,群星灿烂!</p> <p> 吴瑞林(1915—1995年)纪念碑,四川巴中人,当年迎接红军入川第一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 <p> 标志碑,碑高10米,顶端是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炬,下端由三棱六面梭标头造型而成。一、二面由张爱萍上将题写“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碑名和红四方面军军旗组成;三、四面是江泽民题词:“长征·丰碑永存”和毛泽东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五、六面是“红四方面军战斗历程路线图”(1927-1937),包括从七里坪出发,到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及从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到星星峡所走过的路程。</p> <p> 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主碑呈四面体,高9.7米。寓意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碑系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所建。“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碑名,分别由李真将军、张志坚将军题写。碑通高12.23米,寓意巴中12万人参加红军,建立了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p> <p> 纪念碑被两圈英名墙环绕,第一圈直径12.3米,寓意红四方面军解放巴城时间1933年1月23日。整个碑区的直径为27米,寓意1933年2月7日在巴中成立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p> <p> 碑身及四周嵌花岗石碑268块,刻入英名纪念碑有8.5万人,其中27年-37年牺牲的师团职烈士1124人,红军烈士7.7万人。密密麻麻的名字曾是鲜活的生命,沙场捐躯,英名永存!</p> <p> 还有省军职948人、地师职2898人、知名女红军138人,革命前辈,令人尊敬。</p> <p> 主碑的下方有张震、张万年、迟浩田、耿飚、秦基伟、罗青长、童小鹏、廖汉生、刘志坚、肖克、万海峰、王平等四方面军老红军题词。</p> <p> 组雕—赤化全川。生动表现川陕苏区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1933年2月12日印行的《怎样分配土地》和1934年12月30日出版的《平分土地须知》以及川陕省工农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有关土地革命的布告,真实地反映了苏区土地革命的历史。雕塑上面标语“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横幅‘工农专政’”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同反动势力作斗争,要砸碎万恶旧世界,开创一个人人平等新世界。</p> <p> 组雕—保卫赤区。刻划了红军战士在地方游击队员协助下向国民党军阀、地方反动武装展开反围剿战斗。浮雕刻划战场阻击、游击冲锋画面及女战士和百姓支前场面。雕塑长10米,主雕人高2.5米。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边到1935年撤离根据地,近两年半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在两年多革命战争中,成千上万红军战士和苏区人民,用鲜血浇灌了这块土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p> <p> 组雕—北上抗日。反映1935年1月22日,为了北上抗日,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以群众武装与独立团,向东线积极活动,钳制刘敌,应集中红军主力向西进攻,……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间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红四方面军执行中央命令,发动了陕南战役,调动敌人北移,随即回师川北,成功取得强渡嘉陵江胜利,并乘胜向西进攻,解放了涪江与嘉陵之间大片士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进作战战略,红四方面军踏上了艰苦曲折长征征途。</p> <p> 组雕—达维会师形象地反映达维会师庆祝场面。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夹金山,红四方面军西进部队也于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四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21日晚,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部队举行联欢会。</p> <p> 红军陵园,专为安放红军及其配偶骨灰而建,现有400 多将士墓穴入陵,北京八宝山8位红军将士(吴瑞林、夏前远、余定礼、何志远等)墓穴专程从北京运到红军陵园安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