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登大别山 【元】萨都刺</b></p><p>落日在平地,苍茫吴楚秋。</p><p>人随孤鹤远,天共九江流。</p><p>风物登淮海,楼船下鄂州。</p><p>凭高一登眺,不尽古今愁。</p><p><br></p><p><br></p><p>武汉汉阳龟山,东起长江边,西临月湖畔,全长1730米。最古老的名字叫翼际山, 龟山原名大别山,相传为大禹治水区别江水之处,故名大别山。这个名字一直用至明代。</p><p>三国时陆奂曾任东吴江夏太守,屯兵于此,并建鲁山城,由此又名鲁山。</p><p>而龟山形状“若巨龟浮水上”,时任湖北巡抚的王俭奏请朝廷将鲁山改名龟山。</p><p><br></p> <div><b>武汉汉阳龟山“大别山”摩崖石刻之考证</b></div><div> 武汉市汉阳区龟山北侧半山腰的一处石壁上,刻着“大别山”三个赫然醒目的摩崖大字。字体浑实劲道,气势宏伟。此三字自西向东横向排列,字径大小稍有差别,“大”字长1.5米,宽1.35米;“别”字长1.32米,宽1.1米;“山”字长1.2米,宽1.1米。三个大字的左侧约80厘米处,又刻有竖排5行楷体小字跋文。由于镌刻不够深,加之石质疏松,经长年风化,其中依稀可考者录文于后:<br>吾歙方密庵口生补诗古文俱口口尤工口口擘窠月大字口刿一时镌足为江山增色也嘉庆壬申九月同里弟子鲍星识<br>此段文字,记叙了三个大字为歙县方密庵撰写,同乡鲍星雕刻,刻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九月。</div><div> 龟山原名大别山,相传为大禹治水区别江水之处,故名大别山。宋代苏东坡《东坡书传》曰:“二别皆在汉上。”元代黄镇成《尚书通考》:汉水东至汉阳,触大别山,于江。汉阳,故夏口之地,班云行一千七百六十里。因为东吴大将鲁肃的衣冠冢在此。大别山后又改称鲁山,这个名字一直用至明代。明朝的皇帝极其崇奉玄武,封玄武为帝。玄武龟形,时任湖北巡抚的王俭奏请朝廷将鲁山改名龟山,自然得到批准。于是鲁山又改称龟山。 </div><div> 今考龟山上的“大别山”摩崖石刻作者方密庵、大名方辅、字君任。安徽歙县岩镇人。工书法、善制墨。著有《隶八分辨》、《集大成解》、《茹古斋稿》等书作。 镌刻者鲍星考证实名应为鲍桂星。 鲍桂星(1764—1824)字双五,一字觉生。安徽歙县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九年,典试河南,留学政。十三年,典试江西。十五年,督湖北学政。累迁至内阁学士。十八年,任满,擢工部侍郎,充武英殿总裁。道光四年(1824年)升詹事府詹事,文渊阁直阁事。不久病卒。鲍桂星少从吴定(澹泉)学习诗文,后师从姚鼐。著有《觉生古文》4卷、《觉生诗钞》10卷、《咏物诗钞》4卷、《咏史诗钞》3卷等。另辑有《唐诗品》85卷。 说到此处方密庵确实也与湖北有缘,他曾于清代孝感画家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卷》上题写引首“希踪无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斯人已去,然丹青妙笔于世长留。<br></div><div><b>作者:东湖社区大武汉栏目 空山雨、月明风</b></div> 从长江看东面的龟山,它在浓烟滚滚的汉阳兵工厂和巍峨挺立的晴川阁之间显得格外壮观。 这与上张图片摄影的年代同为清末,低矮的房屋和狭窄的堤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新中国建设长江大桥时,龟山南面的照片。武汉市政建设的大桥局大楼和家属区初步完工情景。而远处的龟山依旧保持着光秃秃的模样。 在月湖西望龟山,远处的龟山陪伴着人们在湖中划船打鱼。 在龟山的北边的汉江,帆船桅杆林立,挤满了河道。一派繁忙的景象。 现今的南岸嘴与那过去岁月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晴川桥横跨汉江,两岸的高楼林立,显得壮观美丽。 <p>过去的龟山北面堤防建设很落后,洪水泛滥。而今江堤坚固,洪水泛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特别是在绿树丛中挺拔而出的电视塔,成为到武汉游玩的驴友们“打卡”的一景。</p> <div>此为汉阳铁厂的照片</div>张之洞于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p>龟山东山头有祖师殿和禹王宫,这是汉阳兵工厂德国技术员正在龟山上大炮试射。现在,在这个地方是建起了电视发射塔。</p> 据史料记载,传说此墓葬是鲁肃之子鲁淑所建。鲁肃遗腹子鲁淑历任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假节、夏口督。吴永安年间(公元258—264年)曾驻守此地,为其父建衣冠冢,以纪念其父为东吴立下的赫赫战绩。龟山原名大别山,后又称鲁山,就是因为东吴大将鲁肃的衣冠冢在此,而鲁山名一直用到明代。<div>鲁肃墓原在龟山南麓,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而移至山南腰。<br></div><div><b>感谢赵奎工作室老汉阳地图照片</b></div> <div><br></div>祢衡(173-198年),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汉末著名文学家,恃才傲物,不畏权贵,因拒绝曹操召见并数次辱骂操而遭忌恨。操数欲杀之,又惧负杀名士之骂名而作罢,遂遣送于荆州刘表处,衡复辱慢表,表效操之法,转送衡于江夏太守黄祖,终因触怒黄祖被杀。葬于生前曾作《鹦鹉赋》的长江沙洲上。后人借衡之赋名,将沙洲取名鹦鹉洲。明末,鹦鹉洲没于江中。清光绪二十六年,汉阳知府余肇康应乡人之请,重建祢衡墓于新淤起的补课洲上,并上奏朝廷,获准更洲名为鹦鹉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祢衡墓被毁,仅存墓碑。二〇〇〇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武汉市文化局暨汉阳区文化局主持重建祢衡墓于龟山脚下。 <div><b>“祢衡之死”故事</b></div>祢衡最著名的作品是《鹦鹉赋》,据说,那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上一只漂亮的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面对好朋友这次祢衡没有脱衣服,也没有骂人,而是“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辞采甚丽”,获得满堂彩。而且,在赋中他写道:“托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言辞恳切,不见丝毫狂气。<div>又一次的“大会宾客”时,他旧病复发,出言不逊,而且针对的是黄祖这个阎王,还骂黄祖是“死公”。这就真叫活得不耐烦了。刘表的远见卓识这时有了结果。怒气冲冲的黄祖叫来五百个军士,准备用鞭子抽祢大爷。这还得了!祢大爷当即大骂起来,“祖恚,遂令杀之。”黄祖的主薄(秘书)早就恨祢衡抢他饭碗了,“即时杀焉”,这也是祢衡平素同事关系不好的必然结果。<br> 黄射听到消息,急得顾不上穿鞋,赤着脚就跑来救命,可看到的已是祢衡的尸体。他凄怆流涕,无限悲痛与惋惜地对他那冲动的老爸嚷道:“此有异才,曹操及刘荆州不杀,大人奈何杀之?” (《平原祢衡传》)后来李白写了一首《望鹦鹉洲吊祢衡》,也批评黄祖说:“魏帝营八极,蚁视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斗筲人”,是指气量狭小,如同斗和筲箕的人。<br></div><div><b>感谢搜狐网flypaper2012照片</b></div><div><b>感谢武汉人文论坛姚泉名大侠《乱世愤青祢衡的骂人生涯</b></div><b> ——武汉名人墓茔之祢衡篇》</b> <div>在汉阳龟山东麓。建造于1933年。江小鹣设计创作,武汉市茂隆营造厂承建。初立于武昌蛇山奥略楼后。1955年,因建设长江大桥暂迁于蛇山黄鹤楼剧场东侧。1985年10月正式迁现址。铜像面对长江,背依龟山。通高5米,麻石基座高3米。黄兴先生衣着西装,手撩大衣襟,气宇轩昂。像座四周的麻石上刻有浮雕花环,花环中嵌着月色大理石板,正面花环中央的大理石上刻"黄兴先生之像"。其它三方刻着由蒋中正领衔署名的《黄克强先生像赞并叙》,记述黄兴的历史功绩和在其"讲业视师之地"的武汉建立铜像的原因和经过。<br></div><div><b>辛亥革命中黄兴在武汉的故事</b></div>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由上海到汉口,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场为黄兴举行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就任战时总司令,听说汉口战事最激烈,立即赴汉口督战。义军听说黄兴来到前线,军心大振。这时,革命军和清军交战了10余日。黄兴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发动反攻,夺回了几处阵地。清军见汉口一时攻不下,竟纵火焚烧街市,以致全城四处起火,革命军无法立足,不得不移师武昌。黄兴召开军事会议,分析了当前局势,决定先撤出汉口,固守汉阳,待湖南援军一到,再行反攻。<div>黄兴亲临前线,把司令部设在汉阳昭忠祠。随后发动士兵利用汉阳兵工厂的材料,日夜构筑防御工事,固守汉阳。不久,湖南援军陆续抵达,16日兵分3路进攻汉口,当晚他率领部队发动进攻。由于清军火力强大,加之黄兴统率的各路军缺乏训练,配合不好,没能打败清军。黄兴只得带领部队回守汉阳,他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在火线上督战。清军炮弹一个接一个落在他身边,随从强拽硬拉,才把他拖下前线。尽管黄兴率部拼死奋战,但在清军不断增援的情况下,汉阳还是失陷了。黄兴不得已乘船退回武昌。从10月28日到11月27日,黄兴在武昌前线奋战了整整1个月。</div><div>汉阳失陷后,黄兴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在武昌起义中黄兴督战武汉,汉阳虽然失守,但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战绩,不仅保卫了湖北军政府,并且有力的阻击了清军,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急剧发展,最终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迎来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诞生。为保卫革命胜利作了重大贡献。<div><br></div></div> 在龟山西面的山脚下,有一个桃花洞,是纪念桃花夫人的。也是古月胡八景之一。<div><br></div> <p><b>桃花夫人洞 【明】 朱国俊 汉阳人</b></p><p>脉脉春心尚怨谁,枝头结子已双垂。</p><p>回思忍耻全躯日,应悔仓皇去国时。</p><p>鸟似含情闲自语,泉如溅泪向人悲。</p><p>珊珊环佩临丹壑,月映湖光敛翠眉。</p><p><br></p><p> 话说春秋战国那个年代,陈国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陈庄公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孟妫(gui),小的叫息妫。这两个长的蛮漂亮的,貌可比西施,貂蝉。</p><p>特别是那个小姑娘息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唱歌像百灵鸟婉转动听。下棋咧棋艺精湛赢仙人,跳舞像天仙舞姿迷人,弹琴琴声悦耳,连鸟站在树枝上都不飞了,为么事咧,被琴声迷住了。画的画是活灵活现,画山山高险峻,画人人从画中走中下来。总之,琴棋书画的水平实在高。 大姑娘嫁给蔡国的国王蔡哀候,小姑娘息妫嫁给息国(今河南息县)国君国王息候。这蔡国和息国是亲戚。应该是蛮亲的。这两家经常来往,这个蔡哀候看到小姨子息妫美貌,动起那个歪心思,想擦点油,想方设法留她过夜。作了些不检点的动作。这一下子被息候晓得了,心里就转不过弯。</p><p>派兵打吧言不正名不顺,么样咧,那两国是亲戚撒。那就只有像跛子穿大衣-----闷到拐,来阴的。</p><p> 于是就派使者到楚国找楚文王。息国使者拜见楚文王后说:“大王,我们大王请你派兵打息国。”</p><p>楚文王一听笑了起来,“这还是大姑娘上轿,第一次听说要我出兵打自己联姻国家的。为么事?”</p><p> “那里蔡国国王蔡哀公不是个东西,竟敢调戏我国皇后息妫。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大王请求您发兵打息国。蔡国肯定会出兵相助,你良们就汤下把他灭了。”使者说。</p><p> “光凭嘴说,那何以为证?”楚文王讲。</p><p> 使者拿出请求文书和佩玉交给楚文王说道:“这是国书和我们大王随身佩戴的玉。”</p><p> 楚文王召集群臣商讨,决心利用此机会打通进取中原十字通道。</p><p>书做一处讲,话分两头说。楚国马上出兵打息国的消息传到蔡哀公耳里,他马上出兵列阵。当楚军进攻时,喜国坐以观望,很快楚军将蔡国灭了。蔡哀公被捉。</p><p>楚文王问他:“你为什么对你小姨子动手动脚?是他们要我来打你的。”</p><p>蔡哀公这才明白,和楚军打仗,他们观望不出兵的原因。这个鬼息候还真阴咧,哼,我要随机应变,把祸水引向息国,你害我,我也要让你也不得安宁。</p><p> 你看那个蔡哀公么样说:“哎哟,大王,你良不晓得我那个小姨子几美嘞,要身材有身材,跳舞唱歌哈哈精,还蛮会谈琴。那真是个举世无双的绝代佳人。”</p><p>他说滴楚文王不禁动了色心,为么事咧,因为蔡哀公事先了解到,楚文王年近30岁,还未找到合适的皇后人选,正在全国物色挑选。</p><p> “真的有那美?”楚文王道。</p><p> “你看了就知道了,呵呵。”蔡哀侯说。</p><p> 楚文王来到息国,息候隆重设宴招待楚文王,席间,歌舞不停。 </p><p>开始楚文王只顾饮酒看歌舞还冒得么感觉,因为美人看多了。</p><p>后楚文王提出要息妫出来跳舞唱歌。</p><p>当息妫一出来,酒也不喝了,那个眼睛也看直了。在天上?揪一下自己的胳膊,哎呦,疼,不是在天上啊。还是在地上?地上那来仙女在眼前翩翩起舞?加之喝了点酒,人晕晕乎乎。回到旅馆休息,闭眼看到的是息妫,睁眼看到仿佛息妫的影子。神魂颠倒,一连几天菜饭不思。</p><p> 下属看他这个样子,就知道,完了,我们大王得了相思病。</p><p> 随从出了个歪主意,灭息国抢人,这一下好,息国想用借刀杀人灭蔡国,这正是害了别人又害自己。嗨,只可怜那红袖息妫咧。</p><p> 息妫知道此事,想自行了断,旁边的人讲:“你一死,息候要死,息国老百姓也要死许多,因为楚王是为你而来,看不到你,他就会报复。”息妫听了仔细思量了,放弃了此想法。以一身之躯换息侯和息国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之灾。</p><p> 息妫被抢入宫中,菜饭不思,想念夫君,楚文王百般哄她,给她在月湖旁建了宫殿,并添置各种奇异物件,好言好语与她说,她对楚文王不给一丝笑脸,不说一句话。</p><p> 楚文王也慢慢适应了这“冷美人”的样子,经过很长时间,楚文王问息妫:“你为么事不与我说哈子话?”</p><p> 息妫挎着个脸讲:“我一个女人身嫁2个男人,符合传统女人守节的祖训吗?我还有么话跟你讲咧?”把个楚文王呛得哑口无言。但楚文王对她的爱依然如故。</p><p><b> 息夫人【唐】王维</b></p><p>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p><p>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p><p> 息妫思念丈夫,在楚宫中度日如年。息侯被楚王捉到楚国做苦工。这对昔日恩爱的夫妻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p><p> 在楚王出去打猎的时候,原息国的警卫队长,通过各种的渠道疏通,促成息候夫妇的相会。</p><p> 息妫一见到丈夫泪流满面,哽咽地诉说着离别相思之苦:“我在宫里忍辱负重,只求有朝一日见夫君一面,今已见到,我心已满足,一死了之。”</p><p> 息候听了连声相劝说道:“夫人啦,你千万莫这样讲撒,你当初为了救我和息国老百姓,忍辱来楚国,我咧在这里做苦工,也是为了有机会与你见面,等机会团圆。”</p><p> 息妫听后与夫君抱头痛哭后,突然转身用头撞向城墙,头破流血而亡。息候见后,也撞墙而死。那对恩爱夫妻双双躺在城墙下。路过的百姓看了无不留下那同情的泪水。</p><p> 楚王打猎回城后,听到这一消息,大惊失色,后念及息妫夫妇这样情份,将其厚葬在汉阳城外。</p><p> </p> <p><b> 桃花洞 【唐】宋之问</b></p><p>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p><p>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p><p>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p><p>情亲怨生别,一朝惧杀身。</p><p> 后人为纪念息夫人与息侯这段凄美的爱情和她为息国百姓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她故乡和息国,以及楚国居住地修建了祠堂。因她面若桃花般的娇美脸庞,称她为“桃花夫人”。</p><p> 在汉阳龟山西边,原修有桃花夫人庙和桃花洞。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提笔挥毫,留下无数诗篇。成为古月湖一景。</p> <div><b>蝴蝶泉志讲述的蝴蝶杯的故事</b><br></div>龟山远在唐宋时期,已擅园林之胜。明清之季,登山游赏,更胜极一时。《蝴蝶杯》故事讲述明朝崇祯年间(公元628-644年),在龟山石洞居住着胡彦和胡凤莲,父女相依为命,靠撑小舟撒网捕鱼为生。一天,打到娃娃鱼,父女俩欲以此珍稀之鱼到龟山赶集。在集市上,娃娃鱼成为男女老少争观珍稀之物。时任湖广总督卢林的公子卢进宽带着家丁游龟山,见此鱼起歪心,示着家丁强夺之,并诡称为他亲娘放生之物。胡彦上前争执,惨遭众家丁毒打。此时恰逢湖广江夏县令之子田玉川在龟山游览,闻听人声吵杂,近见卢世宽 容家丁施暴,上前劝阻。卢世宽仗势欺人,口出恶语,将胡彦毒打致死,抢走了娃娃鱼。田玉川路见不平起义愤,挥舞拳足,将卢世宽当场打死。<br>湖广总督卢林闻报爱子被打死大怒,即令封锁水陆两路,派兵搜查龟山,田玉川夹在游龟山的人群中逃至岸边,见到胡凤莲的渔船离岸不远,急切之中藏进船舱里。官兵逼近江边,要求搜船,胡凤莲急中生智,拍着父亲的尸体,向官兵哭诉伸冤。骗过官兵救了田玉川。<br>二人深感患难相交,情意绵绵,分别时,田玉川将传家之宝蝴蝶杯赠送胡凤莲。作为定情信物,让他去县衙告状。为父鸣冤。<br>卢林因捉拿田玉川无着,转而欲斩其父田云山。胡凤莲闯入大堂,据理而争。田云山遂得救。<br>田玉川逃脱追捕后,胡凤莲揣着蝴蝶杯四处寻找。二人对爱情忠贞不渝,信守不移。一天,两人在龟山的泉水边相遇,惊喜交加,正在叙旧之际,卢林据密探的报告,派兵包围了龟山,二人捧着蝴蝶杯,双双跳入泉水中,一声巨响,蝴蝶杯玉碎,从杯中飞出一对彩色的蝴蝶。从此,这眼泉水便正名为蝴蝶泉。<div>结尾是悲剧结尾。诠释了爱情的坚贞和对封建制度控诉。<br><div>注:龟山蝴蝶泉里“蝴蝶泉志”</div></div> 已被编为评剧,豫剧和电影等广为流传。但它们结局有所不同。<div>:明代,江夏知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偶游龟山,恰逢总兵芦林之子芦世宽打死渔夫胡彦。玉川不平,将芦世宽打死,遭芦府追辑,被胡彦之女胡凤莲相救,并在舟中订婚约而别。胡凤莲以玉川所赠蝴蝶杯至江夏县二堂认亲,为父鸣冤。芦林征蛮受困,被化名为雷全州的田玉川所救,并招为婿,洞房中玉川吐露真情,胡、芦二女均配玉川。<br></div><div>结局是喜剧结尾。大家期望是恶人受到惩罚,好人得到幸福的好的结局。</div>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1903年,向警予成为全县第一个入学的女学生。1911年,她从湘西到长沙,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周南女校读书,并改名向警予,表示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div>1920年—1921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向警予不但与蔡和森共同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与计划,同时向各方宣传,陈诉建党之急。之后,向警予与周恩来、李立三在法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几乎与国内的中国共产党同时建立。因此,她后来被毛泽东称为“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br>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向警予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妇女运动决议案》等许多重要指导文件,发表了《中国最近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之新纪元》《妇女运动的基础》等大量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br></div><div><br></div> 1925年10月,向警予、蔡和森等受党中央派遣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公开资料显示,1927年3月,回国后的向警予来到武汉,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7月,武汉国民政府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br> 1958年出版的《向警予烈士在武汉》一书中记载,来到武汉的短短3个月时间,向警予就已经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她穿着一件普通的旗袍四处奔走,想各种办法保全组织,发动群众继续斗争。由于身体疲劳,她变得非常瘦弱,有时一天只吃一个饼充饥,但依旧拼命工作。<br> 书中写道:“(向警予)外表看起来十分斯文,但做事却像生龙活虎一般,不知道哪里来的那股干劲,总是开了会便去写东西,写完东西又去找工人谈心、谈工作,一刻也不休息。”当时工会出了一些通俗易懂、生动有力的宣传品,对发展工人运动和教育工人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其中就有不少出自向警予之手。<div>1927年“七一五”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后,武汉处于严重“白色恐怖”之下。但向警予仍坚持留在武汉开展地下斗争,冒着生命危险,走街串巷发动群众,参与策划两湖暴动。<br> 1928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在原法租界三德里(今江岸区友益街)被捕,国民党军阀对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刑拷打,本以为可以从她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将武汉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可在她被捕一个多月之后,敌人根本无法从她口中了解任何信息,于是决定将她杀害。<br>张金保生前讲述,向警予被捕直至牺牲,张金保与当时的海员工会主席陈春和等人多次试图营救,均因为条件不足未能成功。<br> <br></div> 向警予烈士牺牲的地方——当年的余记里空坪刑场。记者彭年 摄<div>1928年5月1日,随着大雨中的一声枪响,年仅33岁的向警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知名党史专家李婉霞介绍,即便是在赴刑场途中,向警予仍高呼革命口号,不断向群众高声演讲,后被敌人用石块堵口、皮带勒紧双颊,就义于汉口余记里空坪。<br> 敌人还在现场张贴告示:“不许任何人收尸”。当晚,陈春和带着张金保等10多位战友,趁夜将向警予的遗体用板车运往集家嘴。陈春和找汉江边的船夫借来一条小木划,众人才将烈士遗体运往对岸的龟山脚下安葬。几天后,陈春和又返回此地,为向警予刻了一块比较隐蔽的小墓碑。<br></div><div>1955年9月,因建长江大桥曾将墓迁于扁担山南麓。<br>1978年为纪念其英勇就义五十周年移到龟山南麓。前后三台,各置短垣。墓呈圆形,白色,基环方围,构造新颖。墓前方座上塑烈士半身像,坚贞远望,正气浩然,座正面镌邓小平手书"向警予烈士墓"六字,后面刻其革命事迹。平台进出口处连一曲折宽广梯道通达山脚,和琴台翠阁,月湖古桥,丹辉碧映,更显其宏丽轩昂。<br></div> <b>本连环画根据陶承口述,何家栋、赵洁执笔的回忆录《我的一家》改编,1959年出版。</b><div>陶承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在艰苦的岁月里,丈夫梅生为革命奔走,终于积劳成疾而去世;两个儿子为革命也相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陶承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坚持为党工作。作品讴歌了共产党人为革命而贡献一切的精神。</div> 陶承写的“我的一家”是当时最受我们欢迎的书。她的家就在龟山北的山脚下,大家通过摘录连环画的片段,就知道小时候的欧阳立安为革命奔走在汉阳兵工厂和鹦鹉洲送文件,机智和敌人斗争的故事。 [我的一家]还被改编电影[革命家庭]。受到观众的好评。 站龟山放眼武汉三镇,汉江和长江这T字的纽带将武汉紧紧编织在一起。汉江和长江的华夏文化精髓在这里碰撞融合。<div>“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龟山站立在两江交汇处,观看逝去的时光就如这奔腾的河水,白天黑夜不停的流。</div><div>龟山随着历史的变更,特别是在改革今天,将变得越来越美。</div> 龟山的谐音为归山,正因为这归山二字使武汉人,而且特别是汉阳人产生浓浓的依恋家乡情节。逢年过节匆匆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我在苏州工作时,春节前,大雪封路,火车票买不到,着急的不得了,后高价买到飞机票,大年初一赶回汉阳。<div>我经常听到朋友说,在外地打工的人,不管外地环境多好,只要有机会回家工作,定会马上辞职回家。</div><div>这是因为龟山自大禹治水就记载至今,已有几万年的历史。那悠久的历史及美丽的传说在人间代代相传。</div><div>人说月是家乡明,景是家乡美。而汉阳龟山象一个情钩,紧紧勾住家乡人的心,归山,归山啰。</div> [1] 空山雨、月明风,武汉汉阳龟山“大别山”摩崖石刻之考证,大武汉东湖社区栏目, <div>[2] flypaper2012 祢衡照片,搜狐网<br>[3] 姚泉名大侠《乱世愤青祢衡的骂人生涯——武汉名人墓茔之祢衡篇》武汉人文论坛<br></div><div>[4] 赵奎工作室老汉阳地图照片<br></div><div>[5] 陈云华,赵隆义,钟其林 连环画《我的一家》<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