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年十月我去安徽滁州琅琊山游览,慕名到琅琊山的核心景区,醉翁亭景区览胜。醉翁亭景区因“天下第一亭”醉翁亭座落于此而闻名遐迩。</p><p> 醉翁亭景区建筑群,建筑年代已跨越了宋、元、明、清、民国。曾多次毁而重建,才保留了今天的建筑风貌。</p><p> </p><p> </p><p> </p> <p>明文征明书《醉翁亭记》</p> <p> 醉翁亭景区是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建筑。亭台小巧别致,布局紧凑,互不雷同,总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里有醉翁亭、二贤堂、宝宋新斋、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影香亭、菱溪石、欧梅、欧文苏字《醉翁亭记》石碑等景点。</p><p> </p> <p>醉翁亭</p> <p> 醉翁亭是醉翁亭景区核心的核心,迎门而建。它是北宋五年(1045年)大文豪欧阳修被朝廷贬至滁州任知州后,在琅琊桥结识了琅琊寺住持智山和尚,并很快成为好友。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山和尚就在琅琊山山麓建了个小亭。</p><p> 小亭建好后,欧阳修经常带朋友来此处游乐饮酒,不醉不归,并自称醉翁。因而欧阳修称小亭为醉翁亭,并作记。这就是传颂千古的《醉翁亭记》。不光有记还有一首《题滁州醉翁亭》的五言诗。</p> <p>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p><p>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p><p> 但爱亭下水,来自乱峰间。</p><p> 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p><p>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p><p> 响不乱入语,其清非管弦。</p><p>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p><p> 所以屡携洒,远步就潺湲。</p><p>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p><p>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p><p>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p> <p> 欧阳修以抒情的手法,写亭边的美景、山水、泉溪。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勾勒了亭景之美,醉翁在此饮酒自乐,寄托于山水之间的幽怀雅趣。</p><p>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更因大文豪欧阳修的记和詩便知名天下。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欧阳修亲自配词。</p><p>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个小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恪在其旁建了同醉亭。到了明代才开始兴盛起来,并配有其他建筑。</p> <p> 如今的醉翁亭非常有建筑特色,红色的木柱,彩色的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微翘的飞檐如鸟翼伸展,吻兽伏脊,粉墙、门洞、漏窗、曲流、小青瓦,亭内有“八仙过海”的浮雕。亭上方有苏东坡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p> <p>二贤堂</p> <p> 醉翁亭北面有三间瓦房,辟山而筑,隐盖在绿树之中,雕梁画栋,肃穆典雅。这就是二贤堂。二贤即宋代滁州二任知州欧阳修和王禹偁。内有二人立体塑像,神态肃穆。一人手拿书卷,一人轻拈胡须。</p><p> 王禹偁宋初文学家,宋太宗时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以刚直敢言著称。他同欧阳修一样,在滁州当过知州。人品、性格、文章、经历,都与欧阳修有相似之处。二人均在滁州任上有所政绩。</p><p> 墙壁上挂着《醉翁亭记》和《朋党论》条幅。玻璃橱内陈列欧阳修的手稿及部分著作。门外涯壁上有隶书的“二贤堂”三个大字。</p><p><br></p> <p>宝宋新斋</p> <p> 宝宋新斋在醉翁亭西面有100米的地方,与醉翁亭遥相呼应。原在醉翁亭西面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意思这是珍宝收藏的地方,斋内有大型碑刻两块。</p><p> 一块是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的任上,将《醉翁亭记》书写后便找人勒石为碑。竖在醉翁亭前,当时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前来观阅赏读。</p><p> 另一块是欧阳修去世19个年头滁州知州王沼看到碑刻字淺易被风雨浸蚀,于是找到了苏东坡让其书写《醉翁亭记》。欧阳修是苏东坡的恩师,当然乐意为恩师的文章一展书艺。</p><p><br></p><p> </p> <p> 于是当年十二月用楷、草两体书写了《醉翁亭记》,表达了对恩师的敬意和怀念。草书存于河南,楷书刻于石碑,竖于醉翁亭前。欧文欧字,欧文苏字两块碑刻相得益彰,均为金石珍品。</p><p> 由于二块石碑出自两位名人之手,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到此拜读。一时琅琊山前车马拥堵,《醉翁亭记》广为流传,醉翁亭便名扬天下。</p><p> 后来战乱频起,二碑也不知去向。</p><p> 到了明代洪熙二年(公元1429年)南太仆寺少卿赵次进寻得拓本刻制碑石竖立醉翁亭下。</p> <p>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出于对石碑的珍爱,垒石造屋,使石碑不再受风吹雨打,使醉翁亭日益兴盛,被称为宝宋斋。</p><p> 冯若愚兴建了宋宝斋,碑石得到了保护。滁州人民为之感谢冯氏的护碑之功,特在原宋宝斋处建了一座冯公祠纪念他。</p><p> 后十年浩劫中《醉翁亭记》石碑毁于“破四旧”的锤凿之下。八十年代滁州政府找来苏东坡当年书写的拓本,重新刻制了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石碑,在醉翁亭正西建了宝宋新斋。原滁州地委书记王郁昭书写了“宝宋新斋”四个大字为宝宋新斋增添光彩。</p> <p>意在亭</p> <p> 意在亭原名皆春亭,在醉翁亭与宝宋新斋中间。明嘉靖年间,由滁州太仆寺少卿毛鹏建、卢洪夏重建并改名,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意。</p><p> 意在亭以四根黑红色的木柱为支撑。前缘两根木柱上书写着金色的对联“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亭角翘起,呈飞腾之状。顶部四周饰有花纹图案。亭内放置石桌石墩,亭外用白色鹅卵石铺地,并以异色鹅卵石镶成仙鹤图案。在此赏景别有一番意趣。</p> <p>影香亭</p> <p> 影香亭在意在亭西面,有一方水池。水池的中间垒有石墩,墩子上面竖有一亭子,在它的四周用石砌成矮墙作栏杆,从池外入亭内有小桥连接。游人可倚栏观池中古梅倒影,闻亭外古梅芳香。</p><p> 影香亭建于明代。明初滁州南太仆寺卿赵次进,在古梅前挖一池子,池内涌出泉水,而终年泉水不断。后来侍御邵梅墩为了赏梅,便在池中建墩造亭。亭初名“见梅”,后更名“影香”。</p><p> 影香,取于宋代詩人林逋的《山中小梅》詩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影香亭再现了林逋詩句的意境。</p><p> 亭北古梅,花放季节,香气四溢。亭四周池水清澈见底,倒影梅花如同美丽多姿舞女倩影,构成一幅天然图画。</p> <p>古梅与古梅亭</p> <p> 在影香亭北面有一株古梅,古梅高7米,四枝干粗70多厘米,虽经几百年风霜雨,仍然枝繁叶茂,老而不衰。每年春天开放花繁色艳。远看如同一盆火苗熊熊燃烧,近看似莹红灯闪烁。据说是欧阳修亲手栽植。</p><p> 古梅的根部扎在一座由巨石垒砌的长方形花坛中,坛的南面有清初人题刻的“花中巢许”四字。古人有詩赞颂:</p><p> 怪似苍龙卧,憨眠数百年。</p><p> 素怀风冉冉,高韵月娟娟。</p><p> 旧看舒新萼,今来发故妍。</p><p> 孤山三百种,不及老癯仙。</p><p> </p><p> 离古梅不远处有一亭子叫古梅亭,它是明嘉靖年间,滁州判官张明道特意为赏梅而建,此处是赏梅的最佳点。</p><p> 古梅处于 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在影香亭和古梅亭赏梅,由于角度不同,而映入眼帘的梅姿也各不相同。</p> <p>菱溪石</p> <p> 菱溪原为琅琊山脚下由西向东流的一条溪水,今溪已废。相传在菱溪边上有六块嶙峋奇特的大石头,有人说它是燧人氏钻木取火之石,所以满身孔穴。有人说它是女娲补天时精炼的奇石,晶莹剔透。还有人说它就是玉石。</p><p> 其中五块已被人取走,只剩下这一块最大的。欧阳修在滁州时,多次前往观赏,视为珍玩。后用牛车运到丰乐亭南侧,引泉水为石池。成为琅琊一景,供滁州人游赏。欧阳修还特作了《菱溪石记》和《菱溪大石》詩称赞奇石。</p><p> 后人将其移置醉翁亭附近。2014年在醉翁亭院中新建一敞亭,石头被置于石盆中,盆上刻有“菱溪石”字样置放于亭中心。亭子上方置有额匾,上刻有“天外孑遗”四个大字。</p> <p>怡亭</p> <p> 怡亭建在古梅亭的西边,劈崖而筑,高出古梅亭。站在亭上观景,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名曰怡亭。</p><p> 怡亭是用砖砌成墙壁,两面开窗,一面为门。三面壁墙上有题字,东壁墙上刻有“东阁迎曦”,南壁墙上有篆刻“怡亭”,西壁墙上题有“西山拱秀”。</p><p> 在怡亭俯视古梅、梅亭、影香亭、意在亭,尽收眼底。还可以看到山脚下蜿蜒曲折的琅琊古道和来往不绝的游客,及秀丽的琅琊山色。</p> <p> 琅琊山 醉翁亭景区,因醉翁亭名扬天下。醉翁亭有欧氏的《醉翁亭记》和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碑刻而名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誉。《醉翁亭记》因其文学价值被流芳千古,并列为学习古典文学的经典文章。</p><p> 清代 吴楚材和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其中收录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古文观止》后来成为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现代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也收录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