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些看起来大而无当的问题,常常在我们懂而不懂中被忽略,比如什么是美?大家都知道,但不一定都能说的清,角度不同,标准各异,答案难一。又如怎么才能获得幸福?小时候,得了老师一朵红花,就是最大的幸福;长大了,再扯这些,就觉得很无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住是充满变数的。当了县长的,想的是当市长,而刚当科长的不大可能思想着要当省长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人在不同的阶段实现自己期待的目标,人就会感到幸福。比如考取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和爱恋已久的人儿结婚生子,等等。但这种幸福感以获得而慢慢消减。我在想有没有一种持久的东西,让人时时感觉到幸福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不断思想中,我真发现有这种东西存在,就是对美的感知力。懂得了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人的幸福感就越多。比如我们喝茶,喝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如果你在意茶的品质,水的温度,汤色的讲究,器具的雅俗,以及入口后漫溢的味道,这喝茶就有了门道,再扯谈到“禅茶一味,诗酒同心”,我敢说,每一个细节都有了不同的感受,确实复杂了过程,淡化了结果,又忘乎了目的,却在丰富过程中变的美好。否则,只为解渴,直接找水龙头便是,但美感却没了。又如喜欢钓鱼的人目的不在吃鱼,而在感知钓鱼的过程,每一个钓鱼的细节构成不同的幸福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以,我以为具有美的感知力是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重要能力。因为具备美的感知力的人更容易把目标导向转移成过程感知。其实人一生的意义也就是过程,不同的过程成就不同的人生。出生与入死都是一样的,没有因人不同,遑论高低贵贱,再装牛B也只能在过程的某个点上。而美总与真善相伴,一切无美感的行进都是奔着结果去的,往往难得幸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会相同,能共同感知幸福的人,大概都有相当的美的感知力。我的一对朋友,俩人本是大学同学,20多年一直被看好的夫妻最终还是分开了。他给出的理由是彼此生活的观念不同。丈夫喜欢在家里摆滿盆景绿植鲜花,要让生活变的有调性,而妻子却说他是花钱装小资,作的很。他舍得花160元买一个墨绿色的餐盘,她却说,不就盛菜的东西么,没那么多讲究。就是这些看是无关大局的生活小事,让他们无法共同感知生活的美好,放手没有对错。站在各自的角度看问题,都是对的。错在彼此对美的感知力的差异,因不在同一个层界,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受不一样,就无法共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美的感知力,好像与年龄、学历等不成正比,与性别也没多大关系,关键还是个人素养形成对美的认识与偏好,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们能写出关于幸福的方程式,也可以用大数据去测算幸福的温度。但这个方程式中唯一能掌控的可变量,是美的感知力。有了这种能力,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惊喜。早上起来,看着滿天飞雪,你在想什么就是什么心情。是吟咏或咒怨,全在自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说实话,有无美的感知力与吃喝一比,没多大意思。三天不吃饭,我和你谈美感,你不骂我,我也不会有力气和心情。但这东西一旦存在于你的身体变成一种力量,生活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对美的不懈探寻,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谁又能说可有可无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能够感知美,就是一种幸福的存在。</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