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典两诗(小结13—14期)

石竹居士

<p>13-14期 书法大师</p><p> (13)程邈,陕西人。他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监狱。他在狱中度日如年,无事可做,觉的白白浪费生命实在可惜,心想,何不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求赦免罪过?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程邈的心头。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全国以小篆作为统一字体。程邈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他把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删繁就简,经过十多年的加工,终于创造出了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多个常用的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给秦始皇。秦始皇看后非常高兴,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卑微,属于小“隶”,因此人们便把该字体叫作隶书。为区别汉隶,世人便称程邈的隶书为秦隶了。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步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自此,我中华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启了今文字时代。</p> <p class="ql-block">  (14)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他是江西省九江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作品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山谷词》等,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皆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系“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他还擅长行、草书。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他的手札行书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苏轼长他八岁,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黄庭坚的草书益于书外之功。他有一段自述:“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张旭、怀素作书皆以醉酒进入忘我癫狂状态,纵意挥洒,出神入化。黄庭坚作书全在心悟,以意运笔,既纵横跌宕 ,又行处皆留,留处皆行。观他所作的《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书帖,真能感觉到草书之妙理。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又一崭新的境界。</p> <p>13—14期典故</p><p>(13)【羲之书竹扇】 </p><p> 王羲之打小就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久了,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视为珍宝。 </p><p>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游览到一个村子。村里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市上叫卖,竹扇很简陋,没啥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没人买,老婆婆十分着急。 </p><p> 王羲之看到这一幕,很是同情,就上前跟老婆婆说:“您这竹扇上没字没画,不吸引人,当然不容易卖出去。我义务给您题上字,您看怎么样?” </p><p> 老婆婆虽不认识王羲之,但见他这样热心有诚意,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p><p> 王羲之龙飞凤舞地在每把扇面上写了几个字后,便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心里很不高兴,脸色也不好看。 </p><p>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着急,您就告诉买扇子的人,说扇面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即可”。等王羲之走之后,老婆婆就照着他的话做了。集市上的人一听说是大书法家王右军写的字,都轰抢着购买,一小会儿工夫,一箩筐竹扇便卖得净光光了。</p> <p class="ql-block">(14)【斗对】 </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打小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成诵,感慨之处便可吟诗。他7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8岁时作《送人赴举》诗:“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zhé 在人间今八年”。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感觉惊奇,以为他是千里之才。有一天,李常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小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以顶真的造句手法作出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黄庭坚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他立刻从手中的毛笔得到启发,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李常见他小小年纪便能对答出如此难度的联句,便对黄庭坚更加器重和爱护,有意悉心栽培,使其进步更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