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英演《双推磨》(上)

薛明,

<p class="ql-block">&nbsp;王兰英演《双推磨》(上)</p><p class="ql-block">&nbsp;薛明</p><p class="ql-block">《双推磨》是锡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著名演员王兰英的代表作。1953年秋冬,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拍了戏曲艺术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艺术大师黄佐临导演)王兰英演《双推磨》演了四十年,常演常新,不断完善。本文专谈王兰英在《双推磨》中扮演苏小娥的表演。</p><p class="ql-block">  《双推磨》的故事是这样的:腊月某天深夜,长工何宜度被财主赖掉工钱,两手空空,怒气冲冲,回家路上把寡妇苏小娥的水担撞翻。小娥听了宜度遭遇,由恼怒转为同情,借钱给宜度,让他与他娘暂免饥饿。宜度见小娥独自承担磨豆腐的繁重劳动,主动相助,双双推磨。劳动中两人由同情至爱慕,冲破了种种束缚相约结为夫妇。</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描写爱情的“折子戏”。台上只有两个人物,一桌两椅,没有环境的点缀,这给演员运用戏曲传统表演,提供了广阔天地,也增加了表演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王兰英在导演指导下,将苏小娥的表演分成六个层次:出场、路遇、同情、爱慕、定情(三留)、送行。其中有三次出场,每次带出一件道具。</p><p class="ql-block">  何宜度自报家门,唱八句,过场。接着,苏小娥唱完一句根据苏剧改编的“太平调”,便手拿小油灯第一次出场。</p><p class="ql-block">  王兰英设想:苏小娥是寡妇,为了生计,忙里忙外,太累了,睡过了头。一更鼓使她突然惊醒,必须抓紧时间挑水,推磨,做豆腐。所以她对第一次出场作这样的处理:</p><p class="ql-block">  手拿油灯快步飞上,到九龙口。简陋小屋的门缝里吹进凉风,苏小娥一阵寒噤。由风而寒,由寒而退,退二步半;因是微寒,退得太多就过了。她赶紧用手为油灯挡风,眼寻破门的缝隙,小锣声中亮相。</p><p class="ql-block">  “快步飞上”既表演人物的心理节奏,也表现演员的圆场基础,要快要漂亮。“寒噤”,一是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冬天;二是点出破门,说明苏小娥家贫寒;三是表现寡妇之寒。这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亮相既要表达剧本固有的充实内容,又要注意形体的美感,不能愁眉苦脸。</p><p class="ql-block">  接着,是交代人物身世的过场戏。王兰英认为:演员在台上,无时无刻不在表演人物,过场戏也要演出戏来。“房内走出我苏小娥”,转身快步将油灯放到桌子上。苏小娥是寡妇,在转身背对观众的时候,要设法让观众看清她发髻上的一朵白花。王兰英想:此时她手捧油灯,如果腾出一只手作个摸白花的动作来交代,就一般化了,而且是两股劲。通过琢磨,她在转身的当口设计了一个背对观众的雕塑动作,有个小小的停顿。一方面,优美的雕塑表现江南农妇的婀娜多姿;另一方面,突出了发髻后旁的白花,点明她是寡妇。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  “婚后二年丈夫死,我一人过了三年多。”是苏小娥自言自语,她以青衣沉重的步子绕一个小圈,表现寡妇在寻寻觅觅,孤孤单单地回忆。踏上一步,唱“三亩租田不够吃,空闲辰光磨豆腐”。用手指点磨豆腐的地方,介绍环境,“清早忙到深半夜”,唱的力度加大,后仰,指桌上的灯火,又一次形成背对观众的雕塑。“从来无人肯帮我”,台词为何宜度后来相助苏小娥推磨作反铺垫。同时,苏小娥的孤立无援,用冷冷清清的背影来表演,真是别出心裁。“到了年底分外忙,挑水推磨我一人苦。”点明水桶和磨的固定位置,交代具体的环境。突然,她从沉思中惊醒,节奏加快,速取扁担、水桶。</p><p class="ql-block">  舞台上没有磨、扁担、水桶、门,王兰英要通过戏曲表演,给观众感觉到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地存在。这就是“虚拟”不虚。她把挂在墙上两头有绳钩的扁担取下,横过来,向两边一勒,表示扁担握在手中。放上肩头,蹲下,两头钩住水桶。唱“肩挑水担上河滩”,快步到想象中的门边,身体后仰,麻利地钩出门闩,开门。右脚跨出门槛,向左一转身;左脚套脚,缩出门槛,顺便用脚尖把左脚一边的门带一带。一手拉住水桶绳,一手把两扇门分别拉上。穷人家里无值钱的东西可偷,又不出远门,所以不用上锁。刚出门,一阵卷着冰雪的大风迎面扑来。后退几步,一扭头,一个雕塑动作,很稳。一阵更强烈的风雪,又后退几步。风势很猛,水桶都吹飘了,紧紧拉住绳桶,一扬头,又是一个雕塑动作,这是王兰英反复琢磨、精心设计的。它不仅表现大自然风雪中苏小娥的坚强,还暗示她将勇敢地迎接生活里的风风雨雨,演好这两个动作很重要,但不能硬,要刚中有柔。接唱“哪怕是一夜不睏我也要做。”</p><p class="ql-block">  唱完准备走的时候,王兰英设计了原地二步浪步,表示苏小娥脚上已沾上雪,把雪洒掉。但是,动作要注意美,不能处理成蹬脚,即使生活里必须“蹬”,苏小娥也不蹬。</p><p class="ql-block">  又一阵风,把苏小娥从台右九龙口送向台左。猛转身,水担换肩,再从台左跑到台右。王兰英圆场功底很好,这条路苏小娥又走了五年,按理尽可显示她腿上的功夫:快。但王兰英认为:虽是熟路,一场大雪已把路掩盖了,路又滑,必须步步留神。同样是快圆场,室内的快与室外雪地里的快是不一样的。她从生活体验出发用心掌握表演分寸,精确地体现同中之异。</p><p class="ql-block">  河滩快到了,飞快地二次小绕步,不仅加快了节奏,也表演了生活内容:冰雪天,河滩石阶上滑,选择一条好走的路。下河滩,步步踏稳,表现苏小娥的稳重。踏步有软硬功,用力全在脚趾上。下石阶二步半,一滑,左脚向外一挺,稳住。下河滩水桶是轻的,担基本是平的。</p><p class="ql-block">  河里冰已结得很厚,用扁担凿冰,干脆,有力。两下将冰敲开一大块,用扁担把冰拨开。换一个地方,动作重复一遍。拎水,苏小娥是一桶一桶地拎,先捞一捞,将桶往下一揿,拎得太满,倒掉一些,拎上摆平。然后,再拎另外一桶。拎水与滑,与何宜度的动作铺垫。王兰英认为:演员在台上,不能光想别人为自己铺垫,自己也要为他人铺垫,这就是表演的“互补”。</p><p class="ql-block">  挑了水,上河滩,水桶前翘后沉。翘得多高,沉得多低,都要按生活真实安排适当;又要追求艺术真实,提炼最优美的形体动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唱“挑起水担回家去”,调性变了,由“簧调”系统转成“大陆调”,这是锡剧两大系列唱腔的变换。这相当于京剧的“二黄”转为“西皮”。作曲程茹辛、郑桦仔细研究剧本,这里调性的变换,是为了表现内容层次的递进。接着何宜度匆匆上,唱“海水难浇我心头火”,撞翻苏小娥水担,剧本进入新的段落。苏小娥的表演进入第二层次:路遇。</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寡妇常受人欺侮,要保护自己,不能不处处留神。一担水好容易从冰河里挑起,半路就让人撞翻。苏小娥以为是对方捉弄自己。所以,比较凶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走路的?”小娥不是泼妇,表现她的凶,需要掌握分寸;然而凶的特点,又不能忽略,这毕竟是苏小娥性格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哪怕是非主流的,也应清晰地表演出来,时机不多,必须捉住。果然,何宜度一说“对不起”,苏小娥的“凶”就消失了。她想:以前有意欺侮她的,从不向她道歉。一下子她就另眼看待对方,说:“对不起?水都被你撞翻了。”她的火气退掉了。何宜度说:“真拿我气昏了!”她的火气上升,凶的特点再次闪现。</p><p class="ql-block">  剧作者安排男女主人公路遇撞翻水担,产生纠葛,起了“不打不相识”的作用。王兰英抓住“生气-消气-再生气”的变化,起伏有致地刻画了苏小娥性格中非主流的一个特点,表现层次很快过渡到第三个段落:同情。</p><p class="ql-block">  作为爱情故事,同情只是爱慕的前奏。表演好同情,爱慕才有基础。同情与爱慕之间,王兰英认为是逐渐过渡的。</p><p class="ql-block">  同情,又分两方面:一,苏小娥对何宜度的同情;二,何宜度对苏小娥的同情。苏小娥与何宜度同种张家的田,同受张家的剥削与欺侮,是同情的基础。剧作者安排四段唱词,男女对唱,各两段。第一组对唱,落句是苏小娥问:“不知你家中还有人几个?”何宜度答:“我的家中只有娘一个,吃用全靠我何宜度。”这一问一答非常重要。王兰英听得非常认真。一是把何宜度名字牢牢记住,二是知道对方还有老娘,同情心油然而生。想到借钱给对方,让他母子暂免饥寒。“只有娘”三个字,苏小娥也应该听得十分清楚。如果没听清,该剧就只可能成为“助人为乐”的戏了。王兰英认为:“说清楚”自己的台词。“听清楚”对方的台词,由听触发自己演,是非常重要的。《双推磨》她演了几千遍,每次演,都像演新戏那样投入:熟悉的动作、台词,都要通过同台角色动作的刺激,变成人物此时此地真情实感的抒发。常有新的感受,新的表演,好的就保留下来。数千次如一,这是一般演员不容易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王兰英通过声情并茂的唱,精心刻画苏小娥的善良、热情。落句引出她同情何宜度的主要动作,借钱给他。她说:“这位叔叔,你在这里等一等,我还要来挑一担水,马上把钱带来给你。”</p><p class="ql-block">  水是被何宜度撞翻的,作为男子汉,相帮挑水就很自然。何宜度来取水担,苏小娥往旁边一躲,表示她不轻浮,很稳重。何宜度下河滩,也是一滑;苏小娥一惊,恨不得伸手拉住他。她站在岸上,看何宜度拎水:扁担不卸肩,一只桶下河,拎起,另一只桶下河,拎起,非常便当。觉得他比自己挑得好,很钦佩他。第二次她从岸上向下看,后跟微微踮起,看何宜度轻快地挑水上岸,接着小娥陷入沉思。宜度一声“走吧!”把小娥从沉思中唤醒。王兰英设计两个动作看何宜度劳动,接着深深地沉思,都是为了表演苏小娥对何宜度第一次产生的好感,羡慕。羡慕就是爱慕的铺垫,也是从同情到爱慕的过渡。</p><p class="ql-block">  苏小娥从沉思中惊醒,欲接何宜度肩上的水担,宜度摇摇手。小娥想:反正你要到我家取钱,让你挑去吧。她在前边引路。丈夫死后,第一次有人帮助她,心里热乎乎的。王兰英吸收小旦台步中活跃潇洒的东西,保持正旦有的稳健。一路走,一路回想何宜度挑水上岸的情景,对他的好感又加深了一层,苏小娥领何宜度进门,她双手推门,进门,变式,身靠上场角一边的门,手放在腰部,将门拦直,迎宜度挑水进门。小娥唱:“放下水担坐一坐”,指水缸位置,告诉宜度倒水的地方,继续用表演交代环境,苏小娥进场取钱。</p><p class="ql-block">  宜度细看苏小娥家环境,觉得她家缺少人手。她为他取钱耽误了挑水,所以应该为她再挑一担水。剧情由苏小娥同情何宜度,延伸到何宜度同情苏小娥。同时也产生好感。</p><p class="ql-block">&nbsp;&nbsp; 苏小娥第二次出场,带出第二件道具是五十个小钱。王兰英采用快步上场。因为时间已过半夜,何宜度急需赶回家去,不能耽误他:又因他是单身男子,留他在家不妥当,应该让他早早离去。第二次亮相,心里在想:咦?人到哪里去了?一看,水担没有了。她猜想“莫非他又去为我把水挑?”看来是的。结论:“这位叔叔真厚道”。第二次对他产生好感。同情向爱慕过渡,已上了第二层台阶。</p><p class="ql-block">时间是金贵的,苏小娥开始磨黄豆。王兰英设想:磨盘的柄上有一条小麻绳,她先用手指钩出麻绳,然后爽脆地拉住磨盘的木柄。开始推磨,心里同时在沉思。内心的节奏,推磨的动作节奏,过门的音乐节奏,三位一体,合起拍来,和谐产生美感。王兰英推磨,戏集中在两肩;背对观众的时候,戏在背上。心里虽在沉思,何宜度挑水进门,不能挡他的路,调度上要配合他。她既是角色,又是演员,具有双重身份。</p><p class="ql-block">何宜度挑水进门,见推磨情景,深表同情,问:“你为啥一人推磨独自拗?”一言提醒,小娥十分辛酸。看他老实,又同情他,所以将从不向人诉说的遭遇告诉宜度:“不瞒你把真相说,家中只有我苏小娥。公公婆婆早去世,丈夫死了三年多,三亩租田一人种,吃用不够才磨豆腐。”王兰英唱得声泪俱下。但她认为:苏小娥有寡妇的自卑,受苦自认命不好,落泪不肯让人看到。表演时,把头偏过去,不能正面对何宜度。侧面对宜度,却正面对观众。戏是演给观众看的,王兰英要千方百计地让观众看到苏小娥的内心活动,而且为此找到充足理由。</p><p class="ql-block">一番话刺激了何宜度,感到借寡妇的钱太不应该。苏小娥给他钱时,他又不要了。苏小娥要他把钱借回去养娘,他才收。想把钱藏好,见小娥一人推磨,决定助她磨黄豆,又把钱放回桌子上。</p><p class="ql-block">看他真诚相助,苏小娥接受了。两人合作牵,更快。男人死了三年,牵磨的磨一直挂在墙上。何宜度将磨夯脱下来,又揩灰,又掸蜘蛛网,充满生活情趣。热烈、开朗的锡剧“老簧调”旋律,把男女主人公带进欢跃的劳动场面,王兰英演的苏小娥,表演进入第四个层次:爱慕。(未完,接看下篇)</p> <p class="ql-block">《双推磨》放电影时的海报!</p> <p>从右起:三位金牌演员、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王兰英、沈佩华。</p> <p>王兰英饰苏小娥。</p> <p>王兰英,费兴生拍电影《双推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