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即将失传的老手艺——编席

张应君

<p>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人娶媳妇、过年炕上总要铺一张新打的席子,这曾是陇东农村自古以来的习俗。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各种复合材料、化纤制品大量运用于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苇席就离我们渐行渐远。老手艺人纷纷离去,从事篾匠行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而今席匠手艺濒临失传,苇席也逐渐淡出了百姓生活。</p> <p>  这种传统的编织技艺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被称为乡村四大匠之一的席匠,又有着怎样的奥秘?今天将带您探访这一传统老手艺,苇席编织。</p> <p>  张小平就是陇东席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今年63岁的年纪,说起话来声音洪亮,透着农民特有的朴实。从十二岁起跟着姑夫学编席, 50多年的编织生涯,让张小平的苇席技艺炉火纯青。一根根苇篾,一到他的手里,经过编织,就成了一件件实用的日用品,甚至工艺品。</p> <p>  张小平说:一张苇席大致可以归为选苇、破篾片、浸水、碾苇、编织、收角等几个步骤,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却是繁复和漫长的。选苇就是分苇,按苇篾的长短分“头苇”、“二苇”、“三苇”、“短苇”四等,分别成捆,织席时,各等苇篾有其不同的使用部位。</p> <p>  破篾,就是将包光叶片的芦围用石碌碡进行碾压,经过碾压的篾片,变得柔软顺畅,这样才能编出柔韧不断的苇席来。</p> <p>  苇席编织不论编织那种苇席,主要有踩角、席心、收边3个步骤进行。</p> <p>  踩角起头用5根苇篾,这里用的是前面说的“三苇”,摆齐,织的时候用苇篾要一根是根,另一根是捎,根捎轮换交替使用。</p> <p>  织席心编织苇席,根据不同的花纹采用不同的编织法:有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二法、隔二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三再抬四法等等。</p> <p>  整片苇席一般分3个部分:席花、大纹、边花。席花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炕席花(双纹)、三纹席花、人字席花、十字席花、三角席花、龟甲席花、胡椒眼席花等。</p> <p>  折边又叫窝边,撬边,是苇席编织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也是最能体现席匠手艺高低的一项技艺;一般有焖茬席、舒茬席、压边席等。收边后,压平,苇席就成了。</p> <p>  和老人们交流中,他说苇席的花样变化多端,但在编织苇席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不论编织哪一部位或者哪一花纹,始终要保持手势一致,一般是左手抬、右手压。还有,在编织的过程中要步步注意席花的紧密,随时用撬席刀子挤紧,只有这样才能编织出受人喜爱的高质量苇席来。一般对苇席成品的要求:四边齐,席花密,尺寸足。</p> <p>  苇席对湿度比较有要求,要空气温润,芦苇皮才会柔韧,所以,前些年职业席匠都会挖一地窖,常年蹲在里面编席,人的腰,早早就弯得直不起来了。</p> <p>  一条条散发着清香而又有弹性的苇篾,在张小平的手中来回穿梭,上上下下地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就在这样简单又有节奏的动作之后,一张张席子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p><p>如今,从事传统竹编手艺的人已不多。但是我们相信手工的灵气是机器无法代替的。 </p> <p>  千年老手艺该如何传承是老张考虑的一个问题,他说:这是老辈传下来的手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学,这样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p> <p>  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再想看看那曾经养育几代人的苇席手艺,只能在民俗博物馆才能看到了。但纵然时光流逝,我们坚信传统的苇席在市场上依然有自己一席之地。</p> <p>摄影:杨智兴 张应君</p><p>文稿:张应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