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以黄昏观赏塔影为胜。</p> <p>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始建于宋开宝年间,是吴越国王钱弘俶(948~978在位)之妃黄氏为奉藏佛螺髻发舍利及佛经而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塔遭火焚,仅存塔芯。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塔轰然倒塌。</p> <p> 2002年,为保护塔遗址,建造了塔形保护设施,再现了“雷峰夕照”景观。</p> <p> 面对“雷峰复染夕阳红”的盛事,人们感慨万千,作出许多新楹联,景区选取了其中四副,悬挂在底层东南西北门柱上。</p> <p> “雷峰塔”底层南门。</p> <p> “雷峰塔”南门楹联:</p><p> 湖天涌七层佛国浮图,杰构上摩空,允宜鉴古观今,击节吟百杵疏钟、千年夕照;</p><p> 吴越留两浙人文胜迹,鸿猷逢入世,正好凭高眺远,披襟揽一轮海日、万丈江涛。</p><p> ——王翼奇撰、朱关田书</p><p> “七层”:此指雷峰塔始建时为八面七层。“浮图”:又作“浮屠”,即佛塔,此指雷峰塔。“杰构”:雄伟的建筑。“鸿猷”:宏伟的谋划。</p> <p> “雷峰塔”底层东门。</p><p> </p> <p> “雷峰塔”东门楹联:</p><p> 新塔峙雷峰,近接双堤,远邀三竺;</p><p> 明湖映云树,晴看夕照,雨听晚钟。</p><p> ——吴亚卿撰、刘江书</p><p> 上联概括雷峰塔的地理位置,亦具诗情画意。双堤指苏、白二堤;三竺指上、中、下三天竺,俱属西湖名胜;下联写游人登塔能见西湖景象,兼及晴、雨指不同气候,暗契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又点明雷峰夕照与南屏晚钟两大景观。</p> <p> “雷峰塔”底层北门。</p> <p> “雷峰塔”北门楹联:</p><p> 毁以火、毁以兵,几许沧桑,都付于荒烟落照;</p><p> 谋于朝、谋于野,十方欢喜,共生成宝界浮图。</p><p> ——吴战垒撰、郭仲选书</p><p> “宝界”:佛教谓无五浊垢染的清洁世界,即净土。上联追忆往事,极写宝塔备受火灾、战乱的破坏而终致倒塌,造成一片荒凉景象;下联实写过程,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共同谋划和努力,终于重建了新的宝塔。</p> <p> “雷峰塔”底层西门。</p> <p> “雷峰塔”西门楹联:</p><p> 梯云直上,拂面天风浩浩,看数峰夕照熔金,百顷湖光溢彩,都写入丹青巨卷;</p><p> 玉鉴初开,当头明月依依,听几杵疏钟曳韵,万家楼阁笙歌,俱谱成市井新声。</p><p> ——金鉴才撰并书</p><p> 上联写昼景,下联写夜趣。每当登上塔顶临风纵目,山色湖光尽收眼底,犹如巨幅画卷;及至明月初升,倾耳静听,钟韵歌声悠扬悦耳,犹如一曲新制的交响乐。天风浩浩,以见宝塔之高;明月依依,正见明月留恋景色之美。</p> <p> 雷峰塔顶远眺苏堤。</p> <p> 雷峰塔顶俯瞰西子国宾馆(汪庄)。</p> <p> 雷峰塔顶远眺城隍阁。</p> <p> 西湖全景。</p> <p>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南巡至杭州,为杭州题写“西湖十景”名,浙江巡抚李卫为它立了碑、建了亭,亭名“夕照亭”。亭前卧有两只铜狮子守护,这在西湖十景“御碑亭”里是绝无仅有的。</p> <p> 亭是新建的,碑也是仿制的。个中原因,地球人都知道。</p> <p> “夕照亭”楹联之一:</p><p> 风月最相宜,我欲弄舟,划开秋水千重碧;</p><p> 桑榆犹未晚,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p><p> ——苏振学撰、杨西湖书</p><p> 上联泛写西湖秋景;下联专写雷峰夕照。“桑榆犹未晚”: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但就夕照亭而言,赏景适当其时,故云“未晚”。此时相与登塔,正可纵情欣赏一片夕阳美景,岂不快哉!</p> <p> “夕照亭”楹联之二:</p><p> 灵秀所钟,在乎山水;</p><p> 夕阳之美,胜似朝暾。</p><p> ——尚佐文撰、陈大中书</p><p> “朝暾”:早晨的太阳。上联讲雷峰塔在西湖之畔,是钟灵毓秀之地;下联讲此处夕阳之美,更胜过旭日初升。</p> <p> “妙音台”。</p> <p> “妙音台”楹联:</p><p> 宝相庄严,普世人参卢舍那;</p><p> 妙音圆觉,诸天花雨曼陀罗。</p><p> ——萧伟寿撰、张新源书</p> <p> “佛舍利馆”。馆内收藏并向游客展示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p> <p> “鎏金银阿育王塔”,是开始建造雷峰塔时,吴越国王钱俶专为雷峰塔打造,共两座。一座内悬挂4厘米高的葫芦状金甁,内含舍利,置放于雷峰塔天宫;另一座塔内有金制容器,即“金棺”,存放“佛螺髻发”舍利,置放于雷峰塔地宫。出土时,天宫的阿育王塔因雷峰塔倒塌时受挤压而严重变形。地宫内的阿育王塔完好无损。</p> <p> “佛舍利馆”楹联:</p><p> 阿兰若处,法雨溥施,布地金沙瞻宝箧;</p><p> 窣堵波中,佛香乍爇,诸天龙象护华鬘。</p><p> ——林若峰撰、蒋北耿书</p><p> “阿兰若”:原为比丘习静修行之处,后一般指佛寺。“法雨”:佛教语,比喻佛法普度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宝箧”:藏珍宝的小箱子。“溥”:普遍。“窣堵波”:即佛塔。“爇”:点燃、焚烧。“龙象”:罗汉像。“华鬘”:即花鬘,古印度人用作身首饰物的花串。</p> <p> “汇文轩”,雷峰塔文物陈列室。</p> <p> 鎏金铜盘龙柱坐佛像。</p> <p>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p> <p>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p> <p> 鹦鹉纹鎏金银腰带。</p> <p> “如意苑”,雷峰塔景区游客服务中心。</p> <p> “如意苑”楹联:</p><p> 抱朴结庐,端平驻跸,湖上好亭台,曾阅历蓬莱清浅;</p><p> 甘园旧迹,谢府遗踪,峰前新卜筑,更招邀寰宇英贤。</p><p> ——李名芳、李旻联句、赵雁君书</p><p> “抱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号抱朴子。“端平”:宋理宗年号,代指宋理宗。“甘园、谢府”:宋董嗣杲《西湖百咏》:“甘园,在净慈寺侧,斋宫之西,旧为甘内侍园。淳佑中名湖曲园。咸淳中属谢府,名新园。园倚雷峰,有四面堂。”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五载,宋理宗曾临幸甘园。“甘”,指内侍甘昇;“谢”:指理宗的皇后谢道清及其娘家人。</p> <p> “太炎先生纪念馆”坐落于南屏山麓,太子湾公园旁。</p> <p> “太炎先生纪念馆”大门。</p> <p> “太炎先生纪念馆”门联:</p><p> 菿汉昌言,是旧民主革命健将;</p><p> 泌丘高致,推本世纪国学宗师。</p><p> ——沙孟海撰并书</p><p> “菿”(dao):高大。章太炎撰有《菿汉昌言》一书。“泌丘”:隐居之地。上联从政治抱负上给予充分肯定;下联则从学术成就上给予高度评价。联意谓:由于章太炎层极力宣扬民族大义,积极参与反清、反袁得政治斗争,拥护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故被誉为旧民主革命的健将;又由于章太炎博通经史及诸子百家之学,晚年才脱离政界,专以讲学为业,影响很大,故堪称近代以来最有成就的国学宗师。</p> <p>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他奋起投身革命,为辛亥革命和缔造中华民国立下赫赫功勋。晚年,又捍卫民主共和,坚持革命气节。在史学、文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p> <p> 纪念馆主厅为“光复堂”,门庭上的匾额“大独必群”,是先生一贯的思想:很多人把孤独当成了终极的追求,以至于最后离群索居,甚至无法融入社会。实际上,真正的孤独,最终必然会重新融入社会。</p><p> “光复堂”门廊上悬挂有两副楹联。</p> <p> “光复堂”楹联之一:</p><p> 革命仰先驱,岂独文章称巨子;</p><p> 湖山添胜境,长留楷范励来人。</p><p> ——张学理撰、沈定庵书</p><p> 上联从生前在政治、学术两方面的巨大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下联则从死后对湖山增色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进行热烈歌颂。</p> <p> “光复堂”楹联之二:</p><p> 维新真学问;</p><p> 革命大文章。</p><p> ——萧娴撰并书</p><p> 联语似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化出,用以赞颂章太炎在政治上的贡献。世人皆知章太炎是大学问家、文章高手,但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则是更好的学问、更大的文章。</p> <p> 纪念馆侧厅“也是庐”,展示章太炎先生革命的经历。</p> <p> “也是庐”楹联:</p><p> 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p><p> 兴文兴教,千秋绝业赖薪传。</p><p> ——姚奠中撰并书。,</p><p> 上联从思想的高度进行评价,认为章太炎一生从事为国为民的伟大事业,坚持不懈,至死不渝;下联则从学术上的成就加以赞颂,认为他晚年致力于发展文教事业,尤其在国学方面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p> <p> 纪念馆侧厅“膏兰室”,展示太炎先生国学上的成就和收藏的文物等。</p> <p> “膏兰室”楹联:</p><p> 遗志托南屏,谋国岂逊张阁学;</p><p> 高名仰北海,传经难忘郑公乡。</p><p> ——汤炳正撰并书</p><p> “南屏”:即南屏山。“张阁学”:即张苍水,曾任南明东阁大学士。“郑公乡”: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此联称赞章太炎的革命之道和治学之名。</p> <p> 太炎先生纪念馆背门柱上有一副楹联。</p><p> </p> <p> 背门柱楹联:</p><p> 品节奇高,力挽国运;</p><p> 学诣深邃,启迪后昆。</p><p> ——楚图南撰并书</p><p> “品节”:人的品格节操。“诣”:学业、技艺所达到的程度。“后昆”:后嗣、子孙。上联赞其品节;下联赞其学问。</p> <p> “章太炎墓”。章公生前敬慕张苍水,表示“生不同辰,死当邻穴”。1936年太炎病故,灵柩暂厝苏州。1956年4月灵柩迁至杭州,落葬于南屏山荔枝峰张苍水墓旁。1966年底,红卫兵将太炎墓夷为平地,把遗体曝于荒野,楠木棺材也被劫走。1981年10月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捡回骨殖安葬于原处,墓形如旧。1988年墓道前建“太炎先生纪念馆”。</p> <p> “张苍水先生祠”,位于章太炎纪念馆与太子湾公园之间,旁有张苍水墓。祠墓合一,庄严典朴,周围松桂环翠,小桥池水,兼擅名人纪念地和园林之胜。</p><p> </p> <p> 张苍水(1620~1664),字玄著,名煌言,浙江鄞县人,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p> <p> 张苍水先生祠大门。</p> <p> “张苍水先生祠”门联:</p><p> 几人陪后乘,剑气终当开日月;</p><p> 何处著先鞭,履声早已傍星辰。</p><p> ——旧联、鲍贤伦书</p><p> “后乘”:本指随从在后面的车马,这里借喻继承者。“先鞭”:语出《晋书•刘琨传》,表示先行或占先。</p> <p> “张苍水先生祠”殿内楹联之一:</p><p> 苦节若为僧,魂返黄炉应化碧;</p><p> 雄文堪讨敌,颜留青史即还丹。</p><p> ——旧联、宋涛书</p><p> “黄炉”:一作“黄垆”,此指大地。“化碧”:语自“苌弘化碧”典故,据传其血三年化为碧玉,后以此称颂忠臣志士。</p> <p> “张苍水先生祠”殿内楹联之二:</p><p> 慷慨捐躯,从容殉节,书生膺重寄,凭赤手以回天,当年冀鲁通滇,海国梦金銮,溅血表两间正气;</p><p> 壮怀裂发,义愤填胸,僇力竟无功,缅同心于异代,相与友于师岳,湖山埋铁骨,鼎足成千古完人。</p><p> ——王家振撰、郭仲选书</p><p> “膺”:承当,担当。“僇力”:合力,尽力。此联尽情地歌颂明末民族英雄张苍水坚持抗清到底,最终慷慨殉节的壮烈事迹。苍水本系一介书生,然而承当了恢复大明社稷的重任。他辅佐鲁王并联合桂王抵抗清军,直到海岛抵抗,仍然矢志不变。他与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堪称异代而同心,三人在西湖山水之间鼎足而立,可以并称为名垂千古的“完人”。</p> <p> “张苍水先生祠”殿内楹联之三:</p><p> 东浙谱悲歌,两士罗杨从患难;</p><p> 西湖增壮色,千秋于岳共光辉。</p><p> ——郑玉浦书</p><p> “罗杨”:指张苍水的幕宾罗子木和义仆杨冠玉,二人与张苍水同时就义并合葬在一处。上联歌颂罗杨二士长期随从张苍水共患难、同殉节的精神,堪称浙东的一曲悲歌;下联歌颂张苍水的壮烈事迹堪与岳飞、于谦并称,光耀千秋,共同为西湖增色。</p> <p> “张苍水先生祠”殿内楹联之四:</p><p> 纵横海陆,入闽回浙,廿年赤手挽波澜,一掷身躯报故国;</p><p> 俯仰湖山,师岳友于,三片丹心昭日月,长留信史传忠魂。</p><p> ——桂心仪撰、丁乙卯书</p><p> 上联极力描述张苍水毕生坚持抗清,最终慷慨殉节的壮烈事迹;下联极力歌颂张苍水的忠魂与岳飞、于谦一起长留西湖,永垂不朽。</p> <p> 张苍水墓。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张苍水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义。此前三日,他的夫人和儿子已为清廷杀害,家破人亡。时有西湖白莲洲留锡庵僧人石和尚,欣佩他的高风亮节,冒着杀身之险,收敛英雄遗骨,暂厝宝石山僧舍。随后,又得到友人的资助,在南屏山北麓觅地秘密为张苍水建坟安葬,并立碑“王先生墓”。</p><p> 到了乾隆初年,清朝统治已相当稳固。有杭州道士吴乾阳筹资重修张苍水墓,辟筑墓道,撰写碑文详述张苍水一生经历。后清朝为笼络人心,给苍水先生追谥“忠烈”。</p><p> </p> <p> 苍水先生墓两旁分别安葬着他的幕宾罗子木和义仆杨冠玉。</p> <p> 张苍水墓道石牌坊,牌坊的正、背面各有两副楹联。</p> <p> 墓道牌坊楹联之一:</p><p> 赠鹿果然圆旧梦;</p><p> 牧羊何事动哀歌。</p><p> ——张梅撰、张令杭书</p><p> 相传,张苍水初奉鲁王监国时,入海遇飓风覆舟,饥困待毙,忽梦见一金甲神对他说:“我送你一头千年鹿,十九年后还给我。”翌日果然在山脚捕得一头黑鹿,张苍水和部众靠鹿肉充饥,终于获救。张苍水被捕前,派出去买米的船迟迟未归,他有不详预感,卜了一卦,卦象大凶,又梦见金甲神对他说:“我今天来召你回去。”张苍水刚把这个奇怪的梦说给随从听,清兵就突然冲了进来。从梦中赠鹿到被俘,正好十九年。“牧羊”:用苏武牧羊的典故。</p> <p> 墓道牌坊楹联之二:</p><p> 东浙结丹心,钱沈几人同一辙;</p><p> 南屏埋白骨,岳于二墓共千秋。</p><p> ——赵光撰、顾廷龙书</p><p> “钱沈”:指钱肃乐和沈光文,二人与张苍水同乡。钱肃乐曾与张苍水一同起兵抗清,兵败后悲愤死于舟中。沈光文兵败后避居台湾,清军攻下台湾时曾向他招降,他固辞不就,卒于台湾。上联以生前同乡钱、沈二位民族英雄作为陪衬;下联则与死后同葬西湖的岳、于两位民族英雄并称,有效地突出了张苍水的光辉业绩。</p> <p> 墓道牌坊楹联之三:</p><p> 抔土表忠魂,湖山生色;</p><p> 阖门留正气,日月争光。</p><p> ——周巨涟撰、谭建丞书</p><p> “抔”:一捧之土,代指坟墓。“阖门”:借指全家。据载,清廷为能招降张苍水,竟把他的全家拘押起来,但他仍坚决拒绝清廷的劝降。全联谓不仅张苍水的忠魂足为湖山生色,而且他的全家乃至幕宾、义仆都能矢志不屈,他们的浩然正气实可与日月争光。</p> <p> 墓道牌坊楹联之四:</p><p> 日月双悬于氏墓;</p><p> 乾坤半壁岳家祠。</p><p> ——张苍水诗句、王蘧常书</p><p> 此联出自张苍水《入武陵二首》诗,本是其歌颂岳飞和于谦的两句诗,说明他一生即以岳、于二人的品德和功绩作为自己的榜样,因而终于成为与之并称的“西湖三杰”,为西湖增色,光耀千古。</p> <p> “太子湾公园”,相传此处是南宋庄文、景献两太子的攒园(古时天子暂时停棺的地方),后来又成为堆积西湖疏浚淤泥的沼泽洼地,1989年开辟为融田园风韵和山情野趣的大型公园。高大的乔木、宽广的草坪?美丽的河湾、雅洁的樱花、斑斓的郁金香、绚丽的秋叶是太子湾的特色。散布在公园里的小亭,亭柱上悬挂的楹联,也为公园增添了些许人文气息。</p> <p> “清婉亭”。</p> <p> “清婉亭”楹联:</p><p> 曲水绕老桥,似说故园旧事;</p><p> 青松伴高屋,神游画里桃源。</p><p> ——刘延捷撰、施奠东书</p><p> 联意谓:太子湾的水环绕着古老的桥,好像在诉说太子湾的陈年往事;青松陪伴着高高的房子,让人仿佛闲游在画里的桃花源中。</p> <p> “迎宾亭”。</p> <p> “迎宾亭”楹联:</p><p> 佳城安在,帝业烟消,流水无奈斯人去;</p><p> 湾迹犹存,涟漪星散,青山依旧宾客来。</p><p> ——施奠东撰、骆恒光书</p><p> “佳城”:此指陵墓。联意谓:太子的陵墓在哪里?帝王的业迹已烟消云散,那些人像流水一样无法留住,早已远去;太子湾的遗迹还在,那时湾水中的涟漪如星星散落不见,唯有青山依旧苍翠迎来八方游客。</p> <p> “悠然亭”。</p><p> </p> <p> “悠然亭”楹联:</p><p> 倚篱细数花开早;</p><p> 拄杖闲看云起时。</p><p> ——王其煌撰、蔡云超书</p><p> 此联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别有风味。暗中扣“悠然”二字。</p><p> 注:景区工作人员把上下联的位置挂反了。</p> <p> “放怀亭”。</p><p><br></p> <p> “放怀亭”楹联:</p><p> 廊引花间路;</p><p> 亭招水里山。</p><p> ——刘延捷撰、潘美华书</p><p> “廊”:廊是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具有遮阳、避雨、小憩等功能。“亭”:有柱有顶无墙的建筑物。联意谓:曲廊引导着通到花圃间的道路;亭子招呼着倒影在水中的山。“引”、“招”二字把廊、亭拟人化了。</p> <p> “拾翠亭”。</p> <p> “拾翠亭楹联”:</p><p> 山由天目飞来,南枕九曜,碧野千畴臻画境;</p><p> 水自钱江注入,北融西湖,长河一线贯京华。</p><p> ——施奠东撰、王小勇书</p><p> “山”:此指太子湾旁的南屏山。“九曜”:原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此指太子湾南边的九曜山。“畴”:田地。“臻”:至,达到。“水”:此指太子湾中的水。“长河”:京杭大运河。“京华”:京城的美称。联意谓:南屏山传说是从天目山飞来的,它南边枕靠九曜山,周围一片碧绿的田野,如同美丽的图画一样;太子湾的水是从钱塘江流入的,它向北汇入西湖,经经京杭大运河,千里一线贯通到京城。此联浮想联翩,颇有气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