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北京胡同的那些事

若榖文集|RUOGU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若榖</b></p> <p>纵横在四九城里的胡同与前门大栅栏,白塔寺一样,是咱北京城的标志,是豆汁儿,是焦圈儿,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北京人的割舍全在这胡同里。</p><p>打小儿在胡同里长大,对胡同便有着十分的衷爱。</p><p>但自打公元1969年的3月4日伴随着“时尚”与“潮流”搬进了楼房,便与胡同和四合院儿没了缘分。要不怎么说“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哪”。就好比您有个物件儿,平时不当回事儿,哪天好么怏的丢了,有用没用单说,您要不心疼才怪哪。就是这个理儿。咱接着说。 </p> <p>前边儿说了,老话儿里的北京城,也叫四九城,指的是“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但您要问北京有多少条胡同,问谁谁都头大。北京有多少条胡同,您听好了,在明朝就有上千条了,内城九百多条,外城三百多条;到了大清朝达到了一千八百多条,民国后一千九百多条,到了新中国刚成立哪会儿有两千五百五十条,到今儿有胡同四千多条。等哪天谁要是问您起来,您就腆着胸脯照上面儿说,一准儿没错儿,这是史料上说的。</p><p>说起胡同也是历史久远,北京建城三千多年,自打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大元,北京城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紧跟着也就有了“胡同”的词儿。这是怎么档子事儿哪,这是从蒙古语中“水井”的发音来的(学界有疑义)。到今儿,咱北京还有带“井”字儿的胡同哪。象这三眼井、四眼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井儿胡同,琉璃井。</p><p>元末的《析津志》说:“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巷通。巷通为本地方言”。看的出元朝的时的北京,当时的胡同仅有29条。按当时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达到18米的就叫小街,到了36米就叫大街了。 </p><p>这北京的胡同还有一特色,就是吃、喝、使用全能当胡同的名儿。先说吃的喝的有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儿胡同、茶儿胡同、干面胡同、细米胡同、烧酒胡同、豆腐池胡同;生活中使用的有笔管胡同、手帕胡同、取灯胡同、锥把胡同、劈柴胡同;能当钱用的有宝钞胡同、金果胡同、银闸胡同、铜光胡同;穿身上的有裤子胡同、帽儿胡同、李纱帽胡同、方巾巷、草帽胡同;盖在身上的有毡子胡同;要化装有去胭脂胡同、翠花胡同、去珠宝市、香串胡同;您要种点儿树木有柳树胡同,枣林胡同、椿树胡同、柳荫街。您瞧有意思吧,柴、米、油、盐、酱、醋、茶,金、银、铜、铁是应有尽有,衣、食、住、行五行八作是全之又全。</p><p>当年,很多的名人也都住在这胡同里,比如米市胡同里住着康有为、北半截胡同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到过孙中山、小羊圈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梅兰芳大师住过,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西四北三条住过程砚秋故居。</p><p>其实,北京胡同也不光是这些好听的,有些个名字就不大好听,象屎壳郎胡同,想不出当时怎么起这么个名字。但这名字用蒙古语一说就好听了是甜水井的意思,这不又印证了胡同儿一词是从蒙古语中的“井”字发音而来的吗,还有是墨河胡同,蒙古语“有味儿的井”。</p><p>住在胡同里的人家儿可都是几辈子,不大愿意搬家。在胡同里一住就几十年,还有几辈子的。胡同虽然破旧,这就是咱北京人的这点儿念想儿。再有就是北京人喜欢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这些个词儿都与这胡同和四合院有关。谁家里婚丧嫁娶,都得随点份子,谁家做点好吃的或有点儿好嚼谷儿,无论多少都得送点给街坊,还得说句“得,您套着喂吧”。这就是咱老北京的礼数。您还甭说,别小瞧胡同里的住家儿,保不准哪家儿就是王爷的后代子孙,那家又是刘四爷的后代,哪家又是祁老爷子的后世孙。再有,我们现在给人劝架不是常说一句话“抬头不见低头见”吗,我想那可能就是胡同和四合院儿的产物。</p><p>胡同承载了北京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北京人的喜、怒、哀、乐、忧、愁、欢、悲。北京的胡同就象一杯陈年的醇酿,越品越有味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