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字原创/蓝天白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致谢)</b></p><p><br></p> <p><b>农村供销合作社(简称合作社)是五十年代产物,在九十年代末消失。当时,是农村村民日常生活、生产资料供应的主要渠道。为村民购买生活用品提供了方便,为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于农村供销社这段历史,我们老年人记忆犹新。</b></p><p><br></p><p>在解放初期,我们家乡有很多小商小饭,大街小巷有许多个人开的店铺,什么百货店、南货店、咸货店、米店、布店等等,光栎社街两旁就有七十多家。</p><p><br></p><p><b>1956年,国家对个私(个体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私营流动小贩和店铺实行集体化,<span class="ql-cursor"></span>组建了栎社供销合作社。这样,家乡的第一家农村供销合作社就诞生了。</b></p><p><br></p> <p><b>曾记得,当时栎社供销社下设横涨分社、农业生产资料、土特产、日用品、副食品五个批发站,同时在上王、里仁、北渡、东楊、汪家等十五个行政村,设立代购代销商店(当时乡亲们称:下伸店)。</b></p><p><br></p><p>供销社还专门设立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供应柜台。生活用品柜台专门供应棉布、百货、粮油等几百种村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柜台专门供应农具、种子、化肥、农药等上百种农民种田所需资料。</p><p><br></p><p>这样一来,不但价格统一,合情合理,而且购买方便,省时省心。<b>当时,家乡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供销社,实在好,为民服务真周到。生活用品样样有,生产资料都齐全。货真价实质量好,高兴购买把心放。”</b></p> <p><b>为了方便农民,供銷社还开拓了农副产品收购业务。从1957年开始,收购草席、草帽、草子种,席草、生猪、鸭子、鸭蛋等。</b></p><p><br></p><p>我们家乡盛产席草,家家户户用席草编织草席、草帽,平时销路有困难,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后,介决了草席、草帽销路问题,村民们都赞扬供销社做得好。</p><p><br></p><p><b>那时,我们家也编织草席,母亲和外婆俩人,一天能编织两条席子。过去编好席子父亲拿到街上去卖,常常愁销路困难。供销社收购草席后,就不用愁了。</b></p> <p><b>进入六十年代,国家三年暂时困难,社会上商品极其匮乏。那时,国家对供不应求的主要日用品,采取计划分配方法,下拔到基层供销社零售。部分日用品还实行凭票供应。</b></p><p><br></p><p> 当时凭票供应的日用品有:凭布票每年每人供应15尺,凭烟票每个吸烟人口每月供应香烟3包,凭肉票每人每月供应猪肉0.5市斤,凭生活卡每人每月供应酱油1市斤、米酷2市两、火柴1小盆、肥皂1块等。</p><p><br></p><p>1978年,供销社凭卷供应手表、自行车。那时,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质量好,耐用,深受消费者青睐。<b>到了1990年,社会上物资日益丰富,除了煤油仍凭卡定量供应外,其他生活必需品都敞开供应。</b></p> <p><b>那时候,农村没有店铺,也没有商场,更没有超市,唯有供销社和其下属的下伸店。所以乡亲们日常日生活离不开供销社。</b></p><p><br></p><p>我务农时,经常去供销社购买农具、化肥、农药等;母亲也经常去下伸店购买油盐酱醋、肥皂、煤油等生活用品;还有我父亲要抽烟,也常去下伸店看看走走,买包香烟。</p><p><br></p><p><b>由于独家经营,所以一直来供销社生意兴隆,特别是七十年代更是兴旺发达。栎社供销社的销售额年年增加,成了鄞西地区姣姣者。</b></p><p><br></p><p><br></p> <p>1999年,宁波市出台《基层供销社体制改革方案》家乡的栎社、石碶两家供销社,分期分批请退社员股金,实行转制拍卖。经营了四十多的供销社,退出了历史舞台。</p><p><br></p><p>现在,人们生活好了,物质也丰富了,又有了大型商场和各种超市,购买日用商品很方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也日益活跃,你只要手拍一点,商品就会送货到家。</p><p><br></p><p><b>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五十年代家乡的供销社,四十多年来为农村经济发展、为方便人民日常生活所作出的贡献。</b></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到访阅读,感谢点评交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创作于2020月12月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