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作者同意,原文转载二十四年前, 405𠂆厂长党委书记傅仪明先生发表在1996年8月3日《中国船舶报》第四版上的文章。</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三线有个“永红新村”</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傅仪明 / 文</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身居三线二十多年,我却不知三线大有几何。也许,是孤陋寡闻;也许,是当时保密,长期鲜为人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曾查阅资料,我曾请教于人。有先生曰:“三线者,按地区划分也,非一线,非二线,广指我中华内地、心腹带也”;有知情者说:“三线地区,东起京广铁路线,西至甘肃乌鞘岭,南起韶关,北至长城,包括十三省、区,土地辽阔,河山广大”;有权威人土讲:“经过17年大规模的建设,三线建成铁路干线10条,总程约5000公里;建成船舶,兵器、航天、航空、核能、冶金、机械、化工、电子等工业体系;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近2000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伟哉!壮哉!三线建设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包罗万象,然而,我最熟悉的,还是“永红新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永红新村,称得上依山傍水扎大营,座落在江津市长江北岸的临峰山下。江津,属于浅丘陵地带,自然风景秀丽,气候四季分明,为著名的柑桔之乡,也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早在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07年)就已建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因古城紧锁“几江弯”咽喉,为万里长江一要津,故得名“江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江津文化气氛很浓。取名、称号都很有讲究。那么,“永红新村”之名,又是出于何家经典呢?问题并不复杂,我一说就明白。因此地建有永进机械厂、红阳机械厂、新兴机械厂;且三厂家属宿舍又比肩而立,联成大片,共有一条丁字街,共用一个商业区,共用一个农贸集市;三厂职工情如手足同胞,亲如街坊邻居,故称“永红新村”。“永红新村”的名字绝非人为杜撰,在当时三厂的基建平面图上都有正式标写。这就引出了一段三线建设的历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永红新村三厂,都是1968年迁来江津的,但创建于1966年,现已三十而立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早在1964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决策:“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准备打仗,在长远规划中首先要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地区建设”。同年8月,毛主席批示:“造船工业为什么不能搬一些到内河江湖中去”。于是,当时的第六机械工业部便把建设重点转移到了三线,大连造船厂包建了“永进机械厂”,陕西柴油机厂包建了“红阳机械”,沪东造船厂和新中动力机厂包建了“新兴机械厂”。1966年,三厂首选厂址都是四川武隆,但因山高路险,交通十分困难,又因设备安装山洞里,空气极度潮湿,无法进行工业生产,只好第二次选点,搬迁到江津。为了贯彻“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六机部下决心抽调“好人、好马、好枪”,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以磅礴的气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会战。永红新村的工地上,开山炮声隆隆,车辆川流不息,男女老少齐上阵。顶风冒雨,冬战严寒,夏斗酷暑,我们无人喊累;住席棚子,喝煤洞水,吃粗粮,一身泥水,一身灰沙,没有人叫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在山沟里,建成了现代化的工厂,创造出了三线人的“三献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此,有的领导同志、职工同志、民工同志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三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此,永红新村就遐迩闻名了。丁字街的“一”横大致是东西走向,东头是新兴机械厂,西头是永进机械厂,与其垂直的北方是红阳机械厂。大街两边,种有一排排高大的泡榈树、梧桐树,与楼房交相辉映,绿化着大街和厂舍。大街上,设有银行、邮政、粮店、商店、茶馆、饭馆、各种劳动服务公司,加上农民卖菜、小販摆摊,硬是把大街挤得满满的,搞得水泄不通,热火朝天。有人认为,这里市场的红火,并不亚于大城市的那些商业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栽下梧桐树,就为引凤凰。永红新村,有了现代化的工厂,有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有了重要的工业产品,也就有了八方宾朋,也就有了外国商人。这里的公路连通外地,连接水、陆、空,距重庆市只有60多公里。这里,已成为一座小城镇,与乡村相比,多了些城市气息;与城市相比,又多了一点乡村风味。难怪农民感到新鲜,城里人也感到新鲜,外国人就更感到新鲜了。 永红新村现有居民7000人左右。他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来的,我也曾在此住过18年。其中有大连人、西安人、上海人、武汉人,更有四川人,他们个个精神振奋,人人聪明能干,都自豪地说:我们是三线人。当年,在工厂的建设上,真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写下了:“永进厂一大遍,红阳厂绕山转,新兴厂一条线”的千古绝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过永进机械厂的大门,左面是拔地而起的高楼,是巍然耸立的厂房,布置有序,道路纵横,联成一片,合为大统,颇有北京古城之雄风,浑厚坚实,洋洋壮观,显示出力量;厂房四周,建有各种风格的花园,冬青长绿,百花盛开,草木含笑,喜迎各路朋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红阳厂大门内,有一大片绿化区,林荫苒苒,亭亭如盖,簇拥着一座光彩夺目的创业亭,一座宽阔飘香的百花园,蕴藏着丰富的华夏文化,使来客心旷神怡;因厂内有座小山堡(厂办公楼所在),故厂区为带状布置,厂房错落有致,道路起伏自然,宛如一条巨龙,腾跃而起,怀抱金山一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条林荫大道,横贯新兴厂的厂区,就像一道绿色的长窗,掩映着两边高大的厂房,阳光从枝叶中透过,化为五彩的星星,把厂区装点得色彩斑斓;尽管车间机器鸣唱,零件运输如流,而整个厂区给客人的感觉却是闹中取静,内含灵秀,大有江南的神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飞逝,急流如电。如今,为适应工厂发展的需要,江津三厂都改了名字,永进厂更名为四川齿轮箱厂,红阳厂正名为四川红阳机械厂,新兴厂改名为四川江津增压器厂。改革开放,使三厂面貌更新,都先后获得了“园林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精禅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经济增长方面,三厂也有长足进步。现以1995年为例,介绍几组数据:齿轮箱厂,人均利税额为7487元,人均销售额55774元,人均产值49928元,人均工资为8752元……红阳厂,人均利税额3039元,人均销售额36557元,人均产值42548元,人均工资6759元……增压器厂,人均利税额8492元,人均销售额48692元,人均产值48362元,人均工资7142元。不用多说了,一切都在数字中。如今的永红新村人正准备着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再干一番大事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報纸原文压题图片是江津增压器厂的厂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是中国船舶总公司领导视察红阳厂的图片。前排(右三)为中国船舶公司总经理胡传治,(左三)为重庆船舶公司总经理李增华。前排(右二)为傅仪明,时任红阳厂厂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巜中国船舶報》1996年9月14日刊登的读者来信,表达对傅仪明先生文章的感概。</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愿“永红新村”明天更好</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编辑同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您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以前是四川齿轮箱厂的一名职工,后因工作关系调离这个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了8月3日《中国船舶报》刊载了傅仪明先生的文章《三线有个“永红新村”》后,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读罢此文最为激动的定然是如今仍在“永红新村”工作和生活的3000多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同样,也让我们这些曾经是CSSC“王国”的子民、曾经亲历过“永红新村”建设而如今又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读者万分激动。读完文章,我心中油然而升的亲切感是难以用笔墨去描绘的。文章将我们带回到三十年前的岁月里去。三十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光阴在人们的头上犁出深沟,把我们的青丝染成白雪。但历史却不会忘记在这个山沟里建成三个现代化工厂的人们,不会忘记这批拓荒的“三线战士”把这些可歌可泣的业绩编写出来,将会极大地激励今天的年青人,克服今天已经相对而言是小得多的困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这些已经离开“永红新村”的同志相聚时,议论中也相当依恋这个地方。可能的话,我们全家要重返永红新村”,去看看那一片片厂房,那一幢憧宿舍,还有这么多的老同事;让孩子看看他的出生地。我们的“寻根”,是寻找那记忆中的岁月,寻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寻找那个精神世界纯洁无瑕的时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虽然已经离开丁“永红新村”,但在我心中除了怀旧的感情外,更多的是感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得力于“永红新村”的恩泽,我要向那些默默在三线工作的无名英雄致敬、有了这么多肯干吃苦、献身的人们,又有这么好的枝术力量和众多先进的装备,今后他们作出的贡献肯定会更大。历史的航船到了今天,永红新村的三个工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搏斗中,也显出峥嶸面容。他们面临的困难远比沿海工厂多得多。但他们发扬了历史传统,又学会了在商战中运筹帷幄,生产一直蒸蒸日上,每个厂的人均产值达4千多元,人均工资、人枃利税等经济指标都超出一般沿海工厂的指标,得来多么不易啊。我预祝永红新村三个厂的职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作出更大一番事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津天河海运公司 罗明根</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作者简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傅仪明,男,1941年出生,四川广安人,中共党员。1964年重庆大学毕业,曾在京、津、蓉、渝等地工作,并在江津任中船重工469厂厂长,405厂厂长、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退休。2023年1月22日病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傅仪明先生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曾发表散文《五里坡》、诗歌《大三线上造船人》等文章上百篇,并获奖。</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片系美篇作者添加,来自网络,谢谢原创作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背景音乐: 海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演唱者: 廖昌永</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