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1.如何对待别人提出的要求? </p><p> 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要做到“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才可以答应,不合理的,一定要坚持。要什么给什么,助长了孩子的贪心以及奢侈、奢靡之气,这样就危害甚大,所以要“轻诺”。发现小孩有轻诺的现象,也要给予引导,给予教导。除了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以及法律等的规定。</p><p><br></p><p><br></p><p><br></p><p><br></p> <p>2.怎么样才是会讲话? </p><p><br></p><p>(1) 讲话要“勿畏难”,不是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演讲的才华的。蔡老师的讲课,是通过自己不懈地学习和几百场的演讲磨练出来的。</p><p><br></p><p>(2) 讲话要看是否有利益他人的存心,否则“话说多,不如少”。</p><p><br></p><p>(3) 讲话时要注意礼节、礼仪和姿态,要做到“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p><p><br></p><p>(4)讲话的声调,“勿急疾,勿模糊”,不要太快,要让对方清楚,如果对方讲话很快,我们要重复一遍,确认自己没听错,否则听错了,事情没做好,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声音大小要始终,不要太大声,也要让人能听清楚;“问起对,视勿移”,眼睛要看着对方,不可以东张西望,表示对人的尊重。</p> <p>3、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们不参与是非之争,尽心尽力把本分做好,古人说,邪不胜正。对事不对人,用真诚心面对每一个人。</p> <p>4、 善的唯一标准就是利益他人,恶则相反,利己不理人。 《了凡四训》教我们,善,也有很多种,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端有曲,我们要学会判别的标准,在复杂的现实情况中求真善。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劝人为善”该如此劝?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人们会看你做什么”。所以劝善多半都是身劝,用立身行道去感化。唤醒他们的羞耻之心,劝别人也是高度的智慧。</p> <p> 我们日常生活中多读一点好书、多看一点美物、多讲一点好话、多做一些好事、多存一点好心,自然就是在行善,自然更会感得善的缘,就是为自己增加福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