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娘台上说灌娘

云鹤排空

<p> 探幽寻胜襄阳公园之四</p><p> 灌娘台上说灌娘</p><p> 襄阳公园北部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假山,鹤立鸡群,高出众假山。此假山林木茂盛,乔灌木搭配,尤以腊梅为盛。每至深冬,横斜的枝头腊梅凌寒绽放,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这林子深了,鸟儿也多。成群的鸟儿或驻或翔,叽叽喳喳,好不热闹!</p> <p> 假山最高处,建一攒顶式四柱亭,设石桌石凳。时有游人于亭内或坐或立,尽情品尝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悠闲。</p><p> 亭子的西侧,依山临水砌有青砖墙和台阶,成为亭子的承台。承台墙上有黑底白字的碑刻,碑文的标题为“灌娘台”,标出了此处景观的名称。</p> <p>  灌娘台碑刻全文抄寻如下:</p><p> 《灌娘台》序</p><p> 传西晋年中胡亢兴兵犯晋遣杜曾率廿万众攻襄阳以图天室襄郡太守荀嵩兵微将寡不堪御敌仗倾城百姓之力扼守孤城危在旦夕时嵩有女名灌娘年甫十三聪慧异常胆识过人深通韬略弓马娴熟乃自荐突围马踏敌营智赚杜军投宛城并荆州搬取救兵斩杜曾于襄阳城下歼敌寇于沔水之滨生灵免遭涂炭万众乐业安居襄郡百姓念其功业借景台以抒怀传青史以留名曰灌娘台之谓也</p><p> 鹿门居士杨允撰文</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记叙文,大意是说:</p><p class="ql-block"> 传说西晋年间,胡亢起兵反叛朝廷,派杜曾率领二十万人马进攻襄阳,图谋晋室天下。襄阳郡太守荀嵩兵微将少,不足以抵抗来犯之敌,依仗全城百姓力量扼守孤城一座,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太守荀嵩有一个女儿叫灌娘,年刚十三岁,非常聪明伶俐,胆量见识超过一般人。而且精通兵法,骑马射箭的功夫十分了得。灌娘就自告奋勇,突出重围,马踏敌营,巧妙地摆脱了杜曾军的追堵,赶到南阳和荆州搬来了救兵,合力在襄阳城下把杜曾杀死,将敌军歼灭在汉水边。使得众多的生命免遭杀戮,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襄阳一带的百姓感念灌娘的功德,借助建这个景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希望灌娘的名字留传后世。这就是灌娘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落款为鹿门居士杨允撰文,无年代日期。</p><p class="ql-block"> 居士是信奉佛教的在家人的称谓。襄阳历史上称鹿门居士者有多人,因无年代无法考证,或为今人托名。</p> <p class="ql-block">  笔者喜欢灌娘台的幽静,尤爱山上的腊梅,数次徘徊亭中台前,也对碑文几经端详。</p><p class="ql-block"> 以笔者浅陋的水平,对碑文的大意是懂的。但对文中开头的“胡亢”二字望文生义,理解为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胡人强大兴盛。因西晋时期,中国北方实际上存在着多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包括鲜卑、匈奴、拓跋、氐、羌诸部,南方及中原地区把他们统称为“胡”。这些北方部落政权与西晋王朝之间既有融合,又有战争。当某个部落兴盛起来而西晋王朝又缺乏威慑力的时候,往往会侵扰中原和南方地区。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造成后来的“五胡乱华”大抵如此。文中使用了“胡"、“亢”、“天朝”等字眼,构成了我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近日无事,对涉及灌娘台的相关史料进行了查阅。发现荀灌娘的传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我对“胡亢”的理解有误。据史料记载,胡亢、杜曾、荀嵩(应为崧)在西晋历史确有其人,杜曾围攻襄阳也确有其事,但与“胡人”无关。</p><p class="ql-block"> 史料称:永嘉六年(312年),当时正逢永嘉之乱,胡亢在竟陵(在今湖北天门一带)聚众起兵,自称楚公,劫掠荆州一带,并任命杜曾担任代理竟陵太守。胡亢性格猜忌多疑,先后杀死自己的骁勇部将数十人。杜曾内心不安,暗中企图谋害胡亢,于是低声下气地讨好胡亢,胡亢不知他的企图,十分信任他。建兴元年(313年),荆州贼寇首领王冲自称荆州刺史。王冲部下很强盛,多次派兵掠夺胡亢的地盘,胡亢为此恼怒,征询杜曾的意见,杜曾劝他反击,胡亢听从。杜曾请把胡亢帐中的武器交给工匠说是让他们打磨,然后秘密引来王冲的军队,让他们攻打胡亢。胡亢出动全部精锐部队出城阻击王冲,而城中空虚,杜曾趁机杀死胡亢,接管了他的部众。</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资治通鉴》曾评价:“胡亢性猜忌。”</p><p class="ql-block"> 杜曾奉胡亢之命围攻襄阳应发生这一历史时期。</p> <p>  而荀灌娘的父亲荀崧在《晋书.荀崧传》有专门记载,他出身豪门,世袭侯爵,曾任襄阳太守,继擢平南将军,都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誉其为“履孝尽忠,无惭往烈。”</p><p> 至于荀灌娘奋不顾身、突出重围、搬来救兵的传奇故事,虽不见之正史,但稗史和民间传说早已有之。</p><p> 在史料和传说中,荀灌娘搬救兵另有一说,即杜曾当年围攻是宛城(今河南南阳),荀灌娘突出重围,到襄阳、荆州搬取救兵云云。笔者以为,荀灌娘忠孝爱国的精神可佳,故事感人。至于何处搬兵救何处已经不重要了,正如当年南阳襄阳两地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一样。</p> <p>  关于荀灌娘传奇故事历来流传有序,尤以评书、地方戏曲为多,逐渐发展成传统剧目。</p> <p>  1959年,为向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献礼,中国京剧戏曲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之一的荀慧生在河北梆子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编演了京剧《荀灌娘》(亦名《奇女福》),后被称为京剧荀派的六大武戏之一。</p> <p>  1960年,曾师从荀慧生的京剧名家赵燕侠又改编演出,《荀灌娘》成为京剧赵派的经典剧目。</p> <p> 2017年,国家京剧院复排全本《荀灌娘》,由荀派演员唐禾香领衔主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p><p> 全本京剧《荀灌娘》第一场《杜曾兴兵》,杜曾披挂上场即念白:本帅杜曾,在我楚公胡亢驾前为臣,官拜大元帅。我主久欲夺取晋室天下,令我统领雄兵十万,攻取荆襄一带等处。我不免先克襄阳,后取荆州。众将官:有!兵进襄阳!</p><p> 此一段道白,既为《灌娘台》作了注脚,也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p> <p>  </p><p> 襄阳公园一个小小的灌娘台,竟然勾连着如此众多的历史人文故事,是我始料未及的。为之感赋小诗一首:</p><p> 豆蔻年华一吐芳,</p><p> 尘烟起处马飞扬。</p><p> 襄阳耆老就黄酒,</p><p> 倾碗掀髯为灌娘。</p><p> </p><p> 2010年12月草于怡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