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传承】明德园国风民俗教育实践——剪纸

🌻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铭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俗是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更是我们中华的民族精神。</span></p> <p>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用手工刻、剪,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p> <p>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传统的剪纸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祥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p> <p>🚩剪纸方法有哪些:</p><p> 1、折叠</p><p> 剪纸技术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折叠,也是将单色剪纸的一种表现手法,将纸折叠后产生重复的图案,产生的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如剪制花卉时,将纸折叠两次或三次后再剪,展开后的花纹为四面或六面的形状。折叠剪纸剪出来都是对称性的纹样,使图形更有韵律感。</p><p> 2、阴、阳刻</p><p> 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使用阴阳线展现的,同一幅画中使用阴阳两刻的方法,图形更加的多样,对比性强。阴刻也叫镌刻,即刻去物象结构的轮廓线,线与线不相边接,效果厚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阳刻也叫镂刻,与阴刻相反,就是将空白部分刻除,保留轮廓线。线条实心相连。给人流畅、清晰的感觉。</p><p> 3、刺孔</p><p> 刺孔就是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剪刻出基本轮廓,然后再用针在图案上刺孔,采用多层的宣纸连接,宣纸容易粘连且薄,不会影响美感,粗中带细。更多用于刺绣花样,如:枕花、鞋花、衣袖花等。现代工艺则采用订书钉代替,更加的快速简便,效果也一样不错。</p> <p>🚩本次国风民俗教育实践目标:</p><p>1、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使幼儿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都得到了发展。</p><p>2、让幼儿更加深入了解剪纸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着剪纸作品的艺术美及其艺术特点。</p><p>3、知道了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学会了民间剪纸的制作过程,萌发了学习剪纸的兴趣;了解了剪纸的用途及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了民族自豪感。</p> <p>  🚩在当今社会中,剪纸艺术作为一项绝活,一张红纸,二剪三剪便成了一副精美的工艺品,这个过程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令人振奋。</p><p> 🚩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剪纸艺术孕育了中华民族艺术的成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精神及性格。我们要尊重传统艺术,尊重祖先流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光大,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