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项目学科教师、班主任首期训练营第三天语文三组研修简报

陌上花开

海洋文化润我心 <p>  伴着晨曦,我们乘车赶往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跟岗培训。</p> <p>  这是一所市重点小学,它的前身是海军子弟学校,是国家首批核心素养示范校。</p> <p>  张校长为我们做简短的欢迎辞。</p> <p>  青年教师崔文秀正在讲授《倍的认识》,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p><p><br></p> <p>  崔文秀说课《厘米》,曾在北京市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p> <p>  七一小学教导处常秀杰老师就《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表现性评价初探》做了分享。</p> <p>  暖心的张校为我们送来了温馨的工作餐,餐后自由参观了校园,感受了独特的海洋情怀。校园里荡漾着孩子们欢乐幸福的笑声。</p> <p>  下午,七一小学的李佳老师介绍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p> <p>  骨干教师孙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诗情画意的古诗课。</p> <p>  课后,孙宇老师就“大空间”理念下小学诗歌教学做了无私分享。</p> <p>  随后,我们等来了今天的重头戏——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严星林主任就《如何开展中小学课题研究》做了详细讲授,我们感觉醍醐灌顶,学到了今后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p> 研修心得 <p>   今天的跟岗培训虽然没有带给我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视觉上的冲击,但让迷茫的我们在走向教科研的路上看到了曙光。</p><p> 从今天老师们讲解的科研案例中我认识到教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教科研工作基于教育教学工作,且通过教育教学工作来落实,而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坏则需科研工作的引领。所以我们需要在教科研的路上继续探索!</p><p> 另外,教师要想在教科研工作中探索,必须先提升自身素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科研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能够在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的同时,在教科研的路上有所建树,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p><p> ——王秀平</p> <p>   我们一行人满怀期待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观摩了两节课:青年教师崔老师的《倍的认识》和孙宇老师的《古诗三首赏析》,我受益良多:他们主要以“学生大空间活动”为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注重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老师只是适时介入。如孙宇老师讲授《古诗三首赏析》课时,我感到了合作学习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游刃有余地牵着一条线:初读古诗,出现画面;再读古诗,走进文本出现意境;学生赏析后读,读出情感;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拓展诗人的其他古诗。老师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有的放失,随时放手,适时介入,学生自己学自己悟。</p><p> 我深知:学习在路上,成长在路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摸索,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之路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p><p> ——米建玲</p> <p>   今天的北京有点冷,参训的第三天,早早地乘车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这是一所市重点小学,它的前身是海军子弟学校,也因此这里有着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在海洋情怀的依托下,实现了艺术、科研、国防全面发展,并成为国家首批核心素养示范学校。</p><p> 今天的公开课都对“大空间”教学做了常态化的展示,这种依托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让人耳目一新,也对北京小学生的整体水平感到惊叹!</p><p> 对于大空间教学这个概念我是第一次接触,听完课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但是我知道,这样成功的一堂课,背后的付出太多太多了,得从小让孩子海量阅读,还要让孩子敢于表达,积极参与,把互动方式多元化,不止是师生互动,也要生生互动,因为学生也需要“共同体”的支持。作为教师,不要控制了学生,让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怎么想的就怎么去表达,把课堂就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有空间。</p><p> ——韩晓蕾</p> <p>   昨天,遥远的家乡——文水下起了鹅毛大雪。今天北京受冷空气的影响,早晨便吹来了瑟瑟寒风。我迎着寒风,心里却是激动的,因为我们要到七一小学了,一所生源主要来自海军子弟的小学。</p><p> 路上大巴车两侧景物飞速倒退,我的心儿也跟着飞出去了。</p><p> 来到七一学校,走在学校的楼道里,是那样的庄严、肃穆。张建芬校长给我们介绍了今天的流程后,我们今天的任务便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孙老师的一节课,使我了解“大空间”理念,常主任的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表现性评价初探”详细调理的讲解了“大空间”,孙主任的“诗与画面,诗与意境,诗与情感”使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听了严星林老师的对课题的讲解,我有一种的醍醐灌顶感觉,让我从昨天的懵懂状态思路一下清晰明朗起来,他的课使我意犹未尽。</p><p> 不知不觉天暗了下来。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车外寒风凛凛,车内却是一片激烈的讨论声。</p><p> ——李洋</p> <p>   今天是来京学习第三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跟岗学习。</p><p> 一走进南校门,扑面而来的是学校浓浓的文化气氛。接着观摩了两节学校常态课教学。我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七一小学领先的教育科研模式。学校的语文、数学课程在“大空间”教学理念的推动下,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课堂模式新颖。</p><p> 是呀!让学生们摸着石头过河,不如给他们过河的工具,让他们想办法过河。教师就应该“退居二线”,给学生留出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而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体验、交流的倾听者;当学生迷茫时,成为学生的唤醒者;伴随学生一点点进步,成为学生学习路途中的旅伴。</p><p> 我也从思想认识到具体实践,明白课题研究对于一个团队教育方式改革实践的切实推进,作用是多么巨大!!!</p><p> ——吴变琴</p> <p>   今日的北京天气晴朗,我们也去到了我们跟岗的学校七一小学。</p><p> 学校观摩课上,学生的表现让我眼前一亮。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整堂课火花四溅,异彩纷呈。老师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看到这一幕,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越到高年级学生们越沉默。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听过常秀杰老师的讲座后,我明白了。原来我们本末倒置了。我们总是急于得到一个结果,反而把最宝贵的过程给忽略了。任何应用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弄清楚,弄明白就是思考的过程。可是我们往往不等学生思考,就把结果告诉他们了。就写作文而言,一个词孩子们会写会背,但是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他们却不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理解、内化那么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沉默的原因。</p><p> 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孩子们思考能力的逐渐退化,就是因为我们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并且制定目标“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只有教师实现自我成长,才能像七一小学的雕塑一样扬帆再起航。</p><p> ——孟甜</p> <p>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北京海淀区,走进了七一小学,开启了一天的跟岗学习。校园内一步一景,朴实无华,美丽整洁,处处彰显显着海洋特征,浓郁的校园文化令人陶醉。老师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在这寒冬中,给我带来丝丝暖流。</p><p> 我们观摩了两节示范课,聆听了常秀杰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表现评价初探》的讲座。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通过认真聆听,更新了理念,开拓了视野,我深深感受到七一小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秉承大空间活动理念,处处留心皆学问,给孩子提供多样的机会,给孩子埋下创新的种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严星林更是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如何开展中小学课题研究》,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的了解。</p><p>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会教研、科研、课题三位一体,在教研中做科研,在课题研究中做科研,努力成长为一位研究型教师。</p><p> ——王淑慧</p> <p>   迎着朝阳,我们乘坐大巴车去往北京海滨区七一小学跟岗研修。窗外的风景透过客车的玻璃,伴着行驶的轨迹从眼前迅速离去。行驶了1个多小时,我们抵达了这所拥有六十几年历史的学校,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和”文化和国际情怀。</p><p> 跟岗学习的这一天期间,我们得到了七一小学张校长及其他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崔文秀老师和孙宇老师两节精品课,小组合作模式让我们感受到给孩子们留足够的空间时间自主探索发现比直接讲授更重要。崔文秀老师示范说课给我们以后的努力指明方向。常秀杰老师、孙宇老师、严星林老师三场专业化讲座更让我们在教研、科研及课题方面收获满满。</p><p> 如果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常老师讲授的关于《表现性任务评价量规》的知识,对于我们这是一个新事物,却是我们探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备课关键及教学策略。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更加注重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p><p> 学校要给学生最幸福的童年,老师要给学生最坚实的起步。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七一小学“美丽教育”中如美丽浪花的学生文化,如温柔海风的教师文化,如远航风帆的干部文化,如温馨港湾的家庭文化。我们很庆幸,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成长。</p><p> ——吴智慧</p> <p>  今天是研修第三天。一整天的跟岗学习,我深深感受到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也如此,只教不研,就会成为典型的教书匠。只有成为一名教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特别是下午的诗歌教学,让我们耳目一新。作为语文老师,诗歌教学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不过在“大空间”理念下的小学诗歌教学,我们还差好多。孩子们的创造力、文学鉴赏力、古诗的积累、富于情感的朗读让我折服!是的,我们是学生的倾听者,唤醒者,是路程的旅伴。</p><p>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小问题、实问题的同时,把好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也让自己成长为专业化、科研型的教师,也让未来三年的课题研究道路更清晰。</p><p> ——马淑霞</p> <p>   来京研修第三天,也是最期待的一天,进入海淀七一小学​取经!亲切和蔼的张建芬校长​为我们开启了藏经阁之门!</p><p> 年轻漂亮的崔文秀老师和经验十足的孙宇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堂精品课,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教学方法,七一小学的教学理念别具一格,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观察事物,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学生简单轻松的将知识牢牢掌握!通过对比让孩子感受古诗词精炼的语句,准确的用词,形式多样,方法独特!为我们开辟了古诗词教学的新领域!</p><p> 严星林老师针对我们在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渗透引导,对《如何开展中小学课题研究》​作了详细解说!</p><p> 正如孙老师​所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做教育事业有心人!</p><p> ——武聪燕</p> <p>  今天是“充电”最快、最直接的一天。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最熟练的工作。但是今天听课后,发现教学也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可能会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很多教师觉得,上课、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会占据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太多,对科研发展“有害无利”。</p><p> 其实不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高质量的教学将会有效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要上好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这将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p><p> 此外,教师绝不要忽视课堂中师生相互启发的作用,也许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新的科研灵感。所以,教学可以成为科研的强大动力。</p><p> ——王强英</p> <p>   迎着朝阳,伴着晨曦,带着希望,带着信心,开启了第三天的跟岗研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午聆听了崔文秀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中,崔文秀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提示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去解释,老师留给了孩子们五分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再用5分钟的时间同桌交流,最后全班分享。整堂课学生一直是主体,而崔老师一直关注着孩子们,只是有限的介入和引导,孩子们轻轻松松构建了“倍”的概念。这堂课把学生是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地落实了教师的角色转换!从“我来说,我来听”简短的六个字,无形中便树立起了孩子聆听的好习惯,无需再去告诉孩子们要认真聆听之类的话。点点滴滴的细节教学,无不体现着核心素养。</p><p> 接下来是孙宇老师通过几个课例的解说,逐步对她们的“大空间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而言之,给孩子们提供多样的机会,就会创造无数的可能。</p><p> 下午《三首古诗》的课堂盛宴,老师层层递进的节奏,把我们在座的老师们也都带入了诗情画意中,享受着诗人笔下的风景,领略着诗人的情怀,美哉。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人间处处有美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境界。</p><p> 踏着余晖,满载而归,幸福满满!</p><p> ——李艳霞</p> <p>策划:新师者(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p><p>制作:语文三组全体成员</p><p>编辑:吴变琴 韩晓蕾</p><p>图片采集:王淑慧</p><p>审核:王秀平 米建玲</p>

老师

学生

教学

七一

小学

我们

教师

课堂

学习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