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先过杀虎口

豆瓣小站

<p>  我们是听着、哼着小曲“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一路走州串府来到了山西朔州右玉县杀虎口的。</p> <p>  随着反映走西口故事的影视剧渐行渐远,旅游热也慢慢地降温了。我们就是在这个景美人少的节点来此一游的。</p> <p>  我们在聊天的时候,经常都说到“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什么的。“闯关东”、“下南洋”耳熟能详,大家都是张口就来。就这“走西口”知之甚少。唯一了解一点的,似乎晋商的第一桶金都是通过走西口捞到的。</p> <p>  到景区,首先进杀虎口博物馆,了解那段过往的历史。虽然博物馆级别不高,但通过馆藏文物和图例,也相当于给我上了一节历史课。</p> <p>  从博物馆出来,五味杂陈,心里很不是滋味。</p><p> 杀虎口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关历史。</p> <p>  为抵御蒙古大军的侵袭,杀虎口一直称为杀胡口。1925年冯玉祥率军进驻“杀胡口”。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p> <p>  作为一代雄关的杀虎口,一直以来都是起着防御外敌的功能。从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仔细推敲,起码应从明朝开始,杀虎口又演变成为了见证一部移民辛酸史的窗口。</p> <p>  在封建王朝的残酷压榨下,劳苦大众民不聊生,起义反抗此起彼伏。起义的失败者和养家不能糊口的男人们,开始偷偷摸摸地“越境”,走西口,过杀虎口,到蒙古地界安营扎寨讨生活。</p> <p>  清王朝,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个王朝的休养生息,到乾隆时全国人口已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通过“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等,来转移人多地少的矛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外出打工。</p> <p>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p><p> 要说走西口的人民,最典型的是山西河曲、保德州和陕北神木、府谷县的汉子们。那地方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穷。人们不走出去,就生活不下去,就会饿死。据河曲县志记载,解放后河曲县有13万多人,而流落在内蒙古的河曲人却有60多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p> <p>  直到康熙年间,正式下诏开放边境管理。偷渡方正式成为历史。晋商们通过走西口发家致富,也是从这时才成为可能并载入史册的。</p> <p>  现在的影视剧,把晋商拔得太高了。其实,当年的走西口主力大军主要还是一帮实实在在的男子汉,就像我们现在的农民工一样,绝大部分还是靠着出卖劳动力挣钱来养家糊口。他们肯出力,也会过日子,春天到口外种地打工,秋天回来带着粮食和银两。只要你能吃苦耐劳,这一年的生计就有保证了。这时走西口的汉子们在女人面前最牛。那段时间,女人们在家要好好伺候走西口回来的哥哥们,烫上烧酒,吃上大肉。汉子们也不客气了,走家串户地唠叨着走西口的故事与传奇。过罢年,他们又踏上了走西口的路程,开始了又一年的辛勤劳作。</p> <p>  走西口不但走出了经济的繁荣,传播了手工艺技术,养活了千家万户,也走出了文化的繁荣,成为今天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主要文化元素。每一首走西口的民歌都在叙述和记录着当年的艰辛和史实。如每一次的离别都要引来小妹妹的哭诉。那时的走西口是没有女人份儿的,一是太艰辛,男人们不舍得让自己心爱的妹子跟上受罪;二是当时的清政府不允许女人到口外;后来政策宽松了,当年走西口的汉子们也在口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业,有了钱,买了地。便把口里的女人娃娃接到了口外,这样就有了一种安居乐业的平静生活。女人们参与走西口,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走西口的革命,更是走西口的繁荣高潮。</p> <p>  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的杀虎口是“走西口”的“西口”之一。杀虎口不仅通往蒙古,还是通往俄罗斯的重要商道。走出了杀虎口,晋商们就迎来了又一片新天地。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守着一亩三分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一个新世界去开拓与拼搏,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p> <p>  在电视剧《走西口》中,对情爱如火如痴的“妹妹”,千叮咛万嘱咐,让“哥哥”记住眼前的土窑洞、热炕头,牵肠挂肚又无可奈何的温柔与烦躁。伴随着起伏跌宕的音乐旋律,穿越了时空,闻之令人动容。这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将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与人生苦情一并抒发,以凄婉的歌声,揭开了移民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饱含着时代的沧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