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襄阳记》带来的启示

心有阳光

读后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里,盛放着一朵朵闪耀着历史光芒的文学作品之花,《襄阳记》便是其中鲜艳夺目的一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襄阳记》又名《襄阳耆旧记》(共五卷),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除《汉晋春秋》之外的又一力作,是中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其中保存了许多正史不曾为之立传的人物资料,在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br></p><p><br></p><p> 自古荊楚多豪杰,山灵水秀,英雄辈出。</p><p><br></p><p> 《襄阳记》是一部关于三国人物传纪方面的著作。作为一部传纪性的文学作品,《襄阳记》不仅逐一推介了三国时期楚地的人物背景,更是竭力宣扬 “识时务者为俊杰” 的古训,主张人做事要顺时造势,谋定而后发。给人以思想上、精神上、行为上的熏陶与练达。读后,使人回味无穷,得益匪浅。</p><p><br></p><p><br></p> <p><br></p><p><br></p><p> 其中讲了一则关于春秋时期“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话说,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郑国的第三世国君,此人雄才大略,不落俗套,计谋、智慧不凡,遇事思考周全,谋定而动。有关他的“郑伯克段于鄢”和“掘地见母”(也有“黄泉会母”之说)的两个典故,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他的“远交近攻”策略,还被后来的秦始皇所运用,从而得以雄成霸业,统一中国,留名青史。</p><p><br></p><p><br></p> <p><br></p><p><br></p><p> 据说:郑庄公时,母亲武姜氏因庄公出生时是“寤生”(逆生,脚先出来,头后出来),便认为是大逆不道而讨厌他,并将自己全部的爱都投到次子共叔段的身上,先是要挟夫君传位于共叔段,后又经常与共叔段密谋篡位。对此,庄公不急于行动,以免授人以报复的把柄,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开始表现为无动于衷,但暗中却密切注视其动向,当他确知自己已准备妥贴,同时又觉得已找到合法借口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囚禁武姜氏,并在鄢地(今河南许昌鄢陵县一带)平叛了共叔段,终成了大业,稳固了江山。</p><p><br></p><p><br></p> <p><br></p><p><br></p><p> 《襄阳记》通过“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诠释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深刻哲理。识时务是人生的智慧、胆识、谋略、修为的综合体现,也是成事创业的基本要素。不识时务者,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不住规律的趋势,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到最后不仅不能成就事业,反而会被时代所淘汰。老子《道德经》中的“静水深流”,“大音希声”;《后汉书》中的“峣峣者易缺,曒曒者易污。” 讲的都是这个道理。</p><p><br></p><p><br></p> <p><br></p><p><br></p><p> 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著的《时运赋》,其中也蕴涵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思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灵鸡有翼,飞不如鸭。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江山万里。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 “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时运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无定势,有的人胸怀大志,却一辈子得不到赏识与施展;而有的人胡作非为,却总是能得享福禄,这些都是时运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就时乘势,识得时务,把握机遇,谋求达成。当然,人各有时运,应要做到,时运未到,切不可急躁;时运到了,也不要轻狂。</p><p><br></p><p><br></p> <p><br></p><p><br></p><p> 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哲学名篇《齐物论》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深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拳,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雅嗜鼠,四者孰知正味?…………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逍乱,吾恶能知其辨。”意思是说,人睡于潮湿的地方容易得病,而泥鳅却不会这样。人在树上就会惊恐,而猴子却不会。人、泥鳅、猕猴究竟谁知道哪里是标准的住处呢?人吃家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以蛇脑为食,猫头鹰和乌鸦喜欢吃老鼠,究竟谁知道什么是可口的味道呢?依我看来,仁义的头绪,是非的途径,错综复杂,我又怎么知道究竟哪一种是对的呢?这虽然揭示的是人各有志的道理,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晓喻我们,事物各有优势,处事做事一定要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良机,以求突破和成功。</p><p><br></p><p><br></p> <p><br></p><p><br></p><p> 大家都知道,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中有一则“绝缨之宴”的典故。</p><p><br></p><p>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允许群臣可以尽情畅饮狂欢。到晚上,楚庄王和群臣酒兴还都未尽。庄王便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p><p><br></p><p>  席间,庄王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就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然后把帽缨递给了楚庄王,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p><p><br></p><p>  庄王听后,并没有按照许姬的要求处理,而是吩咐群臣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都把自己的帽缨摘下来。”</p><p><br></p><p>  待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楚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不解。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 许姬不由的赞叹楚庄王想得周到。</p><p><br></p><p>  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之宴”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做人要宽宏大量,之后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报答的。</p><p><br></p><p><br></p><p> </p> <p><br></p><p><br></p><p> 由此可见,能够准确识别时机转换,是英雄创业制胜的基本要素。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自古雄才大略者,皆能顺应时势而成大事,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兵法说:战法应该“与时迁移,随物变化”,这就是“造势”的奥妙所在。也就是说,要顺大局,造时势,方能做俊杰。</p><p><br></p><p><br></p><p>文字:心有阳光</p><p>图片:来自网络</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