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编的戏曲,大多不好看。

薛明,

<p>为什么新编的戏曲,大多不好看?</p><p>薛明</p><p>新编的戏不好看,有多种原因。现在写戏的人少,都转行写电视剧和小说去了。这是其中一个原因。</p><p>&nbsp;&nbsp;&nbsp; 研究一下:</p><p>为什么不好看?……。不研究。管文化的光批钱,导一个戏的导演费就上百万。没有观众,导戏的导演不管,拍拍屁股上飞机;批钱的“人民公仆”也不管。一级一级怎么交代?</p><p>有些戏为何久演不衰?……。不学习。</p><p>还总觉得自己是什么“士” ,瞧不起土老二写的戏。该知:“土”字下边是长了一点,根基深;“士”字下边短了一些,根基浅。</p><p>很多“士”是不觉得自己 “短缺”的;但有的“士”知道,知道该向“土”学习,让根长得长一些。例如,吴祖光。</p><p>&nbsp;&nbsp;&nbsp; 大知识分子吴祖光整理《花为媒》,(吴祖光照片附后)就放下架子,先向传统学习。语言突破了,再精细刻画人物。至今,《花为媒》久</p><p>演不衰。</p><p>我老师叶至诚(照片附后)也知“士”的短缺。进了锡剧界,就向前辈艺人学习。不是一二天,而是几个月。在南京,天天下午捧着茶杯、藏包香烟在袋子里,去向老艺人王嘉大学习。不久,光彩照人的锡剧《拔兰花》就演出来了。六十余年,至今仍在演。</p><p>还有,新文艺工作者钱惠荣,(照片附后)放下架子,向老艺人匡耀良</p><p>学习,锡剧《珍珠塔》就排出来了。拍了电影,得了金唱片奖。风风光光地演出了六十余年,至今还在演。演几场,客满几场。还第二次拍了电影。</p><p>我上边讲的这三个戏,都成了保留剧目。</p><p>现在的“博士”写戏,缺点基本功。就像沙滩上造楼,没几</p><p>天就没影子了。就是“灯光、布景、新衣裳”在撐场面,观众仍说不好看、坐不住、戏冷、没效果。后来,送票也不去了。</p><p>不过,这样的戏,有的居然还得大奖,而且大多得大奖。真</p><p>有点莫名其妙。</p><p>有人说:“评委喜欢就行”。评委真喜欢吗? 还是评委喜欢</p><p>“钱”?不知道。</p><p>新编的戏,也产生过一些好戏。但不多,占的比例较少。</p><p>希望大家努力,让更多的新戏变成观众愿意传唱、买票进场看</p><p>的戏;变成演出场次更多、演出年月更久的戏;变成观众自愿掏钱买票的戏。</p> <p>左起:吴祖光、叶圣陶、新凤霞、叶至善。</p> <p>右起:叶至诚、姚澄。</p> <p>从右起:钱惠荣、陶德贤、谢鸣、郑拾风、老何、俞介君。</p><p>前排:薛明。</p>